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与宣传并举 排查地灾风险
来源:中国地调局武汉中心
作者:韩会卿
发布时间:2013-07-15
截至2013年6月底,由中国地调局武汉中心地质灾害室(宜昌长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设计院)承担的三峡库区泥溪河和四步河、鄂西清江流域忠建河和支锁河小流域地质灾害成灾规律研究项目、鄂西南五峰县渔洋关镇、城关镇集镇勘查与风险评估项目野外工作全面开展,已基本完成地形测量及遥感解译工作。共完成1:1万地形测量30km2,1:2000地形测量13km2,1:5万专项地质灾害测量1400km2,1:2000地质剖面测量19km,1:2000工程地质测量4 km2,1:1万专项地质灾害测量246km2,1:2000专项地质灾害测量4km2,1:5万遥感地质解译3504km2,1:1万遥感地质解译640km2。
按中国地调局在水工环地质2013-2020年工作部署要求,武汉地调中心地质灾害室(宜昌长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设计院)开展的小流域研究和集镇勘查项目,重点工作既包括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也包括具有潜在地质灾害发生可能的区域、隐患。
基于上述要求,泥溪河、四步河、忠建河和支锁河小流域地质灾害成灾规律研究项目主要是区内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开展小流域内典型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基本查明了泥溪河、四步河、忠建河和支锁河的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的发育情况,其主要发育在侏罗系砂岩、泥岩互层;三叠系须家河组砂岩夹软弱夹层(煤层)等软硬相间的岩层和三叠系巴东组易滑地层组合斜坡地段,往往发育上部崩塌、下部滑坡的复合斜坡变形;三叠系坚硬厚层灰岩、白云岩地段以及坚硬砂岩岸坡段多发育为崩塌。这些成果为研究典型地质灾害成灾机理和演化过程提供了翔实基础地质资料。
渔洋关镇、城关镇集镇勘查与风险评估项目主要是对存在潜在隐患的斜坡与沟谷开展逐坡、逐沟调查,查明危及人口密度山区城镇且制约城镇建设与规划的地质灾害及其隐患的易发性和危险性,并对其风险进行评估,提出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探索和总结山区城镇地质灾害调查与大中比例尺风险评估技术方法,为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提供示范。连续几个月的野外工作,项目组查明了区域内工程地质条件,对区内灾害点进行了调查、核查,完成了钻探和山地工程的布置;总体上对工作区域内地质灾害类型、数量、规模、危害对象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掌握,了解了两城镇规划建设布局、土地利用规划、未来交通布局等,为后续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与此同时,项目组成员结合野外工作实际,发挥专业优势,主动承担对国土部门(国土局、国土所)、灾害点监测人、灾害点受威胁居民等的防灾抗灾宣传。他们在走访调查、应急排查时,走上田间地头,村舍院落,根据区内公路开挖、房屋建筑、垃圾堆放等常见事例,从灾害类型、边界、影响区域、诱发因素、简易监测方法、应急避险等内容进行讲解,增强区内民众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抗灾意识。根据区内调查资料和成果,协助建立防灾预案和明白卡等,并及时向地方政府和国土部门建议:①充分发挥群测群防监测预警系统,规避重大伤亡;②加强重要灾害地段的防护,结合易发地层,确定易发地段。如石灰岩地区岩溶发育,岩体破碎,极易酿成崩塌灾害,对航道等构成危害,还易诱发涌浪灾害;③对水利、铁路、公路开挖的高边坡,定期进行安全诊断;④密切关注库区支流的集镇和农村居民点的地质灾害防范;⑤加强应急处置知识学习,对疑似或隐患点的避让撤离,开展警戒工作,及时果断疏散人员;⑥优化城镇规划,科学合理开挖,尽量减少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质灾害的发生。
经了解,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地质灾害研究室(宜昌长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设计院)拥有甲级地质灾害勘察、甲级地质灾害设计、甲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质。通过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和地质大调查等大项目的培养和锻炼,涌现了一批执行任务坚决、技术过硬的技术骨干和项目负责人,前后参与“5.12”汶川大地震和“4.20”芦山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应急排查,得到了国土资源部和当地政府的表彰和赞誉。截止到2012年,完成了湘鄂桂山区6县市地灾详查,9条三峡库区支流环境地质调查,前后承担过大型地质灾害勘查近20项,设计10多项,施工5项,专业监测施工6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