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青年地质大会现场。沙俊生 摄
4月17日~18日,450多位朝气蓬勃的地质青年会聚秀美福州,参加中国地质学会青工委组织的第一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他们以“青年地质工作者——争做地质找矿的先锋”为主题,分享科研找矿新成果,交流地球科学新感悟,探讨地质强国梦新路径。地质青年的激情迸发为地质事业注入了新活力。
地质事业,呼唤有志青年走向前沿
“成立于1986年的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在历经12年的停办之后因我国地质事业发展的需要于2012年恢复重建。”厚厚的大会论文集扉页上的这段话,让参会的青年们有些不解。
看到台下一张张充满朝气的脸庞,青工委元老、第一届青工委主任、国务院参事张洪涛回忆起青工委的历史激动不已。他说,“文革”之后,地质行业人才“断层”严重。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地质事业在低谷徘徊,青年人不愿意学地质,干了地质想脱颖而出也缺乏社会环境支持。人才缺乏,制约了地质事业发展。时代的需要和使命感,唤起了一批有志气、有理想的热血青年,他们要行动起来,从我做起,改变现状。1986年,第一届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应运而生。
让矿床地质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裴荣富记忆犹新的是,在1987年全国首届青年地质工作者学术研讨会上,大地构造槽台说创始人黄汲清院士饱含对青年人殷切期望的报告——《青年人:要与石头交朋友》。“这一讲话甚至影响了一代青年人投身地质事业。其实不仅影响青年人,也一直在激励着我。”裴荣富动情地说。
青工委的工作没有辜负老一辈地质学家和领导的希望,他们为青年人搭建了一个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倡议中国地质学会建立金(银)锤奖;出版了青年论文刊物《地学探索》;在国内第一次倡议组织了“世界地球日”纪念活动;每年举办一次全国性学术大会……这些奖项和活动,不仅加深了老科学家与青年科学家之间的联系,而且拓展了青年地学家的学术视野,激发了大家的研究灵感,一批优秀的地学青年脱颖而出。三届的“青工委”委员们,如今都成为地质事业的栋梁之才。在光阴转换中,中国地质事业也一步步走出低谷,走向新的高峰。青工委完成历史使命,在2000年宣告停止活动。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巨大变革,青年工作遇到了新的挑战和困难。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到地质队工作的本科、硕士、博士学历的学生分别占35%、15%和1.5%,造成一线地质科技人员严重短缺,但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地质强国梦的实现,急需大量的青年人才参与。在国际方面,我国是世界青年地球科学家联盟(YES)的组成发起国之一,在主席团中具有一个重要席位,急需国内恢复对口组织——青工委,与YES进行对接。
时代需要地质,国家呼唤人才。承载着巨大的责任与希望,2012年“五四”之际,青工委恢复建立,将在地质事业大幕上续写灿烂篇章。
拓宽视野,地质青年要飞得更高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视野宽才能看得透,有借鉴才能有创新,青年地质大会应该成为青年人汲取营养的的“图书馆”。基于这一点,青年地质大会特邀请相关专家和地球科学领域杰出青年作大会主题报告。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处长姚玉鹏的《中国地质学基础研究青年人才格局》、科技部科技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副主任高昌林的《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与中青年人才培养》等报告,开阔了青年人的视野。
他们指出,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世界第一,但人才密度低,高层次创新人才、顶尖人才匮乏。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看,我们的地质工作存在地质学基金项目申请数量相对偏少、地质学青年基金项目申请数量相对偏少、地质学人才系列项目比例不协调等问题,显然,人才储备和知识储备的不足,对地质学长远发展将产生严重影响。
令人欣慰的是,为改变现状,国家推出了各类人才计划,加大对中青年的支持力度,为青年地质工作者成才和贡献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研究经费前所未有地充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持续增长,地质学项目资助率和强度“双高”,科技部、教育部、国土资源部等各部门不断设置新的人才和项目计划,国家、部门和地方重点实验室建设提供了便利的研究平台,样品、文献和资料进入开放、共享和网络时代,中国与世界研究前沿“时间差”几近消失,使我国地质学研究能力有了质的飞跃。青年地质工作者只要树立自信、独立、自强、团队协作的精神,主动创造和把握机会,就一定能成为栋梁之才。
6位杰出的青年地质学家同参会者分享了他们在不同领域的科研成果、创新思想和工作方法,令人耳目一新。
中国矿业大学教授代世峰,介绍了《煤型稀有金属矿床》对中国稀有金属勘查开发利用的重要性;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矿物学与成矿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陈华勇以斑岩成矿系统为例,为与会者带来了隐伏矿体勘查的一种新方法、新手段——《蚀变矿物地球化学勘探》;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詹仁斌以华南为例,介绍了国际古生物学前沿和热点《奥陶纪生物大辐射研究》的成果;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郭华明详细阐释了《高砷地下水研究的热点及趋势》;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秋立的《从常量到微区:分析技术和研究需求的发展趋势》报告,详细介绍了微区方法带给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的飞跃;福建地调院总工程师陈润生将《武夷山成矿带(福建)找矿理论创新与找矿进展》以及丰硕的找矿成果做了精彩展示。
聆听着师长们的精彩演讲,与会青年大开眼界,获益匪浅,原来地质科研可以这样做,原来地质找矿有这样多的乐趣与荣耀。
身肩责任,地质新一代正茁壮成长
第四届青工委主任丰成友告诉记者,这次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570余篇,有来自全国130余个单位的450余名青年专家、学者参会,共有200余名代表,在七个分会场,围绕“矿产资源经济与矿政管理,大陆地壳的形成与演化,成矿理论与找矿新发现,矿产勘查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及新装备,能源地质研究与勘探开发新进展,水工环地质与生态文明建设,地质公园、地学科普及教育”等专题,进行交流发言。
记者翻看着专题报告目录,感叹着青年人思维的开放、思考的前卫、涉猎专业领域的广泛。他们在讲台上激情讲演:对未来我国地质调查工作总体方向的思考、从推进整装勘查角度谈完善矿业权管理、地勘行业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前景展望与政策思考、国内外铝期货市场相关性实证研究、泥盆纪特殊孢粉事件与植物演化的关系、奇异性理论在南岭花岗岩体重力异常识别中的应用、我国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长期观测基地建设必要性、推进我国页岩气跨越式发展的思考与建议、矿产资源抢救性利用的意义、深海软泥与中国南方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浅覆盖区第四系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快速构建、高光谱遥感蚀变矿物提取技术、土著生物修复油污地下水的实验研究、泥石流与降雨历时关系研究、中国传统的药用矿物、青海湖地质遗迹资源类型划分及评价……
站在演讲台上,尽管设想还略显青涩,结论还不够完善,但激情四射的语调和充满信心的眼神,足以向人们证明,70后80后的地质青年正在用他们的努力弥合着历史造成的人才“断层”,勇敢接过前辈手中的地质大旗铿锵前行。
培育英才,青工委工作任重道远
青年是地质战线的生力军,是中国地质事业的未来。肩负重托,青工委工作任重道远。
“中国梦的起航需要地质工作的先行和强力支撑,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迫切需要广大青年地质工作者的热情参与和积极贡献。青年地质工作者要牢记使命,敢于担当,在实现中国梦和地质强国梦的实践中,面向地质找矿主战场,争做地质找矿先锋和生力军,凝心聚力,敢于实践、勇于创新、建功立业成才。”中国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孟宪来的话情殷殷、心切切。
“青年人要坚持勤奋学习,重视实践,跋涉于山水,奋斗于天地,在找矿实践中砥砺品格,锤炼作风,增长才干,展示学习型、知识型、技能型、专家型青年地质工作者的时代风采。要谦虚谨慎,克服浮躁心态,向老地质学家虚心学习请教,老一辈地质工作者也要敞开心扉,毫无保留地把知识传授给青年,支持青年人成长。衷心希望你们做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的新时代地质工作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裴荣富、中国科学院院士袁道先纷纷表示。
“创新精神、奉献精神、崇尚科学的精神,是每一个历史发展时期都必须恪守的。地质工作是在‘同一地球,同一地质’上的工作,既要立足国内还要走向国际,更需要各行各业协同攻关,因此,青年人要发扬新时期的团队精神,纵横捭阖,广泛交流、合作,凝心聚力,实现地质强国梦。”国务院参事张洪涛语重心长地说。
作为中国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孟宪来对青工委提出更高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青工委要紧密围绕推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坚持与地质事业改革发展大局相结合,与地质科研、地质找矿任务相结合,与青年地质工作者成长成才的要求相结合,引导鼓励青年地质工作者立足岗位、勤奋敬业,争当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同时,不断健全青年地质人才的评价、举荐和激励机制,为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搭建舞台。”
“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张洪涛以革命先驱李大钊的激扬文字与青年人共勉,道出了老中青地质人的共同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