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力学所科研团队依托国土资源部公益行业科研专项——“重要地区地应力测量与监测及构造应力场综合研究”和“原地应力测试技术方法试验研究”项目,在我国重点地区主要断裂带进行地应力测量和监测、应力场特征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推动了地壳活动性探索和研究。
首次建立青藏高原东南缘深孔地应力监测区域网,取得了高质量深井地应力测试数据与原地应力深度随变规律,为我国地壳活动性监测和地震预警提供了新的技术路线,并建立了一批长期应力监测站,初步构建了地应力监测网络平台。
在分析实测数据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汶川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现今地应力环境,提出了汶川地震后沿龙门山断裂带地应力作用分段性特征,分析了断裂带不同段稳定性,进而探讨了汶川地震成因机制及其对该地区地应力调整的意义。利用大量地应力监测数据,针对特定的地震事件,对相关监测台站的监测数据进行了识别和分析判断,探索了应力变化与地震活动性之间的关系。
采用三维线弹性球壳模型,以中国大陆基础数据库地应力资料和本课题实测地应力数据为主要约束条件,研究了青藏高原东南缘现今地应力场的分布规律,从应力场演化角度探讨了青藏高原隆升机制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采用三维黏弹性有限元计算模型,对华北地区的初始应力场进行了反演研究,给出了该地区浅表层应力作用方向和强度特征,讨论了柔性下地壳对应力随深度变化的影响,进而分析了华北动力环境及其对断裂活动性的影响。
基于两个公益行业课题获得的地应力观测基础数据以及研究成果,项目组成员发表了32篇学术论文,其中7篇SCI,9篇EI,16篇核心,取得了2项实用新型专利。同时还撰写了2篇科普报告,制作了2部科普动画,更好地向社会公众宣传了研究成果,普及了地应力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