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工作动态 > 直属单位

加大基础地质调查服务的深度与广度

——谈华东地区地质调查工作改革发展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邢光福 发布时间:2014-05-08
  今年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的召开,预示着我国地质调查工作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为了贯彻落实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精神,积极适应新的形势与需求,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明确今后要以服务于华东地区生态环境和资源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为出发点,改进业务结构,完善全区公益性地质工作总体布局;以强化科技引领、解决重大地质问题为核心,按照“图幅带专题”的新要求,适时调整项目部署和工作重点,优化项目组织方式;以发挥地质工作的公益性和基础性作用为核心,加强区域基础地质调查工作,推动商业性地质工作,提升华东地区地质工作的整体质量与水平。

  区域特色与发展形势倒逼新思路与新突破

  华东地区拥有长三角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发达,大中城市和良港众多,人口密集,海岸线绵长。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小城镇建设,在华东地区尤显重要;特别是2014年3月10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将福建省确定为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这昭示着华东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要走在全国前列。

  华东区内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钦杭成矿带(东段)、武夷山成矿带、桐柏—大别成矿带(东段)矿产资源丰富,重大地质问题突出。德兴铜矿、紫金山铜金矿、赣南钨矿、赣中铌钽矿等素负盛名。全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又陆续发现了世界级大湖塘钨矿和朱溪钨矿、沙坪沟钼矿等,不仅找矿突破走在全国前列,发达的区域经济和科技水平更是催生了矿产资源的巨大需求与开发利用效益。同时,华东地区地质构造极为复杂,扬子—华夏陆块碰撞形成的钦杭结合带、江南造山带、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中生代活动大陆边缘的大规模火山岩浆活动—成矿作用、广阔的新生代边缘海盆地等,均是具有全球构造意义的重大地质问题。

  “资源与环境”是当代地质工作的主题。如何围绕华东地区的区域特色,适应和满足新形势发展对华东地区地质工作的巨大需求?这就要求必须采用全新工作思路、合理布局全区地质工作。而且,华东地区1∶5万和1∶25万地质调查程度居全国首位,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区域性基础地质调查,是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坚持环境与资源并重,提高区域性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的主体地位和服务功能

  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提出,要进一步突出区域性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在公益性地质工作中的主体地位。

  就华东地区而言,南京地调中心将发挥城市地质环境调查学科优势,开展城镇化过程中的综合地质调查试点。目前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已启动江苏镇江丹阳市小城镇水工环综合地质调查示范项目,旨在建立新一轮城镇化地质调查工作的方法技术体系,推进地质工作为国家城镇化建设服务。同时,在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江苏沿海经济区、淮河流域生态脆弱区、闽赣革命老区等积极部署1∶5万水工环地质调查、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立体地质填图、浅覆盖区地质调查、老矿山开发区环境地质调查等工作,加强成果转化,充分发挥地质工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先行性和基础性作用。

  在矿产地质调查方面,要立足成矿带、整装勘查区,以调查与专题研究相结合,全面部署1∶5万区域地质调查、地球化学调查、地球物理调查,推进深部矿产远景调查、浅覆盖区矿产远景调查;加强南美洲、大洋洲地区的境外地质工作力度,拓展基础地质工作覆盖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实现调查重点转移,一是从点上评价转向面上调查;二是紧密围绕铁、铜、金、钨、铅锌、页岩气、金刚石、三稀、晶质石墨、高纯石英等矿种,做好技术资料服务,引导商业性地质工作;三是做好勘查示范,推动新方法、新技术、新认识、新理论的应用,进一步加大基础地质调查为找矿服务的深度和广度。

  以图幅为依托,实现地调与科研相结合,取得实用性和原创性重大成果

  按“图幅带专题”的原则,2014年华东地区的地调项目安排中,对重要成矿带、重要经济区部署了1∶5万基础性地质调查。例如:在武夷山成矿带的北武夷地区、钦杭成矿带(东段)的江南造山带北部、以及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火山岩集中分布区,均部署了1∶5万区域地质调查图幅;在覆盖区深部找矿工作中部署了马鞍山—芜湖地区1∶5万地球化学测量和1∶5万电法测量;在长三角经济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苏浙闽沿海地区)均部署了1∶5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图幅。

  同时,要将学科建设、重大科技问题攻关与“图幅带专题”融为一体,提升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的技术质量与服务水平。一是以城市群环境地质调查、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水工环综合调查,以沿海各省“海洋战略”中的环境地质工作为重点部署1∶5万水工环地质调查,以图幅为依托,加强“城市环境地质”学科建设,使“中国地质调查局城市环境地质业务研究中心”成为中国城市地质工作的学科中心和学术品牌。二是围绕南京地质调查中心“火山地质与矿产”传统学科特色,在中生代火山岩集中分布区陆续部署1∶5万图幅进行立典性调查,并逐渐推进东南沿海火山岩带与华北和东北火山岩带、乃至与环太平洋火山岩带的对比研究,使“火山地质与矿产”成为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优势学科。三是根据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常态化的需求,以区域成矿地质背景与成矿规律研究为目标,重点围绕华南多期次弧盆系构造演化与东部中新生代大陆边缘构造演化等重大地质问题,以钦杭结合带、江南造山带、武夷山造山带及东南沿海构造—岩浆岩带为单元部署1∶5万区域地质调查,创新华南成矿理论与成矿模式的研究。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在已完成1∶5万区域地质调查的地区,要根据上述拟解决的重大地质问题,强化露头尺度的精细解剖,按“片区修测”的方式明显提高区域基础性地质调查程度与深度。

  (作者系中国地调局南京地调中心总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