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工作动态 > 直属单位

开动华东地调快车

——《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中长期发展规划》解读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高慧丽 武玲 发布时间:2013-04-08

  经济社会发展深刻变化为地质工作带来新机遇和新挑战。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在谋划未来10年的发展蓝图时提出,要牢牢把握地质工作大发展的有利时机,坚持“事业立所、业务兴所”的发展理念,统筹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坚持以构建地质调查业务体系为主线,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队伍建设为关键,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着力推进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推动地质调查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快速发展。

  全面提升华东地区公益性地质工作程度

  华东地区地质工作程度相对较高。为继续提高区域基础调查程度、解决区域性重大地质和资源环境问题、拓展服务领域,南京地调中心将在未来10年时间内,全面提升华东地区公益性地质工作程度,为东部地区找矿突破提供技术支撑。

  基础地质调查,将开展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修测)18.3万平方千米、1∶5万区域地质调查部署8万平方千米;1∶5万~1∶2.5万高精度航空磁测20万平方千米,在4个成矿带部署1∶5万区域重力调查2.63万平方千米,在长江中下游、武夷山、钦杭三个成矿带部署三条、长1500千米深部地质结构物探综合剖面;在4个成矿带的空白区部署1∶5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5.25万平方千米,开展1∶25万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31.52万平方千米;航空遥感调查,在长三角、海西区沿海部署1∶50万15万平方千米、江西部署16.9万平方千米;深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填图,在长江中下游、武夷山、南岭(东段)成矿带部署1∶5万地球物理深部立体综合填图1780平方千米,在武夷山、南岭(东段)成矿带部署1∶5万深部地球化学填图试点2个图幅、900平方千米。

  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将着力提高重点成矿区带调查程度,增强公益性基础性和战略性矿产勘查的引导作用,有效降低矿产勘查风险,深部找矿理论和勘查技术方法、深部找矿勘查示范取得突破并推广应用。预计在规划期间,基本完成重点成矿带的重点勘查区1∶5万矿产资源远景调查,完成调查面积53937万平方千米;提交新发现具大中型远景的矿产地30~43处,形成大型资源基地5~8处。同时,积极参与全球性地质科学对比研究计划,开辟南美、辐射周边,建立矿产地质调查研究的新格局。

  水工环地质调查,将开展1∶5万重要经济区的重点发展带水工环地质调查10.99万平方千米,1∶25万重要经济区区域环境地质调查6.33万平方千米,浙闽赣皖地质灾害严重地区61个县(市、区)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上海、浙江舟山沿海陆域10千米至海域20米水深范围1∶10万水工环地质调查,进一步优化完善区域地面沉降、地裂缝、突发性地质灾害、矿山地质环境监测预警网络,基本建立区域地质灾害(环境)监测预警体系。

  围绕制约华东地区资源环境的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和关键地球科学问题,南京地调中心还将开展中国东南大陆边缘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与资源环境效应研究、钦杭结合带构造演化及其成矿作用研究、东海陆架盆地及邻区中—新生代地质构造对比研究等九项区域重大基础地质问题研究。

  组建六大研究中心,规划建设10个特色学科

  为保障和促进学科建设,南京地调中心提出,在已有各类研究中心基础上,结合当前和未来地质工作发展趋势与需求,建设六大研究中心。

  全面提升4个已有研究中心,将其建设成为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品牌学术中心。其中,火山地质与资源研究中心,力争在中国东部乃至环太平洋中新生代火山岩、火山岩型地质公园研究等领域,取得国内一流、国际重大影响的成果。城市地质环境研究中心,着力推动中国东南部城市群研究。东部大陆边缘地质研究中心将深化中国东南部大陆边缘地质研究,建设形成具中国地域特色的大陆边缘地质学科。南京仪器维修研制中心,将大力促进近红外探测技术、航空遥感仪器研发,形成“品牌”和规模生产,创造良好社会与经济效益。

  新建南美洲地质矿产研究中心和深部找矿技术集成研究中心两个研究中心,建设成为促进南京中心业务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核心学术中心。以南京地调中心在南美洲广泛开展的地质矿产调查与潜力分析项目及相关国际合作为依托,全面开展南美洲地质矿产研究,在南美地台沉积变质型铁锰矿与盆地区风化型铝土矿、安第斯活动大陆边缘斑岩型铜矿等南美特色矿产资源调查研究方面,形成具有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以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攻深找盲工作为依托,开展深部矿找矿的物化遥技术集成研究,满足中国东部攻深找盲工作的巨大需求。

  在此基础上,南京地调中心将努力建设学术(技术)优势突出、地域特色鲜明、专业搭配合理、学术梯队稳定的10个学科,构筑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和适应国家战略需求的学科平台。巩固和发展火山地质与矿产传统优势学科,加快建设城市环境地质、长三角地区第四纪地质、江河流域水资源与环境地质、东部大陆边缘地质、钦杭结合带构造演化与内生成矿作用、有机污染物分析测试、地质仪器研发七个新兴优势学科。此外,根据中国东部地区“攻深找盲”及未来境外地质矿产调查研究工作的发展需要,充分依托承担的境内外地质项目,积极培育深部矿探测技术集成研究和南美洲地质矿产研究两个潜在优势学科。以特色学科建设为核心,到2020年,基本建成在国内外有影响的10个学术团队,拥有10~15名担任学科带头人的二级研究员,培育1~2名一级研究员,引进2~3名国际一流研究学者。

  科技创新,提高支撑服务能力

  为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地质科技和地质调查、矿产勘查的支撑服务能力,南京地调中心提出,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将中国东部环太平洋构造带演化、岩石圈减薄及其效应作为中心长期的基础研究方向,开展中国东部岩石圈结构、组成与演化过程,边缘海盆地形成过程与油气资源、新生代陆内裂谷盆地形成与油气和地热资源,火山—深成岩带构造背景,深部岩石圈聚变(减薄)与资源环境效应等科技攻关。

  开展三维城市地质调查与示范,以城市地质综合调查评价为基础,以城市环境地质问题综合研究为重点,开展重要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环境地质性调查及评价,建立以数字空间数据库、计算机成图和GIS等现代技术为依托的、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的决策支持系统;分析城市地质灾害风险、影响面、易损性及对灾害的反应,研究建立城市环境变化的地质指标体系;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开发战略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