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广海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邓希光博士随向阳红9号参加了中国大洋第35航次第一航段科考工作,7月19日,他与另两名下潜人员乘坐“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在采薇海山区开展的第3次下潜,是中国地调局第一位乘坐“蛟龙号”进行深海近底考察的科学家。
据了解,“蛟龙”号当地时间19日7时18分布放入水,17时58分回收至母船甲板,本次作业最大下潜深度5555米,水中作业时间10小时40分。这也是“蛟龙”号自2012年完成7000米级海试并成功到达7062米海底后,在至今为止的试验性应用航次任务中到达的最大深度。
本次下潜采集了地质样品、沉积物、巨型底栖生物和近底海水样品,拍摄了海底地质现象和海底生物的高清录像和高质量照片,开展了土工原位测量系统试验以及1300米距离的测深侧扫作业,验证了“海洋六号”船分别在2012年、2013年执行的大洋27航次和29航次在该海域所取得的调查成果。
本次作业中,“蛟龙”号携带2014年南京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火炬下潜至5555米深的海底。下潜人员还在海底展示了南京青奥会火炬、会旗和吉祥物。此外,还携带了由北京汇文第一小学学生制作的各种泡沫小模型。这些小模型随潜水器下潜至5555米深海,被深海巨大的水压压缩成形状各异的“迷你”模型。随船参加本航段科考任务的北京汇文第一小学教师张凯亮表示,通过深海压缩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深海压力与陆地压力存在的差异,进而激发学生关注海洋、探秘深海的兴趣。
据悉,完成本航段工作任务后,邓希光博士将登上“海洋六号”船,投入到中国大洋第32航次第2、3航段科考工作中,并担任第2航段首席科学家。
邓希光进入蛟龙号前的挥手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