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找铀新时代
——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调中心铀矿勘查记略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刘扬正
发布时间:2013-08-09
7月24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与国土资源部中央地质勘查基金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就深入推进北方地区“煤铀兼探”协作共商工作机制进行洽谈,促进“煤铀兼探”协作工作向纵深迈进。
天津地调中心主任金若时谈起引领协调华北大区地质找矿队伍取得的诸多找矿进展及成就,特别是找铀实现的新突破,仿佛奏响一段激越的交响乐。
压力与动力
进入21世纪,温室气体效应成为世界普遍关心的环境灾难,而走核电道路,无疑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改善环境的有效办法。于是,找铀矿,成为实现中国核能之梦的战略需求。
铀是稀有的放射性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丰富,但形成可利用的工业矿床的几率较小。一般的认识是, 中国是铀矿资源不甚丰富的国家, 矿床规模以中小型为主。
根据《“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到2015年,我国核电运行装机将达到4000万千瓦。为满足我国不断迅速增长的核能工业需求,近年来我国铀资源的进口量大幅增加。 铀资源的多少成为制约核能发展的硬指标,铀矿找矿突破成了重大课题。这对国家地质野战军来说,既是强大的压力,也是澎湃的动力。
砂岩型铀矿首现曙光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发达国家,寻找和开发地浸砂岩型铀矿已成为天然铀发展趋势。所谓地浸砂岩型铀矿, 是赋存于松散沉积砂岩中可以用原地浸出工艺开采的铀矿资源。这种类型铀矿床储量大、矿石质量好、品位中等、易于加工,经济效益显著,环保意义十分突出。我国是否存在该种类型的铀矿,能否找到该种类型的铀资源,引起国内能源界的高度关注。
1990年,中核集团旗下二一六大队与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南京大学等国内研究机构开展技术合作,以伊犁盆地为突破口,踏上了寻找地浸砂岩型铀矿的探索之路。1991年,二一六大队打下了地浸砂岩型铀矿找矿的第一钻,发现并提交了我国第一个万吨级地浸砂岩型铀矿床, 实现了我国地浸砂岩型铀矿找矿的首次重大突破。
2007年,中央地勘基金组织6个勘查区煤炭资源“联片勘查”施工,按着“煤铀兼探”新思路,在进行煤炭资源勘查的过程中,同步进行铀矿资源的评价、验证。当年,即在煤炭预查施工的91个钻孔中发现了2个铀矿工业孔,圈出了2处找矿靶区。2008年年底,煤炭普查工作结束,在提交一处超大型煤田的同时,新发现了一处中型铀矿床。 2009年下半年开始, 15家勘查单位、数十台钻机、近千人的勘查队伍日夜奋战在2123平方千米的国土上,用两年时间完成了12个勘查区普查野外工作,铀矿综合评价获得重大的新进展,初步估算铀资源量达到大型规模。
2011年9月中旬, 跨部门、多工种联合的找矿行动正式开始。经过300天的昼夜奋战,一个世界级的超大型铀矿浮出水面。2012年11月4日, 国土资源部发布消息: “内蒙古中部大营地区铀矿勘查取得重大突破, 发现国内最大规模的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
新思路促成新突破
“煤铀兼探”思路触发了天津地调中心找矿专家们的灵感。他们看到了北方寻找砂岩型铀矿的巨大潜力,因而及时把战略突破的重点指向了砂岩型铀矿。
金若时带领找矿专家们在充分审视蒙古、哈萨克斯坦等国外铀矿找矿经验和国内的找铀范例后,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工作思路和技术路线,即“通过对航飞能谱、1∶25万化探以及铀、钍、钾等资源的相关资料和以往的煤矿勘探进行综合分析与筛选,依此对全国煤盆地资料进行二次开发,直接获得铀矿找矿信息,优选找矿靶区”。这一找矿思路,对中国北方砂岩型铀矿找矿与勘查指出了明确方向。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统一安排下,设立的《我国主要盆地煤铀等矿产资源综合评价》项目,主旨是通过对主要储煤盆地地质资料的二次开发,迅速取得找铀突破。
走出的第一步,是一个极具开拓示范意义的“三方协议”。
2011年4月,天津地调中心牵头组织了包括国土资源部中央地质勘查基金管理中心、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参加的华北地区铀矿勘查战略选区综合研究三方合作会议,决定发挥三方各自优势,充分利用和推广国土资源部中央地质勘查基金管理中心在进行煤炭勘查中创造的“煤铀兼探”成果,充分研究天津地调中心在华北地区开展区域地质调查过程中形成的铀矿有关资料,同时依托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的矿政管理优势,通过科学规划、统筹部署、有机衔接、优势互补,在华北地区统一协调实施铀矿资源调查、勘查, 力争用5年时间在华北地区发现一批大中型铀矿产地。
走出的第二步,是点上的探索和实践。
2011年7月,天津地调中心和内蒙古国土资源厅联合召开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工作部署研讨会,并邀请中央地质勘查基金有关人士参会,特别对内蒙古铀矿找矿工作开展了深入探讨。按照对所有煤盆地资料进行二次开发的思路,由内蒙古国土资源厅负责调集所有资料,交项目承担单位进行整理,从测井的原始记录中寻找铀的踪迹。作为华北大区地质找矿的组织者, 天津地质调查中心率领内蒙古地调院、中煤信息中心等多个单位紧锣密鼓地开始了追踪行动,为下一步工作全面推开先行探路。
2012年8月29日,在首个铀矿找矿靶区——宁夏宁东地区部署的第一个验证钻孔成功见矿。该孔见矿两层,厚度分别为1.1米、10.9米,同时,钻孔显示4个含铀砂岩层段。随后,在该区布置的其他5个钻孔均相继见矿。此6孔见矿确定出可供普查的铀矿工作区2个。作为铀矿找矿战略选区的第一批验证成果,宁东铀矿找矿首战告捷。
为了尽快推动成功经验,天津地调中心组织召开了宁夏宁东地区铀矿资源远景调查现场考察研讨会,认为这个矿区具有较大铀矿找矿潜力,应加快开展调查评价。会议要求参加铀矿选区的单位,认真学习选区和勘查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全面拉开找铀攻坚序幕。
走出的第三步,是全面推开找铀攻坚战。
2012年8月15日,天津地调中心组织的华北地区铀矿找矿工作会议上,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汪民指出,要打好这一场找矿战略突破行动的攻坚战,做实大项目,实现大发展,通过项目实施及后续工作,从此改变我国铀矿勘查开发的历史。汪民要求,各行业之间要以国家利益为重,打破行业壁垒,迅速形成资源调查的合力,要求地调局将此项目扩大成全国的找矿工作。据此,中国地调局议定了《我国主要盆地煤铀等矿产资源综合评价》计划项目,掀开了全国新一轮砂岩型铀矿找矿的新篇章。
在天津地调中心一系列工作的强势推动下, 从2012年下半年起,计划项目在20多个承担单位的参加下,相继在从东到西的40个煤田发现了较好的砂岩型铀矿矿化区。金若时高兴地说:“准噶尔盆地过去20年没有突破,我们一年就打开了局面。各个大盆地的找铀工作,目前正在取得大的进展,前景光明。”
天津地调中心的成功实践,成为继大营铀矿发现后的又一个找铀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