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工作动态 > 直属单位

张训华研究员荣获第十三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来源:中国地调局青岛所 作者:张淑胜 发布时间:2014-01-16
  1月13日,第十三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我所张训华研究员荣获李四光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参加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与第十三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奖者进行的座谈会,并在颁奖典礼上接过了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委员会主任姜大明颁发的证书。

坚守科研一线  领军海洋地质调查

  张训华研究员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坚守在科研一线。从参与重力异常场改正技术研究,到负责高精度重力调查,再到成为海上地质地球物理调查首席科学家;从主持小范围单一技术手段调查,到完成大范围标准分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编图,再到提出我国管辖海域的全覆盖海洋地质调查计划;一次次的提升,使他逐渐成为我国海洋地质调查的领军人物。

  1996年,张训华首次作为海上调查首席科学家承担了“我国专署经济区地质矿产资源补充调查”海上调查工作。此时正值我国海洋地质调查新阶段初期,整个行业面临着设备陈旧、调查船匮乏、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等难题。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张训华决定亲自组织人员对设备、调查船只进行调研,安装、调试,多次亲自组织所内外的专家研究调查方法手段,设计调查规程,倾出了几近青岛所的全部力量。调查初期,每个人都面临恶劣天气、复杂海况、晕船等困难,张训华也不例外,但他坚守岗位,坚守在调查仪器旁,始终注意船速变化、数据质量等,经常一天只休息一两个小时,在他这种忘我的工作精神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影响下,全船科研人员和船员同心协力,认真完成了全部调查任务,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实测资料,项目成果获得了同行专家好评。

  此外,张训华还主持完成了“中国海区1/50万区域地质调查编图(大连幅)”,“中国海区1/50万区域地质调查编图(八滩镇幅)”、“1:100万南通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等调查研究项目。在完成调查任务的同时,他结合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技术和标准问题,着眼未来我国对海洋调查的需求,编制了《中国海区1/50万区域地质调查编图规范》,这为日后大量海洋区域任务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基于此他获聘IODP中国专家委员会1-2届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家评审组成员、中国海洋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全国海洋资源与环境科学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国海洋大学兼职教授及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兼职教授及博士生导师等职务。
  
  夯实理论基础  提出独立地学思想

  张训华三十年如一日,从事地质调查研究工作。在完成科研任务的同时,对一些重大地质科学问题进行探索,逐步形成了一套独立的学术思想。

  提出陆缘海概念。他所主持完成的《大陆架基础环境图集》首次获得我国全海域地形地貌和地质地球物理场及海洋流系的基本特征,提出了陆缘海的概念。所谓陆缘海,是位于大陆和大洋的边缘的海洋,其一侧以大陆为界,另一侧以半岛、岛屿或岛弧与大洋分隔,但水流交换通畅的海。它与“边缘海”的区别在于海底性质不同,陆缘海海底地壳以陆壳为主,表现为大陆地壳特征;而边缘海海底地壳以洋壳为主,表现为大洋地壳特征。

  提出边缘海的“单向拉张模式”。张训华总结了自50年代末开始的南海地质地球物理调查研究成果,提出了南海海盆形成的单向拉张模式。他从全球大地构造入手,通过分析南海的地形、地貌和地质地球物理场特征,结合日本海、苏禄海及苏拉威西海的研究成果和ODP资料及研究成果,提出了南海是在欧亚、太平洋和印度三大板块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统一应力场下,经单向地幔流和单向拉张而形成的新机制。边缘海形成的“单向拉张模式”很好的解释了南海的形成演化。

  提出块体构造学说。由张训华主持的《中国海陆及邻区1:500万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已编制完成。他在朱夏-刘光鼎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归纳、概括、发展、创新地提出了“块体构造学说”。“块体构造学说”是以活动论为内涵的全球构造思想,是对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是板块构造学说在中国的实际应用,是中国地质特征与地球物理特征相结合的一种创新。“块体构造学说”作为中国海陆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编制的指导思想,指导了近年来的编图工作。这一学说认为:印支运动以前,我国大陆演化经历了“陆核形成-块体生长,块体漂移-碰撞拼接”的过程;印支运动以后,以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相互作用为特征。

  出版多部海洋学专著。在总结多年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先后出版了《中国海域构造地质学》、《南黄海区域地质》、《中国近海地质》、《中国近海及邻近海域地质地貌》《中国东部海区及邻域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1:100万)》、《中国南部海区及邻域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1:100万)》(出版中)等专著。

  目前,张训华已累计发表国内外期刊论文90余篇,出版专著5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与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其余奖项10余项,在海上划界谈判中获外交部书面表扬。曾先后被评为原地质矿产部百名跨世界人才、第一批国土资源科技领军人才、中国地质调查局首批中青年优秀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海洋勘测专项表彰“突出贡献者”、青岛市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
据了解,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是于1989年李四光诞辰100周年之际,由地质行业各部门共同发起,经中央批准而设立,是我国地质行业最高层次的荣誉奖励,由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委员会根据《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章程》的规定进行评选,每两年评选一次,分野外地质工作者奖、 地质科技研究者奖、地质教师奖和荣誉奖。一人只能被授予一次,并作为终身荣誉奖。本次共有14人获奖,其中野外奖8人、科技奖4人、教师奖2人。


图为张训华研究员(前排左二)领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