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工作动态 > 直属单位

汶川地震最大滑坡三维实体模型建立

揭示大光包滑坡动力失稳特征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滕艳 发布时间:2013-07-12
  近日,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副主任殷跃平团队,建立了汶川地震大光包滑坡的地面数字高程模型和三维实体模型,并研究了大光包滑坡变形失稳的地震动力响应特征。 

  汶川地震触发的特大型滑坡具有受龙门山中央断裂带控制的特点,其中,位于安县高川乡的大光包滑坡为汶川地震触发规模最大的巨型滑坡,不仅是我国,也是全球近百年来发生的规模最大的滑坡之一,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大光包滑坡位于龙门山中段高山峡谷最高段,山顶高程3047米,前缘高程1545米,高差达1500米。根据国家强震台网中心提供的资料,距离大光包滑坡约4.3千米的清平强震动记录台站位于汶川8.0级地震主震断裂(映秀—北川断裂)附近,是研究地震动效应非常宝贵的台站。殷跃平运用动力模拟方法,根据清平台站强震加速度三向记录,采用震前和震后高分辨率遥感数据源,进行了4期遥感图像对比解译和分析,结合现场调查和地面测绘,建立了地面数字高程模型和三维实体模型,研究了大光包滑坡变形失稳的地震动力响应特征。 

  研究计算出大光包滑坡最大纵长约4.3千米,横宽约3.5千米,最大厚度约580米,体积为11.52亿~11.99亿立方米。研究发现,大光包滑坡在地形上呈多级台阶状,在地质上位于高川推覆体和大水闸推覆体接触的逆冲断裂带上。初步研究将滑坡划分为滑源区、滑坡洼地区、主滑体堆积区、下游堆积区、上游堆积区和前缘堆积区,强调了在地震动作用下滑坡形成的多阶段性特点。 

  研究结果表明,大光包滑坡地震动力响应较为复杂,与简单均值结构的边坡地震动力响应特征不完全一致,受控于斜坡形态、岩体结构及地震强度和振动持时等因素,随高程、坡度放大的趋向性和节律性并不明显。研究认为,主要有5个方面原因:规模远大于一般边坡,体积可以相差数百到数千倍;地形起伏差更大,高差大于1500米,并形成了多级陡坎;岩体材料差异性大,由灰岩、白云岩、页岩、矿层、碎裂岩体等多种岩性组合而成;不连续面更多,总体上为推覆构造接触带,分布有断层、挤压带、大型节理、多组层面、磷矿采矿区等;加速度更高,由于位于汶川地震断裂带5千米内,加速度没有明显衰减,而且竖向加速度与水平加速度比接近于相等,抛掷力大,对斜坡的破坏力加大。 

  研究发现,在水平加速度响应方面,前缘滑坡更为明显,地震动频率更高,振幅也更大,因此,利于前缘的顺层失稳滑动;在竖向加速度响应方面,后缘滑体的振幅更大,更利于拉裂、振碎解体,同时,竖向加速度(绝对值)数倍于水平加速度,更利于抛掷失稳。 

  结合地震动力响应和运动特征,研究人员对滑坡堆积和滑源进行概化分区:下部顺层滑坡堆积区是滑坡的主堆积区,分布于滑坡东侧,堵塞黄洞子沟;上部崩滑堆积区,分布于滑坡西北、北侧,具有明显的带状特征;后缘陡壁及倒石堆区表现为张性破坏特征,陡崖下部分布大量倒石堆,呈串珠状分布,以碎块石为主,岩性与后缘及北侧陡壁岩体一致,系地震后的重力调整所致;顺层滑面及擦痕区,在滑面上分布大量与岩层倾向相同的擦痕,说明顺层滑坡在后部具有向北方向偏转滑动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