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工作动态 > 直属单位

加强学科交流融合提升协作创新成果

岩溶与洞穴学术研讨会精彩纷呈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田雪莲 发布时间:2012-11-22
    11月15日,岩溶水文地质研讨会暨第十八届全国洞穴学术研讨会在广东省清远市召开。这次会议两会合一,省时紧凑,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有利于学科间交流融合协作,受到与会代表高度评价。

  与会代表总结交流了近年来岩溶水文地质、岩溶环境地质调查与研究的成果和经验,探讨了岩溶地下水及其环境问题调查研究中的新理论和新方法,跟踪国际岩溶水文地质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加强洞穴探测、调查、研究、开发与保护的最新进展。会议专家学者就“岩溶水文地质调查15万规范”和“岩溶洞穴调查规范”征求意见稿进行了研讨,提出了许多严谨、科学和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同时,会议还举行了1GCp598“环境变化与岩溶系统可持续”中国国家工作组会议。

  相关会议合并召开,让与会者获取更多的信息,受到多方面的启迪,引起与会者强烈反响。中国地质学会岩溶地质专业委员会、洞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所长姜玉池介绍说,这次大会与以往相比有儿个显著特点:

  一是将以往的中国地质学会岩溶专业委员会和洞穴专业委员会的两个学术会议,合并为一个会议,目的是强化岩溶地质领域里的学科融合,加强学科交流,促进调查研究工作的创新,同时拓展专业人员的相互沟通,以利于相互合作,为干大项目、促大协作、出大成果服务。

  二是参会单位涵盖范围广,参会代表众多。大会代表涵盖了产、学、研各领域,包括岩溶地质专业委员会会员代表、洞穴专业委员会会员代表,岩溶水文地质、岩溶环境地质、景观与洞穴科研、教学工作者和学生,国内外洞穴探险俱乐部和洞穴探险爱好者,旅游洞穴开发与管理人员,国土资源厅和地勘局,各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和学生,人数超过历届,达27O多人。

  三是信息量丰富。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部副主任郝爱兵透露,今后长时间内,国家将每年投入1亿多元开展岩溶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调查工作,提高岩溶水文地质调查和环境地质调查工作程度,提高岩溶科学研究水平,摸清我国岩溶资源、洞穴资源家底,为政府决策提供科技支撑。2OO3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开展了西南地区15万岩溶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调查项目,调查研究及示范的成果为岩溶水开发利用和保护,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改进民生等发挥了重要作用。2OO9年~2O12年,西南地区冬春连旱之际,岩溶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调查成果应用于抗旱打井找水中,为解决和缓解旱情发挥了关键作用。但我国岩溶水文地质调查程度和精度不高,现有的调查规范级别低、涵盖面窄甚至某些领域规范仍属空白等问题也很突出,与大规模的地质调查需求很不适应,也会影响地质调查成果质量、资料共享、创新研究和广泛社会应用。好在,岩溶洞穴调查工作已在今年启动,2O13年起中国地质调查局还将组织开展全国岩溶水文地质及环境地质调查工作。调查规范的制定、修订就显得更加紧迫,所以这次会议将两个调查规范的制定和修定作为会议研讨的重要议题。

  四是会议重点突出,内容丰富,新成果、新观点、新认识纷呈,让人耳目一新。会上,3O多篇论文和主题演讲,不仅交流了调查、研究、开发的成果和经验,还研讨了调查规范的制定;不仅涉及岩溶地质调查领域,还涵盖地质环境变化和碳汇研究领域,更有旅游洞穴开发、管理领域。会上,中科院院士、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袁道先题为《交流合作创新成果,再造我国岩溶水文地质学辉煌》的讲话令人振奋;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沈照理介绍了美国学者一篇关于人类活动对温室气体、地球生态和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科技文章,提出许多需深入研究的前沿课题;岩溶所副所长、研究员蒋忠诚在题为《中国地质碳汇调查研究进展和发展方向》的发言中,以众多调查监测成果数据,回答了有专家对岩溶地质碳汇是否存在和在气候变化中影响并不重要的质疑,引起与会者的极大兴趣。

  据悉,这次会议由中国地质学会岩溶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洞穴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主办,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承办,广东省清新县金龙洞旅游有限公司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