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解渤海湾地质之谜
——记中国地质调查局“十大杰出青年”谢海澜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吴岗 刘洁
发布时间:2013-06-24
谢海澜上小学时便知中国的版图上有个渤海湾。
渤海湾那个大大的“C”字,曾让远在黑龙江哈尔滨的谢海澜产生无限遐想:现实中的渤海湾到底是什么样子,有机会一定探清它的秘密。
命运圆了她儿时的梦想。2006年,谢海澜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博士毕业后来到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工作,一直从事环渤海经济区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工作的脚步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渤海湾。
把每一项工作都作为业务提高的起点
谢海澜从本科到博士学的都是水工环地质专业。
尽管有十几年专业的“墨水”,但在实际工作中她仍然没有放弃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她总说,地质学博大精深,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一个博士学位并不能代表什么。
因为有这样的心态,工作中她总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
环渤海地区地质条件十分复杂,环境地质问题突出,在这样的区域从事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工作具有很大挑战性。为了适应环渤海地区地质环境调查评价需要,谢海澜努力拓宽知识领域,把每一项工作当作自己业务提高的起点,严格要求自己,踏踏实实、勤于钻研,以弥补实际工作不足。
七年里,学习占据她大部分时间。周末和晚上,别人都在尽情享受快乐,她却在办公室里潜心研究。她深深知道,只有知识的不断更新,创新思维的不断发展才能将研究推进到一个更新更高的阶段。众多知识的积累使她快速进入工作角色,出色完成了各项任务,不但担任了环渤海计划项目副负责人及环渤海综合研究工作项目负责人,还承担了两个专题项目的研究工作。
每年超过一半的时间在野外工作
野外地质工作是一项艰苦的劳动,需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一颗热爱地质事业的心。
作为一名女地质队员,谢海澜主动要求到野外一线工作。她深知地质学是一门实践科学,不进行野外调查,地质工作就是一座空中楼阁,毫无根基和希望可言。从2008年开始,她平均每年在野外一线工作的时间超过半年以上,无论是野外调查、测量,还是野外现场测试,她都一丝不苟。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要恶补在学校里学不到的野外实践经验,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如果不是身临其境根本无法体会野外工作的艰辛。在泥质潮间带踏勘,有些地区人走进去后淤泥没过小腿,行走起来非常吃力。但为了获取野外第一手资料,谢海澜和队友们不怕脏、不怕累,克服种种困难,按质按量完成了任务。在野外,白天开展外业工作,晚上除了完成内业整理外,谢海澜还要进行所负责项目的综合研究。在野外,没有休息日,天天都是工作日,工作到凌晨甚至连轴转是家常便饭。
2011年,谢海澜担任唐山—秦皇岛城市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该项目是国土资源部与河北省政府合作项目,2011年项目投资3000万元,共组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地方地勘单位17家进行项目实施。由于唐山—秦皇岛城市地质环境复杂,项目参加单位众多,项目组织和实施的难度都很大。她顶住压力,克服困难,一直在野外一线参与项目对外协调、施工及质量检查的全过程,哪里出问题,哪里就有她的身影。谢海澜的心血没有白费。该项目实施两年来,目前已完成唐山城市规划区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实物工作,实物成果已经取得良好社会效益,项目成果将为唐山市规划建设提供重要地质数据依据。
要把渤海湾的地质情况摸透
七年的地质生涯,不但使谢海澜的专业本领日渐成熟,而且研究领域也不断开拓。
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谢海澜参加了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的灾后重建规划研究组。那是一段让她永远无法忘怀的日子。几十个日日夜夜里,她与灾后重建规划研究组的其他成员废寝忘食工作,编制了“5·12”汶川地震四川省12个极重灾县重建规划地质安全与水土资源保障程度综合评估报告,并深入四川灾区一线进行野外踏勘。由于优异的工作表现,灾后重建规划研究组临时党支部获得中央国家机关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地质环境调查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我们工作的目的,就是让调查成果能更好的满足社会需求。”谢海澜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七年来为了实现这一理想,谢海澜在渤海湾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工作着。
2013年3月,谢海澜当选为天津地调中心水环院副院长。七年渤海湾地质环境调查使她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到了新的岗位她的研究方向将转向综合研究,但仍未离开渤海湾。
历经亿万年形成的渤海湾留给人们无数的谜团,谢海澜和她的同事们为了解开这些谜团常年奋战。“把渤海湾的地质环境情况彻底摸透,让其更好地造福于人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愿献出自己毕生的精力。”谢海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