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6日,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组织有关专家对“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进行了现场评估,专家组审阅了有关材料,听取了工作报告和成果汇报,现场考察了实验室。专家组一致通过评估,等级为优秀。
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岩溶动力系统的形成和运行规律、岩溶动力系统的类型和区域分布规律、岩溶动力学与全球变化研究,其中包括全球碳循环和古气候古环境重建研究;岩溶动力学与岩溶土地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研究;岩溶动力学与全球水循环研究;岩溶动力学与生态环境研究。专家组一致认为,实验室总体定位和研究方向明确,符合实验室发展规划和国土资源科技发展规划。
近五年来,实验室以第一单位主持承担了1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7项广西科技平台建设与开发项目,4项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1项国际地质对比计划,12项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组织承担了岩溶石漠化治理、古环境重建、岩溶地下水污染、岩溶碳循环及潜力研究等项目,取得了很多重要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发表SCI检索论文42篇,出版专著4部,13项成果荣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的建设和运行作出了贡献。201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在年度成果巡礼部分,将“岩溶动力系统的作用机理研究”做了专题报道,肯定了实验室在揭示岩溶动力系统的碳循环机制、古环境记录与全球变化、元素迁移和岩溶生态系统运行规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2011年《科学通报》专刊介绍“地质作用与碳循环”研究成果。2011年11月18日,《Science》以“An Unsung Carbon Sink”介绍了实验室在岩溶碳汇研究方面对国际学术界的贡献,在国内外岩溶研究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实验室队伍结构合理,围绕实验室研究方向科研团队建设成效显著。实验室先后入选广西科技创新金源单位和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团队,2人入选国土资源杰出青年科技人才计划,2人入选中国地质调查局百名青年地质英才培养计划,1人当选IAH岩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1人当选第二届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
实验室新购置了LRG同位素仪、荧光定量PCR和微生物多样性分析仪、ICS-900离子色谱仪、Aglient7890-5975c气象色谱-质谱联用仪、TOC仪、原子吸收等大型分析仪器,并购置了48台野外观测仪器,满足实验室开放运行需要。先后建立了桂林丫吉岩溶试验场、桂林毛村等7个野外观测研究基地,其中2个基地入选国土资源部野外观测基地,吸引了国内外科研人员前来开展研究工作。
专家组建议争取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进一步发挥实验室在国内外的重要影响;加强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的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