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工作动态 > 直属单位

管理创新 技术进步 转型升级

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所长冯安生谈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来源:中国矿业报 作者:王琼杰 发布时间:2012-11-14
  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是落实资源节约优先战略的具体体现,也是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矿产资源禀赋不足、大宗矿产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加、资源与环境的瓶颈制约日益加大的严峻形势下,如何来推进矿产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不断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效率?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冯安生。

  长期致力于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与评价工作,冯安生头衔颇多,既担任国家非金属矿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又是中国矿业联合会理事、河南省矿业协会副会长、河南省宝玉石协会副会长、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河南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顾问团顾问。这些头衔的获得,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是对他个人在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领域成就的肯定和褒扬。

  作为一名博士所长,冯安生才识过人,思维敏捷。尤其是谈到他深谙的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领域时,他显得特别激动。

    A  当前形势任务

  记者:我国的矿业开发利用总体情况如何?当前面临着什么样的形势和任务?

  冯安生:我国矿产资源禀赋不足,又经过二十几年的强力开发,矿产资源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大宗矿产满足自身需求已不可能。2010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为54.8%,铁矿石对外依存度为53.6%。国土资源部对此有清楚认识。早在2006年《国土资源“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导思想中就明确:“坚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011年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发布,在国家层面提出“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全面实现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大幅度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各类资源保障程度”,“实施地质找矿重大突破”,“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2011年5月,《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纲要》在“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要求:“不断提高资源利用和管理效率。”国家和部门都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放在了重要位置。

我们从单纯开发矿山,到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综合利用率,再发展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这标志着我国矿产资源事业迎来了重大跨越发展期。这是矿业管理的重大转变,是矿业产业的转型升级过程,也是新技术产业的形成过程,体现了我国矿业的发展壮大。毋庸置疑,当前我国矿业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都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B  创新管理方式

  记者:无规矩难以成方圆,无创新难以有发展。在当前形势下,应如何通过创新管理方式来提高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冯安生:管理创新是新形势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坚实保障。在资源约束与资源需求矛盾凸显的新形势下,矿产资源管理如何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关系,制定新形势下的矿业管理战略,创建以资源综合效益为指标的现代资源开发利用模式,这些已经成为当前矿业管理的新课题。

  近年来,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对矿产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如,矿产资源补偿费与矿山企业的利用水平(开采回采率)挂钩;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管理、打击无证勘查开采等违法行为;规范矿业权人勘查开采活动、加强矿业权整合,严格准入制度;严格执行矿产资源规划,促进矿山开发合理布局;采取开发利用方案审查、矿业权年度检查等方式,加强管理;建立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和示范奖励制度,实施600余个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专项,在原有基础上开采回采率提高3%~5%,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提高5%~8%;建设绿色矿山,颁布《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鼓励、限制和淘汰技术目录》等。

  这些举措的实施,显著提升了我国矿产资源行业集中度和产业集约化水平,促进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的提高,使我国矿产资源利用水平和利用效益整体提升。我国已经出现了一批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矿业集团和矿山企业,形成了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技术。一批企业对矿产资源的伴生元素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综合回收,矿山开采和加工的单位能耗不断降低,有利于环境保护和恢复。

  目前,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正在组织开展重要矿产资源“三率”调查与评价工作,这一工作将为科学合理地建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评价体系、绿色矿山和先进技术评选提供新的依据。

    C  重大科技成果

  记者: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是一项科研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近年来,我国在此领域方面取得了哪些重大进展?

    冯安生:如果说矿产资源管理创新是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保障,那么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创新则是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支撑。近年来,我国在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

  我国井下充填采矿技术大面积推广,提高了开采回采率,同时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剥离岩石、尾矿、矸石的环境问题,未来还可以利用城市周边矿井解决城市建筑垃圾等问题。井下综合信息系统推广应用,显著提升了我国矿山安全水平。先进的煤矿区煤层气地面抽采技术具有生产条件好、安全性能高、抽采浓度大、抽采周期长、适应机械化作业等优点,同时给煤矿开采提供有利条件。矿石超细粉碎技术在金属矿和非金属方面都得到广泛应用,金属矿山利用超细粉碎提高了金属的回收率或者浸出率;非金属矿山利用超细粉碎提高了非金属矿物的使用性能和附加值。长沙矿冶院等单位低品位菱铁矿、褐铁矿回转窑磁化焙烧-磁选新技术使难选的低品位菱铁矿、褐铁矿得到利用。鞍山矿业公司鞍山式含碳酸盐赤铁矿石高效浮选技术,第一步在中性条件下采用正浮选分选菱铁矿,第二步在强碱性条件下采用反浮选工艺分选赤铁矿与石英,生产出合格的铁精矿。

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针对钼钨金氧化矿,在回收金后将钨钼混合精矿经过短流程制备成钨钼铁合金,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同时使高品位的氧化钼矿从岩石变成了资源,扩大了资源目录;磁铁矿的提质增产高效选矿新技术——磁场筛选法及设备能普遍提高磁铁矿精矿品位2个~5个百分点,同时生产能力能提高5%~30%,每吨铁精矿耗水比同类设备节水50%以上。我们还利用黏土等非金属矿制备了高质量的分子筛产品,满足航天和舰艇的需要。中南大学电化学调控浮选、选矿拜耳法,北京矿冶院“柿竹园法”技术等使得一批有色金属矿选矿技术上了新台阶。丹霞冶炼厂锌精矿湿法冶金不仅综合回收了精矿中的稀散元素,而且大大减少了环境污染。选矿厂含氰废水无排放循环利用技术实现了废水中药剂的重复利用;尾矿制备建材技术使得尾矿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成为现实。我国生产的50m3~320m3大型、超大型浮选机和世界最大最先进的Φ7.93×13.6m溢流型球磨机、Φ12.2×11m自磨机逐步走向世界。一大批采矿、选矿、冶金技术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使得我国矿山集约化利用规模越来越大,规模以上有色金属矿山选矿厂从15年前的平均不到1000t/日提高到现在的3000t/日左右,矿山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显著提高。

  胡锦涛总书记在2012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指出:进一步推动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坚持把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充分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支撑引领作用。矿产资源领域的技术进步正是国土资源系统落实总书记指示的最好体现。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进步的引领作用、“四两拨千金”的杠杆效应得到了充分发挥。

    D  几点建议意见

  记者:在新形势下,应如何创新管理、创新技术,为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供保障和支撑?

  冯安生:我国已探明的矿产资源禀赋特征是贫矿多、共伴生矿床多、中小型矿床多。我国矿业的开发水平虽然有了很大提高,但先进与落后并存,既有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矿山企业,也有众多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落后、利用率较低、环境影响严重的小型矿山企业。我们既有一批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也存在大量进口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的情况。我国作为矿产资源的生产和消费大国,部分地区仍然为追求发展掠夺式开发资源,因而矿产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制度建设显得尤为关键。这些涉及资源禀赋和技术、管理与监督方面的问题,仍然需要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来解决。

  一是树立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意识,加强立足国内资源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统筹考虑国内国际资源与市场,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战略。

  二是建立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全局观,工作重点实现“四个转变”:一是从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转变到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效率上来,创建以资源综合效益为中心的开发利用模式;二是从矿产资源勘查转变到矿产勘查评价一体化上来,营造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勘查评价新机制;三是从勘查开发并重转变到统筹勘查开发保护上来,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解决保护与开发界限不清,防止“超贫资源”、“超低品位”、“超薄矿体”等概念炒作带来资源的可持续性保障程度降低和环境的破坏;四是从单一的行政管理转变到管理与技术监督结合上来,减少和杜绝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中履约保证失控,促进企业行为规范符合探矿证、采矿证、开发利用方案等约定要求,提高矿业的管理水平。

  三是下大力气,在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技术基础、标准体系建设、新技术新设备新药剂研发和综合利用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当前,特别有必要做好矿产资源保护的标准建设工作,完善矿山开发利用的“三率”约束性指标,防止浪费资源;大力强化绿色采矿、绿色加工工艺技术装备和药剂;建设循环经济试点;加大呆滞资源和环境脆弱区新发现资源的绿色高效利用和技术研发。

  走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使技术进步与转变矿业经济模式相结合,技术监督与管理创新相结合,矿产资源一定会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更大的保障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