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西北发展引擎
——《西安地调中心中长期发展规划》解读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李钦径 王鑫
发布时间:2013-04-12
当今,地质调查正不断向经济社会的各方面渗透,成为支撑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并不断向纵深发展。未来5~10年,是国土资源系统落实新机制,全面实施“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关键时期,西北地区作为国家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接替基地,科学编制和实施好《西安地调中心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5年)》,创新地质找矿新机制,实现地质找矿突破至关重要。
审时度势,勾勒发展蓝图
西安地调中心以“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精神为指导,紧紧把握部省合作开展新疆“358”和青海“青藏专项”重大找矿项目契机,牢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技术支撑地调工作主线,坚持地调科研主体、搭建大区管理平台、资料信息社会化服务等原则,编制完成了《西安地调中心中长期发展规划》。
《规划》显示,到2020年,基础地质工作要基本完成基岩区1∶25万区域地质调查,逐步更新西北地区区域地质系列图件,建立西北地区区域地质图文更新体系,开展三维地质填图,全面提升基础地质调查能力和研究水平。矿产地质调查要基本完成重要成矿带找矿远景区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提高西北地区矿产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力争实现油气资源与非常规油气资源重大突破。
水文环境地质领域要初步建立西北地区地质环境调查监测体系,进一步增强预警、减灾和防灾能力。地质科学研究领域要在造山带基础地质、西北重点成矿带成矿理论、大型能源盆地下水等方面有重大进展。国际合作领域将全力推进“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的建设,建立集信息服务与技术服务等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服务平台,争取国际地学影响力和重大地学问题话语权。
求真务实,部署重点工作
俗语讲,“行胜于言”,即从一定程度上讲,落实行动比目标提出更为重要。
西安地调中心立足西北地区找矿现实,充分利用新疆“358”和青海“青藏专项”找矿项目平台、资金、技术、人力等优势条件,在《规划》中对重点领域作了进一步的规划部署。
——在基础地质调查方面,要建立西北地区国土基础地质数据采集与图件更新体系;在重要矿集区和含油气盆地等地区,开展三维地质填图,揭示深部地质结构与物质组成。
——在矿产资源调查方面,要开展西北地区重要成矿区带矿产远景调查,圈定一批找矿靶区,提交一批矿产地;开展老矿山深部和外围接替资源勘查,新发现并查明一批资源储量;开展新区、新领域、新层系油气基础调查,新发现并圈定含油气盆地;推进煤层气、油页岩、油砂等非常规油气资源调查评价,圈定勘探开发远景区。
——在水工环地质调查方面,要尽快出版陕北能源基地地下水勘查研究成果,做好柴达木盆地地下水勘查项目,积极向新疆重要盆地和矿产开发基地延伸,加强成果转化,继续争取社会项目,有机集成大成果;大力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城市地质环境调查研究项目。
——在地质科研方面,要开展区域地质调查资料的综合和关键地质问题攻关研究;开展区域成矿模式和找矿预测研究;开展地下水循环与可持续利用研究;建设西北地区地质矿产实验测试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构建以数据为核心的西北地区矿产资源和地质环境的动态评价系统。
——在国际合作方面,将全力推进“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的建设,以中亚国家为重点,积极开展中亚地区区域成矿规律对比研究、基础地质调查和资源潜力评价,建立以全球地质、矿产资源和投资环境信息为核心的境外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有效服务于国家外交战略和企业“走出去”战略。加强与资源丰富、科技需求旺盛的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在重点地质项目监管方面,要完善业务推进和项目管理相结合的地质调查项目管理体系,以大项目为支撑进行区域性规划部署。积极推进部省合作,逐步形成在部、局主导下大区中心和地方各负其责的地调工作体系。深化大区项目管理与基金监管,促进技术管理与业务建设、大区管理与成矿带基础研究项目等的紧密结合;发挥好中央地质勘查基金项目西北监理部的监理作用。
——在地质资料信息化服务方面,要充分利用部省合作平台,广泛开展地学信息服务活动,不断拓展地质信息服务的对象和领域;努力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工作纳入政府决策主流程,使其全面融入地方经济建设的方方面面;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资料馆西北分馆和中国地质图书馆西北分馆,构建西北地质信息数据中心。
多措并举
力保《规划》有效实施
要建设世界一流地调中心,不但需要精湛的业务支撑,更需要体制、机制和人才等的保障,西安地调中心为确保《规划》有效落实,保证各项重点工作有力开展,将实行多种保障措施。
——创新运行机制。以“公益先行,商业跟进,基金衔接,整装勘查,快速突破”为思路,落实地质找矿新机制。通过研究配图幅、图幅带专题、勘查有示范等措施推进产学研结合,完善地质科技创新体系。将地质资料提供利用、地质信息服务情况作为项目成果评价和单位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地质资料汇交、信息共享、主动服务的新机制。以地调科研项目、部局重点实验室、野外科研观测基地、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培养基地等为依托,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强化财务调控职能,形成科学合理的职工收入结构。
——优化工作环境,抓好后勤保障。加强“三标一体”管理体系建设,全面推行绩效管理;加大地质调查工作宣传力度,营造各级政府、社会公众广泛支持地调工作的良好局面;狠抓安全生产,确保野外行车安全;改善办公环境,推进新基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