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地质调查项目原始资料检查和成果交流活动,是中国地调局西安中心年度重要工作之一,历年都得到了中心领导及全体人员的高度重视。
在各业务部门已完成第一阶段检查与交流工作的基础上,2013年度地质调查项目原始资料检查和成果交流第二阶段活动于2014年1月22日顺利完成。中国科学院西北大学张国伟院士、陕西省国土资源厅相关部门负责人及西安中心老领导、老专家到会指导。
为推进地质调查工作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落实推进大项目、做实计划项目的指导思想,全面了解与总结计划项目进展与成果以及业务平台建设情况,本次活动一改往年以业务部门为单位进行成果交流汇报的形式,首次采用了以计划项目和业务平台建设为重点,开展第二阶段汇报与总结。
2013年度,西安中心共承担了13个计划项目,其中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类项目7个(天山成矿带地质矿产调查评价、阿尔泰成矿带地质矿产调查评价、昆仑-阿尔金成矿带地质矿产调查、柴达木周缘成矿带地质矿产调查评价、北山—祁连成矿带地质矿产调查、秦岭成矿带地质矿产调查、西南三江成矿带北段地质矿产调查评价),4个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项目(西北大型盆地水文地质调查、西北地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与关键问题研究、关中盆地城市群城市地质调查、青藏高原矿产资源开发地质环境影响调查与评价),2个油气类项目(西北地区油气基础地质调查、渭河盆地氦气资源调查评价)。各计划项目负责人就本项目2013年度工作进展与任务完成情况、成果亮点与存在问题以及2014年度工作设想进行了总结汇报。
通过不懈努力,2013年中心在西北7个重要成矿带成果显著,亮点颇多。基础地质研究方面,通过各种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填图,取得了一系列新认识,系统更新编制了系列基础地质图件,厘清了一批基础地质科学问题,提升了地区基础地质工作程度。成矿带综合研究方面,梳理总结了成矿规律,划分了多个找矿远景区,提出了矿产勘查部署建议,形成了为数众多的矿产勘查开发基地,深化了成矿规律和矿产预测成果。整装勘查区找矿方面也取得了新进展,向国家提交了多种金属矿产资源量,并通过区调工作和异常查证,新发现一大批重要找矿线索和矿化点。
四个水文地质环境类计划项目紧紧围绕有效服务地方经济、保障社会发展建设这一理念,立足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及地质灾害调查研究,充分发挥公益性地调工作带动作用,形成了地调—科研—成果转化项目链,通过地调项目促进了科研及对外合作与交流,进一步锻炼和培养了人才,有力提升了地调局和西安中心的国际影响力。
在西北大型盆地开展中大比例尺水文地质调查,提高水文地质调查精度,查明区域含水层分布和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圈定地下水富水地段;评价地下水资源量;提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方案,建立西北大型盆地地下水动态监测网,地下水资源数据库及动态评价方法体系,服务于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
以黄土高原地区、秦巴山区等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为重点,开展小流域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与成灾规律研究、重要城镇地质灾害勘查与风险评估,集成调查与防治研究成果,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与地质灾害防治关键技术研究,为减灾防灾和地质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建设黄土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及2个野外科学观测基地,引进无人机、非饱和水土测试仪等一批仪器设备,为实验室建设提供硬件支撑。
开展城市地质调查,查明关中盆地城市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和环境地质问题、地质资源状况;建立关中盆地城市群地质环境监测网和可视化城市地质模型,为关中盆地城市群城市规划、建设与地质环境管理提供地质基础资料。以大西安为工作重心,提出了以查明地质背景条件和地质资源,解决重大环境地质问题,建设三维可视化服务平台的作为城市地质主要工作内容,推进了关中城市群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成为全国9大经济圈、城市群城市地质工作计划项目样板。
青藏高原矿产资源开发地质环境影响调查与评价项目,划分了影响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地质环境分区,建立了一套矿山地质环境高分辩卫星遥感调查工作方法,通过开展矿山生态地质环境典型解剖调查与动态监测工作,初步完成了植被修复及矿山地质环境损害经济评估方法,建立了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认为勘探开发前科学预测,以保护性开采技术方法,边开发边治理,可实现资源开发地质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绿色勘探开发目标。
西北地区油气基础地质调查项目,优选有利勘探目标区,开展地质、地球物理、土壤地球化学勘探,应用综合物化探剖面测量手段,进行油气资源远景评价,提供油气勘探有利区带。通过开展基础地质和油气地质调查,评价新区、新层系的油气地质条件与资源远景,探索油气新领域与新类型,银额盆地及邻区石炭系—二叠系油气远景调查取得了重大进展。
渭河盆地氦气资源远景调查,以渭河新生界盆地基底结构、沉积背景及含放射性元素岩体为重点,以渭河盆地水溶性资源气为主要目标,开展地质调查、综合物化探剖面测量工作,通过了解盆地基底组成与盆地演化,认识氦等资源气主要组分的成因类型与相互关系,在西安、固市洼陷氦等资源气成藏有利区,调查其水溶性资源气分布特征与富集因素,探索了磁性岩体及氦等资源气的物、化探调查方法,认为渭河盆地有良好的氦及伴生气富集成藏地质背景,具备广阔的资源气前景。
2013年,西安中心稳步推进科研平台建设工作,科研水平不断提升,成果喜人。
两个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岩浆作用成矿与找矿重点实验室、黄土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已进入建设的关键时期,在学术委员会和首席科学家的带领下,确立了实验室的研究特色与目标定位,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努力促进成果交流,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进行科学研究和重大成果集成,制定了重点实验室验收方案、长远规划、管理办法及相关章程,完成了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的申报和审批工作,召开了学术委员会年度会议,并多次主办、承办和参办国内、国际大型学术会议。除此之外,还开展了重点实验室相关科研项目申请、相关管理、宣传、科普、报表、年报、统计等日常工作及网站建设工作。
目前5个部级野外观测研究基地(中志留统底界层型剖面-陕西紫阳野外基地、地下水与生态-陕西榆林野外基地、黄土崩滑灾害-陕西延安野外基地、矿山地质环境-陕西潼关野外基地、黄土崩滑灾害-甘肃永靖野外基地)及1个局重点实验室(干旱半干旱区地下水重点实验室)、2个业务中心(造山带地质研究中心、陕西省水资源与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进展顺利,运行情况良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国内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加大了宣传力度,积极申请专利与发表论文,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在地学界形成了广泛的影响。
成果汇报阶段结束后,李荣社、滕家欣、侯光才、杨六岗等各业务领域分管副总工程师分别进行了精彩的专家点评,充分肯定了各计划项目及科研平台建设所取得的成绩,更重要的是也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今后的各项工作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张国伟院士认真听取了汇报和点评,认为西安中心掌握了大于四分之一国土面积的地学工作,有力地支撑了国家建设,很了不起。他指出,目前中心已在各项工作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实力做好做强,也有很好的发展潜力。希望整个团队在新形势下抓住机遇,将地质调查工作和科研平台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集中力量,研究部署重大项目,提炼核心学术问题,树立服务意识,从而实现在西北地区找矿新突破,为社会建设做贡献。
夏林圻研究员也就存在的问题发言,指出基础地质与矿产地质工作要更紧密地融合,合二为一,建议以重点实验室为龙头,研究各成矿带的成矿条件和找矿方向,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从而实现重点突破。
杜玉良书记强调,不同业务领域要进一步加强相互交流与学习,充分展示成果亮点,提出工作思路。并要求在今后的汇报中改进方式,使成果汇报更为有趣,更有吸引力。
徐学义总工程师在发言中对全中心一年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并带来一个全新的概念,那就是要有生态环境意识,希望大家调整思路,努力推进做实计划项目,搞好科研平台建设,提升中心影响力。
最后,李文渊主任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强调了年度地质调查项目原始资料检查和成果交流活动的意义和目的,指出西安中心的发展要以地调科研为主体,坚持调查与科研相结合,以科技为引领,提高地质调查水平,做大做强地质事业,推进业务全面发展,以业务发展带动队伍发展。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契机,建立、建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平台,持续推进中亚地学合作研究中心的各项工作,不断扩大合作范围和深度,为西北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发展壮大自身,使西安中心融入国际一流大区地质调查机构的行列,获得国际地质调查事务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天山成矿带矿产勘查开发基地
黄土地质灾害研究
关中盆地城市地质调查关中盆地城市地质调查
烃源岩研究取得新认识烃源岩研究取得新认识
烃源岩具有生物气烃源岩具有生物气
会议现场会议现场
张国伟院士到会指导张国伟院士到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