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工作动态 > 直属单位

根植大地 情满蓝天

——中国地调局航遥中心青年干部野外学习实践体会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周伟 郑向向 王浦 许玮 发布时间:2014-09-04
  为响应团中央开展“根在基层 情系民生”调研实践活动要求,中国地调局航遥中心在我们青年干部中开展了“感悟野外精神,弘扬航遥精神”野外学习实践活动,从6月开始组织青年干部分期分批到各野外队,与野外地质工作人员同吃同住、同工同勤。通过蹲点学习实践,我们不仅学习了专业技能,获得了宝贵的基层实践经历,更对航遥精神、地质精神有了切身感受。

  航磁测量

  一丝不苟是他们的工作习惯

  6月19日,傍晚6点半,我们到达张家口南站。令我们意外的是,周德文队长和全部队员都在出站口等候我们,他们的热情和真诚瞬间将我们包围。常年出野外的他们,没有把我们的到来当做负担,把我们像亲人一样对待,在很短的时间内,我们就融入了这个集体。

  我们参与的是《河北张家口—承德地区1∶2.5万航磁调查》任务。野外航磁测量工作主要有两个内容,一项是去机场进行放飞,做好地面仪器测试工作、激活磁力仪;一项是去地面磁日变观测站,观测地面磁场值变化情况。我们一组两人交替参与了这两项工作,当天室外工作完成后再和项目组数据处理人员一起完成数据处理以及质量检查工作。

  地面磁日变观测、飞行准备、数据处理,看着并不复杂,但每一环节都跟下来才发现,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至关重要而且必须贯彻始终。队员中有50多岁的老前辈,也有20多岁的年青人。无论是“老地质”,还是“新生代”,都早已将这一准则当成了习惯。

  周队长刚过而立之年,却已经在野外工作10余个年头,没有时间陪伴家人,连节假日都得是家人去野外看望他。朱自强和蒋久明是近两年加入航遥队伍的,每次视察测区时,他们都会跟随飞机一起飞行,在颠簸不停、充满浓烈煤油味的机舱中不知道呕吐过多少次、转晕过多少回,可他们仍然努力坚持着……

  日变测量

  每日重复却绝非易事

  6月20日一早,我们就和执行《攀枝花—安益地区1∶5 万航磁调查》野 外生产任务的野外队员一起来到四川西昌的日变测量点。

  野外队的日变点位于机场偏南方向10公里左右的一处农户家的仓库里。简陋的仓库内,只有测量仪器和桌椅,还堆放着老乡家的谷物。

  负责测量日变的是段树海老师。听邓茂盛队长说,在工作日里,段老师的午餐就是面包、香肠和咸菜,日日如此。

  在测量日变的仪器里,有一个黑色探头,大概有10多斤重,它和电脑之间用几百米的电线连接着。每次测量时,段老师都要一手拖着探头,一手拖着电线,在田间小心翼翼地铺设线路,走上几百米的路程,然后把探头架在稻田中。这一工作过程说来简单,其实并不容易。我们3位年轻人一起试了一下如何架设日变探头。结果发现,光是拖着长长的电线在泥泞的田间走路就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望着段老师行走在田间的背影,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地质工作者默默无闻、肯于吃苦的精神。在科研生产单位,可能我们一辈子都需要做这么一件事或者一类事,如果每日专注于此,也是十分不易的。

  野外测线

  遇天气突变是“家常便饭”

  7月12日,当一缕阳光从窗外洒进来,张开双眼已经是来到榆次的第三天了。

  打开窗子,天空晴朗,徐东礼队长“进场飞行”的喊声从门外传来。我们已经来不及吃早饭,6点从宾馆出发,近8点到达机场,等待飞行命令。又经过2个小时,我们接到指令——可以飞行。接着,我们的作业飞机缓缓滑向跑道,腾空而起!

  由于使用了无人值守技术,我们的野外队员除了测试之外,其余飞行架次已经不用上飞机执行任务。因为离驻地太远,我们直接在机场外等候飞机回来。

  然而,好景不长,我们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由于山西的地理位置原因,夏季雨量分配各地不同,往往一条测线上有不同的气象状况。我们来的这几天基本都是上午晴好,午后出现雷雨。今天也是如此。12点过后,天气突变。为了确保安全,飞机只得提前返航。返航后,我们拿到了本次飞行的数据。数据显示,从早上6点开始的忙碌,只换来了240测线公里的数据,还不到一个完整飞行架次的一半。我们难免有些失望,但是徐队长似乎对这种状况已经习以为常。

  尽管出野外仅10余天的时间,但航遥人脚踏实地、默默奉献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他们就是这样心怀执着的信念,穿梭于艰险的崇山峻岭,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探寻和发掘地下宝藏。从他们身上,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了职责所在,更体会到了什么是真正的航遥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