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工作动态 > 直属单位

积跬步,行千里

——记地科院矿产资源所王登红科研团队周会学术活动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王成辉 发布时间:2013-07-08
  “王老师通知下周一上午照常例会。”每个周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科学院资源所王登红科研团队的成员基本上都会收到这样的一条短信。梳理项目进展,安排项目事宜,汇报研究内容,解决科研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则是每周例会的主要内容。这一学术活动,已经坚持了8年。

  2004年,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所地球化学动力学与矿床地球化学实验室(简称地化室)成立。成立之初,地化室仅有包括王登红在内的三名研究人员。

  从2005年开始,陆续有年轻科研人员加入,逐渐形成了一个以王登红为学术带头人、以成矿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科研团队。整个团队人员平均年龄不到35岁。年轻人有着充沛的体力、饱满的斗志、求知的欲望,但同时也存在着工作经验不足、知识积累相对较少和研究视野相对较窄等问题。而随着国家对地质找矿工作的日益重视和投入的加大,迫切需要团队内的年轻科研工作者尽快成长并担当重任,以适应本室和资源所发展的需要。在这样的背景下,时任地化室主任的王登红提出,要发挥年轻人的优势,打造一个学习型团队,并决定每周举行一次学术活动,帮助年轻人尽快成长。

  从此,8年来,除非赴野外工作、出差等特殊情况,该团队每周都要举行一次学术研讨活动。截至目前,共举行周会200余次,累计参加人数2000余人。而在周会的内容方面上,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周会开始初期,王登红从一些矿床学研究基础知识入手,每周举行一次学术讲座,内容包括矿床学、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找矿勘探学等。这一系列讲座,夯实了团队成员的专业基础,拓宽了研究视野,进一步提高了成员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一些年轻同志逐渐开始独立承担科研项目。在团队成员科研水平有了大幅提升以后,周会则逐渐成为团队成员进行学术交流和展示各自研究成果的平台。

  针对团队承担项目多、涉及研究区域多、研究方向广的特点,王登红开始安排各项目负责人定期将本项目研究内容、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在周会上汇报,并组织团队成员共同研讨,及时归纳研究成果,探索新的研究方向,探究重点学术问题,探讨解决方法。团队每一个成员都成了周会平台的主角,进一步提升了大家参与学术活动的积极性和对地质科研工作的兴趣。

  长年的周会学术活动,使得团队的年轻人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并在学习工作中取得了不错成绩:自2005年起,陈郑辉、陈振宇、郭春丽、黄凡先后获得“程裕淇优秀学位论文奖”;应立娟、王永磊、秦燕、黄凡4人先后获得程裕淇优秀研究生奖。这些研究生毕业后都留在了资源所工作,一方面壮大了团队的科研技术力量,另一方面也使得每一个年轻人各有所专、各有所长、各有所亮。

  在承担项目方面,团队的年轻人现都已独立承担科研任务,并在各自领域崭露头角。在《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中,团队依托项目,充分发挥每周的例会作用,在成矿规律研究方面培养了一批年轻的矿种专家,并在项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三稀资源战略调查研究》项目中,面对全新的研究领域,在王登红的带领下,团队内年轻科研人员充分利用周会平台进行学习、交流,很快就进入了角色,出色完成了我国稀土资源战略调查等科研任务,受到部、局有关部门的好评,并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通过“五层楼+地下室”模式的研究与推广,王登红研究团队在深部探测实验专项《南岭于都—赣县矿集区立体探测技术与深部成矿预测示范》项目中设计的两个超过2000米的深孔,初步完成了科学钻探设计的第一步目标,揭露的地质现象比较丰富,包括地层信息、构造信息、岩浆信息以及矿化-蚀变信息。由团队成员刘善宝副研究员负责的《马达加斯Maevatanana铁金矿普查》项目,截至2012累计探获金资源量70吨,达到特大型金矿规模。

  同时,团队注重对外交流,李建康副研究员和应立娟助理研究员分别于2009年和2011年赴美国和澳大利亚进修,并及时在周会上交流进修成果,拓宽了团队成员的视野。

  科研工作的发展离不开交流,而交流的进行需要一个好的平台。王登红科研团队周会学术活动平台的搭建表明,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可以促进年轻人的快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