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航空物探的使命
——“十二五”国家863计划主题项目“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与装备”启动的前前后后
来源:中国矿业报
作者:李晓娜 王晨阳
发布时间:2013-08-05
7月26日,在北京西郊宾馆一个普通会议室里,熊盛青从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副司长高平手中,欣然接过了一纸沉甸甸的聘书。
熊盛青,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副主任、总工程师,同时也是我国航空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领域的学科带头人。
这位长相儒雅却又不乏刚毅之气的湖南人,言谈之间总是散发出一种独有的魅力。而这种魅力与他在我国航空地球物理勘探领域的开拓和创新不无关系。从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到“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从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到李四光地质科学奖,乃至于“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都是一个个有力的佐证。
此次,他又被委以了重任——继在“十一五”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系统”中担当总体专家组组长之后,又在“十二五”国家863计划主题项目“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与装备”中担任首席专家。
与熊盛青一同收到聘书的,还有中国地质调查局教授级高工刘士毅、吉林大学教授黄大年、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院研究员吕庆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程业勋、成都理工大学教授葛良全、北京地质仪器厂研究员吴天彪等10多位专家。这些专家个个都是航磁、重力等领域技术和装备研发的佼佼者,堪称“领军人物”。
对于这份聘书,与其说是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给了专家们一个“名分”,倒不如说是表达了某种情愫。正如高平所言,“这聘书里是我们对各位专家的敬重。希望专家们继续当好项目的家,做好技术的掌舵者。”据了解,这些专家大多参与了“十一五”的项目,并将继续在“十二五”的项目中扮演重要角色。
铿锵行进的足音
说到“十二五”国家863计划主题项目“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与装备”,不得不提“十一五”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系统”。前者是后者的延续和深入。
时间回溯到7年前……
2006年初,伴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的出台,我国地质工作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春天”。快速破解矿产资源瓶颈,提高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需求的保障能力,成为当务之急。
也就在这一年,中国国土资源航遥中心,作为牵头单位,加快了国家863计划资源与环境技术领域重大项目“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系统”实施方案的编制。同年10月,项目方案顺利通过了由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组织的专家论证。
据当时参加论证的一位专家说,当时的论证现场气氛紧张而热烈。经过详细质疑、反复论证,专家组最终达成共识——该项目对满足我国资源勘查对关键技术的需求,提升我国资源勘查新技术应用水平,提高勘查效率和效果以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据了解,“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系统”是科技部在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中设立的重大项目,由科技部委托国土资源部作为主持部门组织实施,两部共同投入研发经费2.7亿元,是我国多年来在地球物理勘查仪器装备开发中的最大项目。
从中不难看出,国土资源部和科技部对该项目给予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以及该项目组织和实施的重大意义。
快马加鞭自奋蹄。很快,2007年3月,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系统”正式启动。
作为项目总体专家组的组长,熊盛青对整个项目熟稔于胸,“该项目设立了8个研究课题,由国土资源部、教育部、四川省政府和地方优势科研单位近20家联合承担。总体目标是在‘十一五’期间研发出先进实用的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系统,以满足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对快速、高分辨率航空勘查高新技术及装备的需求。”
为了更好地“引进来、走出去”,2009年11月,中国国土资源航遥中心主任王平率团远赴加拿大,对该国从事航空电磁、航磁、航放、航重勘查、航空物探辅助测量设备制造、方法技术研究和软件开发的10多家机构及公司进行了技术考察,为航磁、航空电磁等勘查系统的研发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也为应用于生产中的航空物探设备的更新,提供了重要参考。
每年,熊盛青都要对该项目的执行情况、取得的重大进展以及下一步工作情况进行全面汇报。来自中国国土资源航遥中心、浙江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物化探研究所、成都理工大学等各单位的课题负责人也直言不讳,围绕相关课题目标和重要任务,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梳理。
2012年9月,该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并收获了“超出预期、令人振奋”的硕果:研制出了全数字化航空伽玛能谱仪等9套仪器设备和4台样机;研制、集成出航磁全轴梯度勘探系统等10套航空物探遥感勘查系统;开发了航空物探综合处理解释系统等9套软件,实现了国产化;初步建立了我国航空物探仪器动态试验场,建立了3个专项试验场,大大缩小了我国与发达国家在航空物探领域的差距,使我国航空重力技术、航空放射性仪器从无到有;使航空磁测技术、航空电磁技术发生了质的飞跃,显著地推进了我国航空地球物理技术装备的跨越式发展。
同时,中国国土资源航遥中心与合作单位的科技人员还突破了时间域电磁大功率发射等20项关键技术,累计申请各类专利51项,其中27项已获授权;申请著作权10项,其中9项已登记;发表学术论文204篇,其中被SCI、EI收录65篇;出版专著4部;形成内部标准5个。这些关键技术的突破,不仅确保了项目任务的圆满完成,同时标志着我国航空物探领域自主研发能力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系统’研发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达到科研目标,更重要的是在地质调查、矿产勘查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复杂条件下解决地质调查、矿产勘查中的实际问题。”项目专家组的一位专家表示,通过应用示范,项目研发的多项成果已经具备了实际调查的能力。
在汇报中,熊盛青介绍说,“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系统”的一些研究成果目前已经在河北、内蒙古、辽宁、新疆、甘肃、河南等地进行了示范应用,勘查工作量超过30万测线千米,圈定了一批有找矿意义的异常区和成矿有利区。今年,还将在辽宁、内蒙古的整装勘查区开展相关的应用工作。”
精心描摹的蓝图
从项目总体专家组组长,到项目首席专家,熊盛青备感肩上担子的沉重,但更深知这份责任和使命的重大。
对于此次主题项目“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与装备”的总体目标,他内心充满了美好的憧憬——“攻克航空磁力、电磁、重力等核心技术和装备研制关键技术,基本实现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系统的国产化,初步满足国家对国内外地质矿产勘查和环境调查评价对航空物探技术的需求,提高国际竞争力,使我国航空物探总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航空磁测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据熊盛青介绍,此次主题项目包括航磁三分量矢量勘查系统与航磁全张量技术研究、新型高精度航空重力勘查系统、固定翼时间域航空电磁勘查系统实用化、直升机吊舱式时间域航空电磁勘查系统实用化研究、航空地球物理遥感综合探测技术与解释系统研究5个课题,吸纳了国防科技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研究所、吉林大学等优秀物探研究单位的加盟。这些课题将在原来“十一五”研发的基础上,对相关系统和技术进行完善和优化,并将一些成熟技术和软件集成到平台上。
谈到地球物理软件的进一步研发,熊盛青表示,“将其作为一个以航空物探为主,兼顾地面物探,真正商品化、产品化的一个系统,同时把遥感的一些常规软件开发集成进来。这主要是为了培养‘全科大夫’,为其综合研究搭建平台,使其能够综合处理物探数据、遥感数据等,成为综合解释专家,这是一个长期目标。‘十二五’期间,要基本把这一框架搭建起来。”
不难看出,“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与装备”这一项目虽然任重而道远,但前景着实可期。
事实上,这一主题项目的立项启动工作早在2009年“十一五”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航空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系统”实施其间便开始了。
2011年,科技部相关部门组织了关于立项的电话答辩,以建立项目库。项目组派人参加了答辩。此后,项目组多次协调、沟通相关事宜。2012年,科技部组织了主题项目5个课题实施方案的论证。同年12月,项目组提交了主题项目的实施方案。今年2月份,科技部下发了《关于国家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与装备”主题项目的通知》。由此,项目立项工作最终完成。
“这期间经历了3年多的时间,相关管理部门和专家组成员、技术人员都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努力。”熊胜青感慨地说:“此次主题项目启动之前,做了大量准备,实际上早已启动。今天举办这个启动会,就是希望督促和推进各课题组研发步伐的加快。”
据了解,目前,主题项目已经成立了协调领导小组、总体专家组、监理组和项目管理办公室等组织机构,人员和匹配经费也已到位,项目将在总实施方案已完成的基础上,明确各课题进一步细化的任务,制订子课题实施方案,设置详细的时间节点,按计划认真执行每一个实施环节。
优秀团队的护航
没有鲜花,没有仪式,简洁的会场,务实的会风,热烈的讨论……此次计划主题项目的启动会显得清新而低调。
而低调的背后却是这一主题项目所担负起的我国航空物探发展的艰巨使命。如何从技术系统过渡到技术装备?项目技术监理组组长刘士毅认为,这是“十二五”主题项目的一个关键目标,“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
“各个课题组都需要把握好本课题的要害和关键节点。如果综合勘查系统不能有效集成在一起,那么勘查能力的提高就是一句空话。项目研发的最终目标,还是得落脚在应用新系统、解决实际问题上。”刘士毅在业界以“眼里不揉沙子”而著称,而他自己也甘当“唱白脸”的角色。
而在此次主题项目的总体专家组、监理组等组织机构中,不乏这样的技术型、研究型专家。他们一方面是某一领域的领军人物,同时也是“十一五”、“十二五”项目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主题项目的总体专家组由国内在航空地球物理界有丰富的研发经验,特别是在‘十一五’研发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在新的研发工作中又担任重要角色的专家课题负责人组成。同时,为了做好这次工程化很强的项目开发,还聘请了业内资深的技术专家、经济专家组成监理组,协助总体专家组,对项目重点技术的研发节点、对总体专家组确定的重大试验活动给予咨询、监督和控制。监理组是总体专家组的高参,是‘唱白脸’的团队。”高平说。
“通过几年的攻关,我国在航磁研究许多方面达到甚至超过了国外先进水平,但在矢量和张量测量研究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工作中的一些问题也亟待解决,一些研究成果还没有推广应用或有待进一步推广应用,一些设备的技术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熊盛青说。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吕庆田的发言也格外中肯,“经过‘十一五’的沉淀和积累,目前已形成了一个国家层面的大的团队,汇集了一批优秀人才。国家对航空地球物理领域的重视,给研发团队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责任感。目前,‘十二五’工作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下一步就是通过一两个‘五年’解决关键问题,缩小与国外的差距。请进来,走出去,学习在这方面比我们做得好的单位的先进技术。其实,技术就是一张纸,一捅破就会使思路上有很大的改变。”
“所谓协同,就是协而不同。要在技术创新上鼓励不同的观点和意见,这样才能有所创新和突破。科研的基础积累很重要,这么多协作单位、这么多人在搞这个项目,如果每个人都有奇思妙想的话,就会有很大变化。团队协作好,才能把这个项目做好。”程业勋,这位中国地质大学曾经的老校长,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十一五”期间,曹义华便作为航空领域的专家,成为了项目专家组的一员。一路走来,他感触颇多:“目前,从国民经济发展到勘查领域,都需要航空地球物理研发水平的提高。因此,这个项目肩负着航空物探的使命。可以说,从技术到装备,责任很大,任务很重。”
作为重力方面的专家,在北京地质仪器厂担任总工的吴天彪,十几年来一直追踪重力研究 。他说:“通过主题项目,把国内多家从事地球物理的单位都集中到了这个平台上。‘十二五’主题项目研发不仅仅是生产、集成的问题,有些还要创新和完善。一个稳定的团队很重要,几个人一直在想、在做这个事情,总会有所突破,再难的问题,也会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想出招来。”
发自肺腑、求真务实、句句珠玑、切中肯綮……用以形容此次启动会上专家们的发言,毫不为过。因为心系,所以情深。
熊盛青,以及像熊盛青一样的这些航空物探领域的优秀人才,因为一个国家级重大项目走到了一起,也必将为完成航空物探的使命,而继续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