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心三年实现找矿重大突破
来源:地质调查报
作者:杨正 黄石
发布时间:2013-07-22
中国地调局天津中心是中国地调局下属6大区所之一,负责华北地区地质工作。2011年全国首批设立47片整装勘查区,华北大区就占了11片,天津中心为华北大区内11片整装勘查区统一部署规划和技术支撑单位。实施“找矿突破行动战略”以来,天津中心在中国地调局的指导与支持下,引领华北地区各省、市地调院及地质调查项目承担单位,在寻找“铁、金、铀、钼、铝土”5 个矿种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铁矿找矿突破。天津中心根据“华北陆块区铁矿勘查专题研究”的科研新成果,在华北地区部署了一批铁矿调查评价项目,相继找到河南新蔡县连村、山东单县、河北滦南县杜豪坨、山西五台山等4个大型铁矿,扩大华北大区铁矿资源储量近40亿吨。
金矿找矿突破。天津中心深入研究相关勘查资料,探索金矿深部找矿技术方法,先后在胶东和小秦岭成矿带部署了综合研究与矿产远景调查项目,并进行了深部钻探验证,促成了2个金矿整装勘查区的设立。近期,胶东金矿深部第二空间勘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资源储量实现了翻番,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铝土矿找矿突破。天津中心在“华北地区铝土矿勘查专题研究”的科研成果指导下,在山西、河南部署了一批铝土矿调查评价项目,先后找到礼庄寨、 阳崔庙、山西庞家庄、牛家庄等4个特大型铝土矿床,共求得铝土矿资源量12亿吨(全国铝土矿保有储量为54亿吨)。
钼矿找矿突破。天津中心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在项目承担单位协作下,先后评价出乌兰德勒大型钼矿、阿巴嘎旗必鲁甘干钼钨矿2 个大型钼矿床和乌日尼图钨钼矿等 2个中型规模矿床。天津中心自身承担的找钼项目,在内蒙古乌和尔楚鲁图与狠麦温都尔发现2处钼、铅锌矿产地,经钻探验证,均已达到中型矿床规模。
铀矿找矿突破。天津中心借鉴国内找铀经验,开展铀矿勘查选区研究,形成一套系统的技术路线和方法手段。根据“煤铀兼探”思路,对煤田钻孔资料进行二次开发,优选找铀靶区。先后在宁夏、新疆、青海、内蒙古等盆地煤田中布置了一批铀矿远景调查项目,经钻探工程验证,在十个找矿靶区内都发现了工业矿体,有的可能成为大型、特大型铀矿。对此,我国著名铀矿权威专家曾赞誉说:“你们开拓了中国铀矿地质工作的新局面”。
天津中心成立于1962年,现有职工243人,其中正高工研究员41人,拥有博士25人、硕士 89人。一个仅有243人的单位,3年来取得了5项重大突破,在全国也实属罕见。为确保“找矿突破行动战略”实施,天津中心采取了5个方面举措:
适时地将工作重点转移到以“找矿突破”为中心, 将科研工作与“找矿突破”密切结合。鼓励科技人员到野外一线,以科研成果推进找矿突破,在找矿突破中提升科研水平。全中心160名科技人员,全部奔赴野外生产一线,投身到找矿突破行动中去。以金若时主任为首的领导班子,改变过去坐在办公室里看文件、画圈圈,蹲在办公大楼里召开大大小小会议解决有关问题的传统工作模式,以创造性思维推进全中心的“找矿突破行动”。一把手亲自挂帅,做到“心里要想‘矿’、头脑中要有‘矿’”,激发职工主动作为,提高全员创新意识。班子成员与项目组一道研究、优选找矿突破的“靶区”,鼓励科技人员申报国家层面的项目;领导干部转变作风,班子成员经常带领工作组深入一线,开展野外现场办公,对项目进行阶段性督察。
引进更新找矿仪器设备,加快地质技术方法创新,推进新技术方法的实践应用,用新理论与新思维去解决找矿实践中的关键理论、方法和技术问题。用“新理论、新方法、新装备”武装找矿队伍,用高科技引领为找矿突破插上科技翅膀。
不断地提高科技人员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采取“人才+项目”等模式,培养和选拔专业技术领军人才与青年技术骨干。全中心现在具有野外找矿经验的领军人才30名、青年技术骨干27名。其中4人评为天津市授衔专家、8人被评为中国地调局的优秀人才、5人荣获全国青年地质学家银锤奖。
运用激励机制,对找矿有功个人与团队给予奖励。根据找矿成果,对找矿突破有贡献个人、团队给予精神与物质上的双重奖励,授予荣誉称号、颁发奖金;对找矿突破有重大贡献者,授予金质奖章;在科技人员职称评定时,给找矿有功者加分,优先晋升;对找矿突破有卓越贡献者报请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市劳模、全国劳模。在全中心形成“找矿光荣,找到矿无尚荣光”的风气,激励广大科技人员积极主动投身到找矿突破行动战略中去。
加强与行业间合作,善用“外脑”找矿。积极主动与大区内省(区、市)国土资源厅(局)沟通、联系,调动区内各行业队伍的积极性,与地勘、有色、核工业、煤田等积极合作,搭建交流平台,加强区内地质队伍间的交流、往来与合作,善用“外脑”,扩展“找矿突破”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