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来新兴产业的竞争中,“三稀”(稀有、稀土、稀散)矿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日前,中国地质调查局总工办主任徐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及早谋划好“三稀”矿产的勘查、开发及管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三稀”矿产市场容量有限,提取难度大,一般以共伴生形式存在、鲜有独立矿床,部分“三稀”矿产双刃剑效应明显,开发中易形成环境问题等。对此,徐勇建议,三稀”矿产开发应打好“组合拳”。
一是对已探明储量的“三稀”矿产地,国家应立即启动战略性矿产收储行动。如,安徽地勘局327地质队的铊矿自2006年探明后,因受市场容量限制一直未能形成单位新的经济增长点,该队反而每年还要投入经费维护矿业权。这种情况如长期继续,不利于调动地勘单位开展综合勘查、综合评价的积极性。
二是设立“三稀”矿产资源调查专项,摸清家底。目前,我国有关“三稀”矿产的系统调查评价工作,仅有中国地质调查局在2012年设立的一个计划项目,调查范围也仅限于十几个省(区)。我国此类资源潜力巨大,如欲摸清家底,仅靠一个计划项目显然不够,应设立“三稀”等战略性矿产勘查专项,系统开展“三稀”矿产的资源潜力评价、基础调查、远景调查、调查评价、大型矿产地普查、矿产地储备等工作。
三是对既有矿山进行“三稀”矿产评价补课。对已开发矿山,要进行“三稀”矿产的重新评价工作,摸清既有矿产品生产体系中的“三稀”资源状况,鼓励企业通过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回收“三稀”矿产。
四是搭建国家级的“三稀”矿产利用研究平台。应成立全国“三稀”矿产开发利用领导小组,根据新兴产业对“三稀”矿产的需求情况,统一调度全国产、学、研力量,逐矿种地开展回收、利用等技术攻关,解决在资源回收、应用领域里的技术难题。
五是跟进矿政管理。要针对“三稀”矿产的特点和战略地位,在“三稀”矿产的勘查、开发、应用、流通等环节,分别研究制定既能保护我国资源、又不在国际上授人以柄的管理政策。
六是探索全元素矿产品出口价格形成机制和政策。中国矿业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内蒙古准格尔矿区煤炭资源中伴生的镓资源保有储量达85.7万吨,几乎占世界镓资源量的半壁江山。但是,这一地区却在出口煤炭资源的同时,输出了战略性资源镓。对类似情况,国家应研究制定全元素矿产品出口价格的形成机制和相关政策。可供选择的方案是比照金属矿的精矿粉贸易通例,在矿产品的出口价格中,将共伴生元素的价值一并计入到主元素中,最终形成包括矿产品所有元素的出口价格。
我国的“三稀”资源
“三稀”资源指的是稀有金属、稀土金属和稀散元素构成的矿产资源。
稀土金属又称稀土元素,是元素周期表ⅢB族中钪、钇、镧系17种元素的总称,主要用于冶金、石油化工、玻璃陶瓷、荧光和电子材料等工业。中国稀土资源十分丰富,工业储量占世界第一位。除内蒙古自治区白云鄂博稀土共生矿和赣南离子吸附型矿外,广东、广西、江西、山东、湖南、台湾等省区还有独居石、磷钇矿、褐钇铌矿、氟碳铈镧矿等。
稀散元素主要包括镓、锗、铟、镉、铊、铼、硒和碲8个元素,在电子、冶金、仪表、化工、医药等方面有重要用途,是不可替代的原材料。多数稀散元素在自然界中成矿的几率很小,但可以独立成矿。我国已发现富镓矿床百余处,探明储量10万多吨,分布在山西、吉林、河南、贵州、江西。我国是铟资源大国,在16省区均有发现,伴生于锡多金属矿中,现尚未发现独立矿床。锗资源常伴生于铅锌矿种,储量约0.7万吨,近年在云南临沧和内蒙古乌兰图嘎相继发现了两个产于煤层中的超大型超常富集的锗矿床。碲资源主要集中在广东曲江大宝山、江西九江、甘肃金川和江西等地,控制储量1.4万吨,在四川石棉大水沟发现了独立碲矿床。镉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云南、四川、广西、广东、江西、湖南、福建等地,现保有储量约38万吨。我国铊资源储量估约2万~3万吨,分别在贵州滥木厂和云南南华发现了独立大型和中型铊矿床。硒、铼资源目前尚无确切储量统计数据。
稀有金属主要包括锆、铪、钽、铌、铋、锂、铍等铷、锶、铯等,主要用于制造特种钢、超硬质合金和耐高温合金,在电气工业、化学工业、陶瓷工业、原子能工业及火箭技术等方面也有应用。我国目前已发现并勘探的特大型、大中型稀有金属矿床有:华南成矿区的江西宜春特大型钽铌锂矿床、广西栗木钽铌锡矿床、福建南平西坑钽铌矿床等;阿尔泰山南缘成矿区,主要矿床类型为伟晶岩型锂铍铌钽矿床;兴安岭—内蒙古成矿区,白云鄂博铁铌稀土矿床的铌、稀土均达到超大型规模。此外,还有川西伟晶岩密集区成矿区带、东秦岭成矿区、青藏高原盐湖锂成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