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工作动态 > 直属单位

旱塬清泉寄深情

——宁夏中南部找水打井工程纪实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税玉海 发布时间:2012-11-27

喝到甜水的回族群众紧握徐绍史部长的手,感谢党和政府实施找水打井为民工程。

宁夏回族自治区副主席姚爱兴(左二)在西吉县硝河中学调研找水打井情况。

宁夏地矿局局长徐占海(右五)调研宁夏中南部勘查找水示范井项目,了解销口小学缺水情况。

宁夏水环院院长于艳青(左四)向宁夏国土资源厅厅长刘卉(左二)汇报宁南找水工作。

甘甜的井水让缺水的山区群众生活充满希望。

    9月的宁夏,秋高气爽,蓝天白云,一派丰收景象。

  9月19日下午,村民们早早地赶到宁夏西吉县硝河中学,小学生系红领巾,中学生穿戴整齐。这天他们像过节一样高兴,来参加国土资源系统基层党组织“联创齐争”惠民井移交仪式。在他们学校,一眼可溶性总固体含量2克/升指标超标的机井,在国土资源厅投入60万元安装净化设备改水后,达到饮用水标准,清冽的井水直接引入学生灶房里,让1500名师生喝到了企盼已久的甜水。

  掌声响彻校园。

  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张少农,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姚爱兴向固原市一区四县(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区、彭阳县)的县长颁发机井移交证书。

  三年前,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作出过庄严承诺。2009年5月14日,徐绍史部长、汪民副部长来到海原县喊叫水乡考察扶贫打井项目。在上流水村土塘社,徐绍史动情地说:“乡亲们,党中央、国务院时刻都在牵挂着你们。国土资源部与自治区党委、政府认真贯彻中央的部署,制定了找水计划。请你们放心,我们会找出更多的水、更好的水,早日解决这个地区的缺水困难。”

  这天,53口“惠民井”正式移交宁夏固原市一区四县的村民使用,20余万人饮水问题因此得以解决。

  执政为民鱼水情

  水,是制约宁夏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宁夏中南部干旱带是我国最缺水的地区之一,包括固原市全境、吴忠市和中卫市部分地区,面积约3.2万平方公里。2003年9月至2006年4月,宁夏中南部干旱带持续960天无有效降水,造成636个行政村的41万多人、100多万头大小牲畜严重缺水,平均每吨水的花费高达60元左右。宁夏固原地区成为我国六个集中连片贫困程度最深、生态条件最差、发展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找水打井成为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扶贫开发工程、生态保护工程,具有重要的民生意义、生态意义、政治意义。

  温家宝总理先后3次来到宁夏中部干旱带视察,每次都十分关注宁夏中南部的缺水问题,并要求“要千方百计解决宁夏南部缺水问题,有什么困难,国务院有关部委应该支持帮助解决。”“地矿部门要在贫困地区多找水、多打井,促进农民多打粮,要把为贫困山区扶贫找水打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好,为干旱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多做工作。”周永康在宁夏考察时指出:“水是宁夏人民的生命线,是制约宁夏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在宁夏,富在水,穷也在水。有水的地方是塞上江南,缺水的地方‘苦瘠甲天下’。”

  自治区党委、政府时刻关注中南部干旱带吃水难问题。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毅,党委副书记、自治区政府主席王正伟强调要从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加强中南部干旱带水资源勘查和合理利用问题。张毅在调研时指出:“改善中南部地区的基本生存条件,既是宁夏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又是一项极为紧迫的民生工程。要加大扶贫攻坚力度,把解决这一地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作为促进宁夏发展的重中之重。”

  2009年5月13日,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与《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的政策措施》,国土资源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在银川签署了《合作构建国土资源科学发展新机制、共同促进宁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协议书》,并将“宁南找水”项目作为重大专项列入其中。

  找水打井为人民

  中南部严重缺水地区包括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涉及海原县、同心县、西吉县、原州区、彭阳县及隆德县等10个县(区)、105个乡镇,总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49%左右。水,成为中南部严重缺水地区群众的生命,成为“十二五”生态移民安置的必须解决的首要困难,成为宁东能源基地发展的制约因素。为了尽快解决和缓解这些问题,自2010年以来,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先后启动了宁夏中南部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勘查与供水安全示范工程、“十二五”生态移民安置区地下水勘查打井工程和宁东能源基地地下水勘查等三个地下水勘查及找水打井项目。

  宁夏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吕世民介绍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正确领导和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宁夏国土资源厅、地矿局不懈努力,目前,三个项目取得可喜成绩。自2010年来,全区共组织实施水文地质探采结合井105眼,其中:中南部严重缺水地区打井67眼、生态移民安置区打井22眼、宁东能源基地打井16眼,解决了严重缺水地区20多万人饮水困难和4万多生态移民群众的安全饮水问题和部分设施农业补灌和特色养殖问题,并为中南部严重缺水地区、宁东能源基地寻找到多个后备水源地,在宁夏地下水赋存规律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

  水,让群众更幸福。

  从2010年开始实施的宁夏中南部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勘查与供水安全示范工程,在三年时间内,为宁夏中南部地区的固原市,中卫市海原县、沙坡头区和中宁县山区,吴忠市同心县、红寺堡开发区进行饮水安全专项调查;对5处较富水的地段进行水文地质勘查评价;在特别缺水的苦咸水区、人口较为集中的乡镇政府和行政村所在地选定改水点,切实解决当地人畜用水问题;开展地下水专项研究工作;建立宁夏中南部严重缺水地区水文地质空间数据库和地下水信息系统。项目涉及总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总投资6196万元(包括机井配套工程:水泵、泵房、配电箱等)。通过该工作的开展,提高了宁夏中南部水文地质研究程度,为宁夏中南部经济社会发展、脱贫致富、生态建设提供地下水资源支撑。

  截至目前,宁夏中南部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勘查与供水安全示范工程等三个勘查找水打井完成机井钻探进尺2.13万米,日出水总量4.64万立方米,直接解决近百个缺水村庄20多万人的生活用水问题,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存条件和生活质量,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综合效益十分显著。

  在海原县关桥乡麻春堡村,成井并配套一眼机井,日出水量达到1000立方米,使上世纪80年代废弃的海原县北部王湾引水工程的40公里引水管道恢复使用,解决了4个行政村1万多人的吃水问题,并补灌几千亩硒砂瓜和枸杞等农作物。

  水,让生态移民稳得住。

  2011年开始,宁夏“十二五”生态移民安置区实施地下水勘查打井工程。按照《宁夏“十二五”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规划》确定的生态移民安置区,用5年时间在地下水相对富集,水质较好的地区实施探采结合成井,直接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在地下水较丰富、水质不符合要求的地区,实施改水;对符合要求的探采结合井进行配套,移交当地使用。预期5年内探采结合成井85眼,改水19处,配套机井160眼左右,缓解移民安置区人畜吃水困难。

  去年,为加快宁夏生态移民工程建设,宁夏加大了生态移民新村寻找水源勘探工作,在中宁县、海原县、贺兰县、平罗县和固原市生态移民区安排了22眼,解决了部分移民的生活生产用水。宁夏改变了以往只勘探打井,很少后期配套的工作做法,国土资源厅积极做好后期的变压器、水泵、专用电路等配套工程。在中宁县宽口井村生态移民区,距6公里外成井一眼每天出水1000方的机井,解决了1500多户7500多人生态移民的吃水问题。甘甜的自来水引到新移民马春宝的灶台上。这位来自海原县的年轻人说:“美得很。有了水,来年就可以养牛、养羊。”水,增强了移民信心;水,流到了村民的灶台上,甜在村民的心里头。勘探井的配套及移交使用,提高了水文地质勘查与利用的效益,充分发挥了水工环境调查评价项目开展实施的实际意义及地勘费项目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解决民生问题的作用。

  水,让群众生活品质提高。

  宁夏在同心县、西吉县、彭阳县等县区人口较为集中的苦咸水区,选定8处改水点,试验改水的方法和效果,为苦咸地下水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切实解决当地人畜用水问题,提升了群众的生活品质。在同心县王团镇,布置宁南中部缺水地区苦咸水淡化示范工程,将一眼原可溶性总固体含量大于5.0克/升、氟离子含量1.5毫克/升的机井淡化处理后,可溶性总固体含量下降到0.5克/升、氟离子含量0.5毫克/升,达到了人饮生活用水水质标准,解决了周边约6000名居民的饮水困难,投入使用一年,效果良好,当地回族群众非常满意。

  水,让宁东能源基地发展更有后劲。

  近日,宁东能源基地地下水勘查野外工作通过中国地质调查局验收,野外工作质量评为优秀等级,这在全国同类项目中是少有的。该勘查项目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探明3处水源地,日最大出水量可达2.2万立方米。

  宁东能源基地地下水勘查项目是国家重要能源基地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项目之一。项目主要围绕宁东能源基地建设需求,开展区域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区域地下水资源总量和开发潜力;选择重点富水地段开展水文地质勘查,为宁东能源基地寻找和评价应急供水与生态用水水源;查明煤炭开采对含水层破坏和地下水资源影响特征,为能源开发条件下含水层保护和地下水资源合理利用提供依据;加强综合利用和研究工作,初步制定出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与地质环境保护方案。宁东能源基地地下水勘查项目于2010年1月实施。项目利用两年时间,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规划区及其东西两侧邻近地区,勘查1.32万平方公里,为宁东能源基地应急供水与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政府决策提供地质依据。

  项目实施的19眼勘探孔总进尺3800米,总经费2250万元。宁夏国土资源厅对16眼探采结合井进行了相关设施配套,及时将地下水用于改善民生、服务经济建设方面。在平罗县陶乐镇,日出水量达到1317立方米的一眼深147米的水井让全国治沙劳模陈玉喜乐开了花。他说:“太好了!我治理的6100亩沙地种树终于有水源了!水位(浅层水)降低后,还能治理盐碱呢。”

  水文地质研究取得新突破。

  宁夏地矿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院总工程师薛忠歧介绍说:“在勘探的基础上,宁夏开展了宁南地下水富集规律、劣质水形成演化研究工作。”

  位于红寺堡区的罗山西麓蓄水构造边界向南延伸了6公里,有望成为大型集中供水水源地,可向周边缺水区及生态移民安置区辐射供水。

  位于中宁县的香山东麓发现第四系蓄水构造及富水地段,确定在香山东麓物探剖面控制范围内存在一个第四系储水构造,有望成为小型集中供水水源地,可用为人畜饮水极端困难的环香山带新开发引黄灌区、移民区和硒砂瓜种植基地提供水源。

  海原县麻春堡地区发现新近系干河沟组向斜蓄水构造,为海原县关桥乡麻春河流域严重缺水地区祖祖辈辈饮用苦咸水的多个乡镇提供了供水方向。在海原县西安州付套村布置探采结合井1孔,单井出水量达每天1549.67立方米,溶解性总固体含量每升1.37克,水量和水质可满足当地群众饮用水要求。

  发现了固原市原州区河川乡赋水有利地段,为解决固原市原州区东南部及彭阳县西北部严重缺水地区饮水困难提供了供水方向。在固原市原州区严重缺水区河川乡布探采结合孔1眼,成井井深300米,涌水量均大于每天1000立方米,溶解性总固体含量小于每升1.5克。分析认为在河川乡政府所在地南北一线以东地区地下水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单井出水量有望超过每天2000立方米,水质良好。

  联创齐争惠民生

  为什么中南部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勘查与供水安全示范项目、“十二五”生态移民安置区地下水勘查打井工程和宁东能源基地地下水勘查在这么短时间取得这么大的成绩?宁夏国土资源厅厅长刘卉介绍说:“是党中央、国务院、国土资源部十分关心宁夏的缺水问题,把宁南扶贫找水打井作为一项扶贫攻坚的为民工程摆在突出位置,中央领导多次作出批示、指示,为勘查找水工程指明了方向。”

  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把宁南找水工作提高到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为中南部干旱带水资源勘查和合理利用问题开辟绿色通道。

  部省联动、资金互补、创新实施机井配套和改水工程。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中国地质调查局、宁夏国土资源厅、宁夏地矿局、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中心、国土资源部机关党委、国家土地督察西安局、中国国土资源报社等8家单位联合宁夏固原市开展的“9+1”联创齐争活动,注入了活力,加快了工程进展。

  下基层解民忧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工程。中南部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勘查与供水安全示范项目,勘探的目的只是为取得水文地质资料,勘探成井后因缺少机井配套相关设施,群众无法直接使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厅里根据人民群众缺水、盼水的实际需求,安排布置机井配套工程,有效解决了群众实际问题。

  部门协调资金落实保障了工程顺利实施。宁夏国土资源厅、财政厅积极协调配合,从自治区地勘基金中出资646万元,对26眼水文地质探采结合井进行了配套和改水,并移交当地政府使用,切实解决当地群众的饮水困难问题,得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调局的充分肯定。

  宁夏原来地下水勘查及找水打井工作仅局限在走市场、养队伍,停留在专项课题和理论研究等层面,地下水勘查工作逐渐脱离了改善民生、服务经济社会的实际,路子越走越窄。从2009年开始,宁夏国土资源厅党组及时转变思想,对项目的立项和实施进行了重大调整,紧密结合国家和自治区的重大工程,以符合服务民生、支持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部署工作;资金投入因地制宜,发挥最大效益;拓展项目的服务民生功能,最大限度的让老百姓满意。

  美丽宁夏添新彩

  同心县王家塬打出了一口深井,群众自发地打出了“感谢党和政府对干旱山区百姓的关怀”的大幅标语。

  宁夏国土资源厅副厅长李捍国说:“这是当地群众发自内心感激之情。宁夏找水三个工程项目是各级领导充分考虑了缺水地区群众和宁东能源基地发展的需求作出的部署。下一步,我们将拓展思路、主动工作、超前服务,为自治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立大项目、立好项目,为建成美丽宁夏作出新贡献。”

  一是开展宁夏生态移民安置区地下水勘查与供水安全示范项目。2013年至2015年期间,为切实解决生态移民安置区人畜饮水安全的民生问题,在目前已批复的85个生态移民安置区,开展全区生态移民安置区水文地质调查、生态移民安置区地球物理勘探,在水文地质条件有利地段探采结合成井,解决安置区人畜饮水问题。根据自治区对生态移民工作安排,优先部署急需供水地区的地下水勘查工作,在水文地质条件较好地段,开展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为生态移民安置区人畜饮水提供水源保障。

  二是开展宁夏中南部1:5万地下水与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在宁夏中南部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勘查与供水安全示范项目工作的基础上,开展1:5万宁夏中南部地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提高宁夏中南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程度,为城市地区、国家重点项目和国土综合开发重点地区进行专项勘查奠定基础;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科学发展提供资料。

  三是开展宁夏沿黄经济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评价。2012年起,沿黄经济区水工环调查评价项目全面开展。调查评价范围主要包括宁夏沿黄河两岸分布的10个县(市、区),面积2.87万平方公里。项目围绕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和银川综合保税区、宁夏沿黄经济区建设发展对水工环地质资料的需求,以服务规划建设及地方经济发展为宗旨部署工作。

  四是2014年至2015年,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规划区,进一步开展宁东能源基地1:5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工作。

  五是以服务于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开展水文、环境质量评价。

  宁夏将借鉴部省联动机制和“9+1”联创齐争活动的成功经验,重点加大宁夏中南部严重缺水地区的地下水勘查工作和生态移民安置区地下水勘查找水打井力度,对已发现的重点片区的地下水和苦咸水勘查开发利用方面投入更多的力量和资金,促进宁夏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生态移民和惠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为宁夏严重缺水地区的人民群众与全区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