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工作动态 > 直属单位

探海风云变 高歌斩浪行

——“重视海洋地质科考的天气因素”访谈录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周怀龙 发布时间:2013-08-19

  俗话说,行船跑马三分险。这个“险”字中,变幻多端的海洋天气应占很大的比重。海洋地质工作就是一门“靠天吃饭”的行业,需要充分考虑和应对各种天气因素。

  从7月初开始,执行大洋第29航次科考CGS航段任务的“海洋六号”船一路往东,跨50多个经度、5500多公里连续作业。但船行之处,一直被巨浪覆盖,整个作业过程仅有5天海况低于2米浪,最大浪高超过4米。不料在航段作业的冲刺尾阶段,不断向东挺进的“海洋六号”又连续遭遇东太平洋的三个热带风暴。风起潮涌,浪卷如云,肩负神圣科考使命的“海洋六号”,如何保障人员与设备安全?在恶劣的海况之下,如何做好海洋地质科考的气象保障?“海洋六号”船临时党委书记、指导船长孙雁鸣接受了记者采访。

  海上天气变化莫测,反常气候敲响警钟

  孙雁鸣介绍,本航段作业异常艰苦,多数时间浪高都处于2到3米之间(风力一般达到5级左右),1/3的时间里浪高超过3米(风力6级左右)。最近,在太平洋东部附近又连续形成三个热带风暴。有10多年航海经验的孙雁鸣感叹说:“虽然我参加过好几次大洋科考航次,但在东太平洋工作期间从来没有遇到过热带风暴的骚扰,这次连续形成三个热带风暴,且一路偏西移动,间接影响到工区,这是非常罕见的。反常的气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对变化莫测的海洋天气多了一分敬畏和警惕。”

  虽然前两个热带风暴与海洋六号船最接近的距离超过1000公里,但其掀起的涌浪还是给科考作业造成了一定的困扰,极大增加了作业难度。

  保证人员和设备安全,合理安排作业方式

  在海况不好的情况下,该如何应对?孙雁鸣认为,在海况恶劣时,更加要注意作业安全。比如按规定穿着安全防护用品,后甲板作业人员还要穿工作救生衣,系保险绳。设备要进行必要的绑扎和固定,在作业过程中需要更加复杂的安全防护操作。此外,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全作业方式。如遇到非常恶劣的海况,无法继续作业,则会当机立断停止工作。“如果遇到灾害性天气系统,比如台风、寒潮等,则会及时避离,避免使船舶和人员处于危险境地是海上工作的唯一准则。”孙雁鸣强调。

  说到此次CGS航段遭遇的天气情况,孙雁鸣介绍:“我们在本航段中以常规柱状取样为主,这本来是一种比较容易的作业方式,但持续的恶劣海况和紧迫的工作任务,还是让我们感到了极大的压力。”

  本来,柱状取样作业漂航做就可以,但恶劣海况导致船舶横摇加剧,不仅影响设备和后甲板作业人员的安全,取样成功率也得不到保证。临时党委召开紧急会议磋商应对措施,尽管在大风浪中使用动力定位系统,侧推在大功率下频繁工作容易发生故障,风险较大,但考虑到后续航次必须依靠动力定位系统作业的项目任务不多,临时党委果断决定采用动力定位稳定船位的方式进行柱状取样。

  事实证明,这个决定非常正确,在整个CGS航次作业过程中,海况一直较差,仅有2个站位是在没有启用动力定位系统的情况下完成的。

  遵循规律,尽量避开恶劣海况季节作业

  孙雁鸣告诉记者,虽然海上天气千变万化,没有固定模式,但还是有基本的规律可循。

  首先,季风、冷空气、热带气旋等都有一定的季节性和海域分布规律。比如每年的11月份到次年4月份,南海北部和西太平洋北部会频繁受冷空气影响,海况较差不适合海上作业。但在此期间,南海南部海况却是相对不错的,如果此时把工作安排在此,会最大程度降低海况对工作的影响。其二,台风等灾害性气候都是从最基本的一个扰动,然后形成低压、热带低压,再形成热带风暴,直到形成台风,整个发展过程都会遵循一定的规律。

  “从气象的角度来说,我认为应该想方设法掌握工作海区天气规律,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工作。所以,建议我们的施工设计人员在进行施工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工区气象特点,尽量避开恶劣海况季节。”孙雁鸣说。

  总而言之,了解海洋天气的影响,就会更加了解海洋地质工作的艰辛。了解海洋天气,重视天气因素,加强对它的认识和把握,这既是推进海洋地质工作的需要,也是“建设海洋强国”事业必然要跨越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