水环所2014年度“有影响事件及十大工作进展”评选揭晓
来源:中国地调局地科院水环所
作者:范建勇
发布时间:2015-02-16
2014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为真实记载所史,总结反映一年的重大事件和工作进展,通过中国地调局地科院水环所各部门和广大职工积极推荐,在所务委员会投票基础上,经所党委研究,最终评选出2014年度特别有影响事件1项,十大工作进展10项。
一、2014年度特别有影响事件
张宗祜院士辞世,遗体告别仪式在上海举行
2014年2月19日,我国著名水文地质学家、工程地质学家和第四纪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水环所名誉所长张宗祜病逝。习近平、李克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央老领导,中央组织部、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调调查局、中央国家机关、河北省委省政府、上海市委市政府、部(局)属单位、地质院校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生前好友,纷纷发函致电表示哀悼并代献花圈。汪民副部长代表部局,亲赴上海参加张先生遗体告别仪式。新华社等新闻媒体分别在显著位置刊发了张宗祜病逝及其卓越业绩相关报道。张宗祜院士的逝世是水环所和我国地质事业重大损失,全所职工表示要化悲痛为力量,继承先生遗志,奋发图强,再创水环所新辉煌。
二、2014年度十大工作进展
(一)973项目“华北平原地下水演变机制与调控”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华北平原地下水演变机制与调控”是水环所历史上首次获批国家973项目,也是我国地下水科学领域的第一个973项目,2014年12月1日通过科技部组织的国家验收。首席科学家石建省研究员率领十余个单位近百名科技人员,复建了华北平原60年来地下水动力场演变特征,识别了地下水动力场对人类活动和自然变化的响应规律,构建了地下水危机临界识别指标,提出缓解华北平原地下水危机的调控措施,显著提升了我国大型盆地地下水系统研究的整体水平,为缓解华北平原水资源紧缺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共发表论文340余篇,其中SCI论文95篇,EI论文72篇。该项目成果荣获中国地质科学院和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
(二)高温地热资源和干热岩勘查取得重大突破
水环所组织实施的“全国地热资源调查评价”项目多点开花,在高温地热资源以及干热岩勘查、水热型地热资源调查评价、省会城市及地级市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取得重大突破,发现多处高温地热异常。古堆高温地热显示区230米深度温度达195摄氏度,是目前我国地热勘探中同深度温度最高钻井,初步估算可望支持建设不低于羊八井地热电站规模的发电机组。共和盆地钻孔孔底(3000米)温度为181摄氏度,贵德盆地钻孔孔底(3001米)温度为149摄氏度,是目前青藏高原东北缘干热岩勘查获得的最高温度,实现了我国干热岩勘查开门红。经中国地质学会批准,决定成立中国地质学会地热专业委员会挂靠水环所正式运行。
(三)创新业绩持续增长,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榜上有名
继续加强对科研人员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的引导作用,邀请专家就申请书撰写进行辅导。2014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项,其中面上项目3项,青年基金项目9项,经费428万元,6项目通过2015年度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网评。共发表论文122篇,其中SCI论文21篇、EI论文 23篇。专著5 部、著作权1部。专利29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4项,外观专利3项。组织编写了《创新平台发展与团队建设规划纲要》,制定出台《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实施方案》、《重点实验室及试验基地联合开放基金管理办法》。石建省研究员荣获2014年度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石建省、王贵玲研究员分别受聘中国科协第二、三批全国首席科学传播专家。
(四)依托水环所建设的三个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
依托水环所建设的河北省地下水污染机理与修复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下水污染机理与修复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年轻沉积物年代学与环境变化重点实验室,分别通过河北省科技厅和中国地质科学院验收,获评优秀。目前,地下水污染机理与修复重点实验室已建成物理模拟实验室、地质微生物实验室,形成以水土有机污染迁移转化机理、地质微生物原位修复为优势方向,在土壤与地下水污染机理、新型污染物检测与环境行为等方向全面发展的研发团队。年轻沉积物年代学与环境变化重点实验室新建成总有机碳/总碳实验室、植硅体分析鉴定实验室,形成以多种年代测试和古气候环境指标测试分析为手段,以第四纪岩相古地理与古水文环境研究为特色的科研团队。
(五)“亚洲地下水系列图(1:800万)”项目成果显著
该项目建立了与俄罗斯、印度、沙特、伊朗、日本、越南、泰国、韩国、蒙古等亚洲国家合作关系,纳入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IAH)编图计划,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国际水文计划(IHP)等国际组织和协(学)会资助和支持。项目编制了亚洲水文地质图、亚洲地下水资源图和亚洲地热图,填补了洲际地下水系列图件亚洲地区的空白,揭示了亚洲地下水循环规律,厘定了地下水类型及富水程度,反映了地热的储热类型及特征,评估了亚洲地下水资源量,为亚洲各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规划、地质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该成果荣获2013年度中国地质调查成果一等奖,2014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六)搭建内蒙合作平台,开创服务地方政府新模式
自2009年始,水环所在内蒙古自治区相继开展了“河套平原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地质问题调查评价”、“呼包平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呼和浩特市城区地下水源地保护区环境地质调查及防污性能评价”、“大黑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调查评价”项目。项目实施过程中,积极与内蒙古自治区相关各级地方政府联系,通过邀请参加项目设计审查、召开征求意见会、收集资料等形式,掌握地方政府需求,将地质调查任务与地方政府及社会发展建设需求紧密结合,从水文地质角度为地方政府地下水资源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及时解决地方政府在综合决策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开创了服务地方政府新模式。
(七)青年科技交流彰显青春智慧,焕发蓬勃生机
在青年科技协会换届大会暨第二届青年学术大会上,26名青年科研人员围绕“区域水文地质、地下水环境及污染防治、地热资源及水资源开发、城镇化建设及矿山环境治理、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信息科技与技术方法”等专题与现场科研人员进行了互动交流。会议评选出3篇优秀论文,7篇表扬论文。成功组织举办二级研究员及归国人员高峰学术论坛。自2014年10月份开始,青年科技活动月正式拉开帷幕,22名青年科技人员就仪器研发及应用、污染评价及污染修复、重金属的迁移及转化机理、基金申请等各自研究成果进行了学术交流,涌现出一批具有责任感、使命感的青年科技人员,焕发出蓬勃生机与研究活力。
(八)测试收入首次突破千万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2014年,我所充分发挥自身专业技术优势,通过促进大型仪器设备资源整合集成、优化配置,切实提高实验室队伍的工作积极性与凝集力,多管齐下提升仪器设备资源使用效率,在圆满完成所内科学研究与地质调查测试任务同时,积极承揽社会上各类委托检验、仲裁检验任务,完成测试收入突破1600万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地下水矿泉水及环境监测中心共完成测试收入1177万元,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地下水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第四纪地质与环境研究室等部门完成测试收入400余万元,也创历年新高。
(九)踏进巴丹吉林沙漠深部,开辟水文地质调查新领域
2014年,水环所努力拓展服务领域,加快适应重点任务调整,提升水工环地质调查支撑能力。首次开展巴丹吉林沙漠1:25万水文地质调查,完成巴丹吉林沙漠湖泊集中分布区野外调查任务,填补了我国沙漠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空白。调查湖泊洼地133个、泉点29个、机民井88个,人工揭露地下水73处。初步查明沙漠东南部第四系沉积基底特征和湖泊、地下水分布的规律。首次在沙漠腹地完成350米水文地质钻探,揭露了第四系沉积基底和含水层结构,并首次获取巴丹吉林沙漠水文地质参数,为沙漠区水文地质条件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该项目实施不仅拓展了水工环业务新领域,而且培育了一支开展特殊地区水文地质调查研究团队。
(十)党风廉政和作风建设取得实效,保持省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务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动从严控制公务接待标准和规模、清理调整办公用房、坚持每月领导接待日、移风易俗节俭办婚丧事等实事办理,20余项与党风廉政和作风建设相关制度修订完善。作风建设呈现新常态,各项活动做到注重节俭,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得到加强,公私分明、按章办事成为共识。制定出台《进一步加强项目与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对重要风险点进行全面排查和清理,及时排除隐患。坚持通过所务公开,推进文化长廊、荣誉室建设,传承弘扬求实、创新、和谐、奉献精神。坚持举办健步走、篮球赛等健康向上活动,丰富职工文化生活,连续三次被评为河北省文明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