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球巨型成矿带找矿勘查方法技术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召开。
《全球巨型成矿带找矿勘查方法技术研究》属中国地质调查局计划项目“全球巨型成矿带区域构造与成矿地质背景对比研究”,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承担。国务院参事张洪涛,中国工程院院士裴荣富,以及来自国土资源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矿冶研究总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围绕该项目的目标,从地质、资源、环境和经济等方面建言献策。
一是寻找超大型矿,要深化认知。超大型矿床的发现几率是很小的。要从描述矿床学、实验矿床学、比较矿床学、理解矿床学、理论矿床学等角度深入研究,掌握各种成矿因素的最佳耦合机制,进行超大型矿床变异相的新分类研究,找寻其变异相或衍生相的姊妹矿。
二是大型—超大型矿应合理开发,环境问题伴随矿山开发建设的各个阶段,环境研究与地质研究不可分割,大型矿山环境承载力研究涉及资源供给能力、环境纳污能力、生态服务能力和社会支持能力等多方面。要学习国内外大型—超大型矿床的现代勘查开发技术,如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在矿山建设、采矿、选矿和矿区复垦等理念技术,还要考虑各种勘查开发技术对开采成本及环境保护的优劣势。
三是运用人工智能,建立固体矿产资源合理勘查开发智能系统。
四是从地质、资源、环境和经济等方面对典型矿床进行综合研究,提出合理勘查开发“四元”模型,并对其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预查、详查、普查和开发等阶段勘查开发活动进行指导。要形成地质与经济双轨评价,注重资源与经济发展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