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中心学术交流周活动圆满完成
来源:中国地调局水环中心
作者:蒋凡
发布时间:2015-02-03
为了提高项目成果质量,活跃中心学术氛围,提高人才队伍素质,搭建交流互动平台。2015年1月19-28日,中国地调局水环中心经过精心筹备,举办了2014年度地调科研学术交流暨原始资料展评活动。
地调科研学术交流周活动分原始资料展评和项目汇报交流两个阶段进行。38个地调科研项目的原始资料参加了展评,共计47个地调科研工作项目(包括6个计划项目)和98个工作内容在大会上进行了交流,项目汇报交流方式以地调科研工作项目或课题为单元,分两个层面进行,先由工作内容负责人进行专题性调查研究的学术交流,后再有项目负责人进行提炼和集成性的总体成果交流。一方面让更多的专业技术人员能在全中心层面上交流自已的调查研究成果,为他们提供交流与显示才华的平台;另一方面促使项目负责人在更高水平上进行成果提炼和显示能力与水平。。学术交流活动中,约有910人次参加了活动。一批年青的技术骨干显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和较扎实的基础功底,全体技术人员登台亮相,准备充分,在主题选择、思维方法、反映内容、表达方式、成果提炼等方面取得明显的进步。
原始资料总体上质量较好,展评取得预期目的。此次原始资料展评首次进行集中布展,分水文地质调查、环境地质调查、地质灾害调查、技术方法综合研究四个展区。展评方式除了专家组查阅、质疑、评议外,中心240余名技术人员分批观展学习与交流,并以实名制投票方式参与评议。通过原始资料集中展评,打破了业务室、项目组、专业的小圈子,体现出了比拼基础、比拼作风、比拼质量,展示了成果、交流了方法、亮出了实力,为技术人员搭建了相互学习与借鉴的平台,促进了项目原始资料的综合整理工作,提高了大家的质量意识,为下一步项目综合研究和成果梳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地调科研工作取得新进展,突显出一批重要成果。如黑河项目在水文地质结构刻画及高精度参数获取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三峡库区1∶5万地质灾害调查与编图成为全局的示范项目;经过近年来努力,已构建了地下水地质灾害矿山环境三大监测技术与信息管理系统体系,并通过了国土资源部的鉴定或评审;完成了青藏高原交通走廊西大滩-唐古拉山口长度532公里的综合物探大剖面;地下水动态监测、钻探成井与抽水试验中的Packer技术、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等全面加快了实际应用;飞艇航空测量在鲁甸县龙头山镇灾区震中的应用,获得高清影像图;青东项目首次在石英岩中找到了自流水;在西藏、新疆首次开展大面积的水质专项调查工作,探索建立了低成本的野外现场亚硝酸和隔的测定方法,使实验室研究成果及时用于支撑野外调查;地灾调查室积极参与鲁甸“7.07”暴雨和“8.03“地震灾区,以及三峡暴雨灾区的应急调查,并一直坚持野外调查工作,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称赞;还有一些诸如地下水与地质灾害的仪器研发与应用、大厚度含水层精细探测与刻划、平安试验场、水平井应用技术等具有创新性成果或具有创新潜力的成果;建成了我中心统一的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数据库管理平台,规范了137张野外调查表格的填报内容和数据录入;等等。2014年共发表论文73篇,其中EI检索类21篇,核心29篇;获专利授权13项,其中获发明专利2项,另获软件著作权3项;获省部级以上奖项5项(包括已公示的地调局一等奖)。项目设计、野外验收、成果报告综合优秀率达到45.7%,全面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项技术目标。
中心2015年工作将充分认识新常态下地调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局党组提出的“五个服务”、“六个坚持”和“四个同步”,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紧紧围绕“抓业务、带队伍、出成果、出人才人”规划和实施好承担的地调科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