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祖国大陆驶入茫茫大洋,正在执行大洋第29航次科考任务的“海洋六号”如一位孤身奋进的勇士,披荆斩棘,破浪前行。他依靠团队的智慧和力量,一次次克服困难险阻,成功完成了一项项科考任务。记者撷取其中一天,记录下“海洋六号”24小时内发生的故事,再现大洋地质科考工作的艰辛。
披风浪通宵忙作业
再取样深海遇挫折
当地时间: 8月4日凌晨1点~下午3点
任务:柱状取样
当地时间8月4日凌晨1点,“海洋六号”依靠动力定位系统,牢牢地定位在海面上。凌晨1点08分,首席科学家邓希光看着柱状取样器被放下水后,才放心回房间。临近6点,他被负责取样器回收的第四小组组长傅晓洲叫起。
“取样管又砸弯了!”傅晓洲说。此时三层后甲板上,碗口大的铁管弯曲成了S形,锯开弯管,6米长的样品管内只有可怜的50多厘米样品,约20厘米的黏土,少量的结核,底层近30厘米是较坚硬的含硅质黏土。
“这里位于一个小海山的山脚,水深超过了5700米。这么深的海底,沉积物竟然这么薄,而且取样管砸不进去,真奇怪。”邓希光说。看了砸弯的取样管,他又来到综合地球物理室查看多波束仪器显示的海底地形,与导航负责人蒋青吉沟通,决定向西北方向移4公里多,重新开始取样。
交接班后,重新作业的任务由第一组接替。早上9时开始,参与了多次作业的第一组队员,驾轻就熟地将柱状取样器放入水中……然而,设备下放至水下200米左右,船舶突然失去动力定位保障,取样器牵引着缆绳斜挂着下放,值班驾驶员果断通知后甲板暂停作业。
情况危急!临时党委书记孙雁鸣和船长蓝明华坐镇驾驶台,指挥操纵船舶,保持微速向前,避免钢缆不被海流卷入船底。邓希光连忙与助理肖波、作业组组长梁东红商议后,同驾驶台沟通,最后决定依然在这个点,采用常规的顺流作业。
10点25分,船尾转到迎风位置后,绞车再次开动。经过近4个半小时的入水、触底、取样、回收,结果依旧让人大失所望——取样器再次弯管。“这一次的变形不是很大,但只有表层和底层有样品,总共60厘米。一次性取样超过3米才算合格。”邓希光说。
一天之内连续两次遭遇失败,所有人的心都沉沉的。
绘海图重新找战机
觅新址期希破困局
当地时间:8月4日上午~晚上10点
任务:多波束浅剖分析、寻找新的作业点
航段结束时间逼近,而最后几个站位连续两次取样失败,打乱了“海洋六号”的工作部署。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尽快找好新的作业点,并确保取样成功。要做到这一点,准确获取海底的地形及层级分布信息尤为关键。“海洋六号”的地球物理室堪称是勘探海底地形、选取新站位的“大脑”,这里摆放着世界一流的海洋地球物理探查仪器装备。从早上6点开始,平日比较清静的综合地球物理室就忙碌起来——浅剖组的傅晓洲、科考队员郭斌斌为测深紧张准备,导航负责人蒋青吉全盘跟踪,首席科学家和助理赶来坐镇,其他的年轻队员也不时地跑过来“探班”。
随着驾驶台操控着船舶向前行进,地球物理室的仪器显示屏不断跳动着变换的海底信息。记者看到,多波束测深显示屏上的数字缓缓跳动:5503、5600、5807……技术人员说,这显示的是,下面是一座隆起的海山,地形起伏变化较大。
“都跑了半天了,还是没找到适合的地方‘下嘴’呀。”很多焦急的队员不禁摇头叹息。杨永告诉记者:从浅剖剖面来看,沿途找的区域海底底质状况都不理想,不适合柱状取样。
下午5点,“海洋六号”临时党委会召开会议敲定:一是继续进行多波束和浅剖探测,力求寻找合适站位,确保有效的海底条件,从而保障取样成功。二是采取措施,一方面将取样管换成口径更大、质地更坚固的管系,降低取样难度,另一方面全面开启动力定位系统,配合作业。
晚上10点左右,邓希光一脸欣喜通知值班人员和各组负责人,取样地点选好了,准备开工!
寻间隙赶忙修故障
续动力海六获新生
当地时间:8月4日下午
任务:抢修左舵桨、寻找新的作业点
寻找新站位的间隙,成了抢修设备的宝贵时间。
左右舵桨是海洋六号的“两条腿”,承担着控制船舶前进、后退等动作的任务,是航行作业最为重要的设备之一。受本航段海况的影响,“海洋六号”所执行的任务要求动力定位配合,给设备带来不小的负担。早在离开关岛后不久,值班人员就发现左舵桨出现甩油现象。但是,本航段无论是航行还是调查作业,都需要两台舵桨24小时不停歇地工作。为了不影响任务完成,老轨耿志爱决定,在不恶化的前提下先不停机,等待合适的时机再抢修。
8月4日一早,老轨得知下午不需要使用动力定位、并将放慢航行速度,可停用一台舵桨。他意识到:抢修的时机到了!于是,第一时间召集部门队员,着手抢修。
下午1点开始,值班机工沈衍栋与钟伟强,先将高于盖板的齿轮箱的油抽出,接下来,拆开盖板外面的油管、油泵等附件,一层层打开封盖。
2点40分,记者再次来到又吵又热的机舱。舵机舱十分狭小的空间里堆满了设备,四五个检修人员在里面只能弯着腰或半蹲着挥汗如雨——从造船迄今,固定盖板的螺丝一直都没动过,非常受力,因此在拆卸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连续几个小时的努力,豆大的汗珠从沈衍栋与钟伟强的头上滴下,混同乌黑色的油污,浸湿了橘黄色的工作服。4点多,待盖板被拆开,果然如老轨所料,漏油的原因是由于油封的老化。“深谋远虑”的老轨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备件,机工王伟军将老化的油封与边上的密封圈取下,配合大管轮余明刚将新备件小心翼翼装上,涂上润滑脂。
下午5点多,全部拆下的部件复原后,检修人员为了补损又给机械加装了两桶润滑油。傍晚6点,清理现场后,老轨通知驾驶台启动左舵桨。经一番详细检查,漏油、甩油现象已彻底消除,一颗悬着的心落下!
再探海巧取海底泥
传捷报高歌迎曙光
当地时间:8月4日夜~8月5日晨
任务:柱状取样、继续走航
入夜,汹涌的海面依然泛着白色的浪花,最大浪高超过了3.5米,涌浪推动船舶起伏波动。
8月4日晚上10点,在动力定位系统的配合下,负责前半夜作业的第三组安稳地将柱状取样器放入海中。设备入水后,工作重心转移到仪器房和绞车舱,前者负责监测取样器状态和离底高度,并发放指令,后者负责执行并控制取样器下潜速度。
凌晨2点,负责后半夜作业的第四组与第三组队员交接后不久,到了取样器的出水时间,却又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队员们发现,连接重力锤与取样器的两根缆绳与平衡杆绞在一起,绞车无法将其提升到甲板。所有人心里一紧:“会不会是又砸歪了?”
站在甲板上,记者见到经验老到的吴诚强冒着危险冲在前面,不断试着以各种方式解开打结的绳索——用钢钳除去无用的细缆,以两侧的拉绳牵引重力锤逆时间摆动,用长杆撬开纠缠在一起的绳……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半个多小时的努力,重力锤与取样器终于分开了。
2点59分,在绞车和A形架的联合作业下,队员们终于把取样器平稳地放在了甲板上。这一次取样管没有弯曲!取出样管,褐色的沉积物样品长达5.5米,符合设计要求!
终于成功了!对于来之不易的取样成功的消息,所有人笑语相传。还没等天亮,取样成功的消息传遍了整条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