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调查
视频会商
“国土资源部应急办公室吗?山东省国土资源厅报告,因台风引发极端恶劣天气,我省泰安市岱岳区下港乡勤村火石岔自然村发现重大泥石流隐患。经初步排查,发现1000余名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我省技术力量不足,请求国土资源部给予技术援助!”
“收到,我立即上报此情况,请你保持通信畅通,随时等候下一步指示。”
11月27日5点30分,国土资源部应急办公室值班人员接报后,立即向相关领导汇报,随即启动地质灾害应急响应。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2014年应急演练的大幕就此拉开。
Ⅱ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启动
接到国土资源部应急办公室的指令后,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立即启动地质灾害Ⅱ级响应程序,成立了由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院长侯金武带队的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并组成前方工作组和后方指挥中心。
所有小组在应急响应启动后的1个小时内集结,并将各项职责明确到人。
前方工作组由应急协调室主任王支农带队,下设应急调查处置与会商小组、应急通信保障小组和应急监测预警小组,主要负责与当地国土资源部门沟通协调,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应急现场调查与处置工作。后方指挥中心由监测院(中心)总工程师殷跃平带队,下设应急协调与联络会商组、资料收集小组、通信联络小组、后勤保障小组,主要负责为前方工作组提供技术指导、各类技术数据支撑及保障,快速提供灾害点及周边地质环境资料,通过会商系统对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等工作。
人员集结完毕,6点50分前方工作组携带三维激光扫描仪、无人机、四旋翼飞行器、泥石流监测仪等调查、监测设备赶赴泰安市岱岳区下港乡勤村火石岔自然村。
前后方互动合作应急调查
27日上午8点,前方工作组抵达灾害现场,与前期到达的山东省地质灾害专家组会合。半个小时后,由监测院(中心)后方指挥中心、灾区前方工作组及山东省国土资源厅三方组成的通信通道打通,第一次视频会商开始。
后方指挥中心根据汇报情况向前方工作组和山东省国土资源厅、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作出泥石流调查、雨情水情监测和潜在危害区划定等应急技术响应安排。
在视频会商的同时,前方工作组的应急调查会商处置组、应急通信保障组的技术人员已经开始了应急调查工作。他们使用三维激光扫描仪、无人飞机、八旋翼飞行器、雨量及位移计在灾区现场展开调查、监测,了解灾区基本情况。9点30分,首批灾害点现场数据采集完成。前方工作组当即向后方指挥中心汇报了火石岔沟地质环境条件、沟谷特征,并通过应急指挥车将灾害点的遥感影像传输给后方指挥中心。
与此同时,后方指挥中心下辖的各小组也在紧张忙碌着,收集灾区的地质、遥感、地下水等数据,并向前方工作组提供了灾害点地貌构成和地层发育、地下水分布和经过处理后的遥感影像资料等数据。
前后方的互动,让应急调查工作更有针对性。根据后方指挥中心传输来的数据,前方工作组针对24小时预测雨量可能达到200毫米的情况,进一步优化调整了灾害调查布置,加强沟口危险性调查区划、加密局地地质灾害气象预警。
调查泥石流沟物源分布、扫描测绘沟谷断面、监测雨情、排查危险区……经过7个多小时的紧张工作,前方工作组基本查明了此次泥石流灾害的情况,认为沟谷具有堵溃风险,暴发水石流可能性极大。
提出应急避险方案
第二次三方视频会商开始。
前方工作组向后方指挥中心、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及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汇报了隐患点调查情况、应急监测数据、无人机高精度航测数据以及三维激光扫描仪数据等。根据调查数据及模拟降雨量计算,前方工作组划定灾害影响范围涉及29户共约116人,并提出对危险区内11户群众强制撤离、影响区内18户做好撤离准备的应急避险方案,并对下一步处置提出了沟口增设地声监测、提高主动防护能力的意见和建议。
根据前方工作组的情况汇报,后方指挥中心提出了加强现场应急调查安全保障,提高三维激光、无人机等应急调查效率,局部调整沟口危险区划定边界等改进意见。下午5点,现场应急调查工作结束。
前方工作组连夜形成调查报告,向山东省前线抢险救灾指挥部及当地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汇报了应急调查情况及应急处置建议。请示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同意后,现场应急技术响应终止。
当灾情突然来袭时,快速反应、组织协调、有机配合、科学应对,缺一不可。应急演练,也是为有效应对突发的地质灾害积累经验。这次演练,深化了院地合作、积极联动工作机制,为在全国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区进一步探索建立远程会商—实地调查相结合的工作模式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