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22日,第十一届全国矿床会议在贵阳召开。破解资源瓶颈约束,服务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千余名专家学者围绕我国成矿作用、成矿规律和矿产资源潜力、提高资源勘探开采水平等地质找矿理论方法和技术交流了最新研究成果,并对快速实现重大找矿突破,切实增强国内资源保障能力进行了探讨。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毓川、郑绵平、裴荣富、赵文津,中国科学院院士许志琴、刘丛强,以及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贵州省国土资源厅、地矿局,中科院贵阳地化所,中国地质大学等单位的近千名专家学者和学生参加了本次会议。
与会专家分四个方面、21个专题进行了研讨:
在基础研究方面,重点探讨了区域矿产与成矿规律、内生金属矿床与大陆表生的成矿作用与富集规律、现代与古代海底成矿作用、地质流体与成矿、特提斯—喜马拉雅造山与成矿作用、青藏高原及周边成矿作用与成矿规律等内容。
在新理论技术方法方面,重点围绕矿产勘查、矿产资源预测评价、现代成矿理论与找矿新技术、深部找矿勘探技术及应用等内容展开;探讨了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及应用、成矿作用的地球化学示踪及成矿年代学、成矿过程的模拟与实验等。
在矿业可持续发展方面,重点探讨了我国矿业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与矿山环境和矿产资源战略、矿业政策等。
在典型剖析方面,与会专家通过对卡林型金矿和密西西比河谷型铅锌矿、大型—超大型矿床发现与勘查、正岩浆型矿床等的典型矿床对比剖析,研讨了金、铀、铁等矿床的成矿过程与背景、找矿评价及勘查技术方法。
今年是实施国家“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是实现找矿突破“358”战略目标的关键一年,地质工作又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节点上。与会专家提出,中国矿产资源保障应立足国内,这是矿产勘查和矿业可持续发展的主导,而面向全球有计划地利用境外矿产是全面发展矿业的重要策略。要遵照新“认知”的理性认识找大型—超大型矿,加强矿产合理勘查、开发和5R循环经济,推进矿业可持续发展。基础与应用的紧密结合是找矿突破的重要途径。如,冈底斯俯冲型和碰撞型成矿作用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查明俯冲型和碰撞型两类火山岩浆体的范围、规模、岩石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特征,以及相关成矿作用的类型,从而进一步确定俯冲型斑岩铜金矿是否有巨大前景,在何处寻找。另外,传统的地球科学对于盐类研究,主要集中于古代盐矿和盐湖,目前,盐类科学研究已冲破盐类矿床学单学科作战,进入多领域、多学科交叉融合、在广度和深度上大大扩展的崭新时代,研究领域日益扩大和深入,要重视盐类开发的综合评价、利用和整体开发研究,在古气候和长期观察、盐生物和基因技术、盐湖与健康和“盐湖农业”等领域进行前沿探索。
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实施,促使方方面面对矿床学越来越重视,也对矿床学提出了越来越多的新要求。本次会议组织委员会秘书长毛景文表示,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不仅有科研、教学单位的专家和学生,而且地勘单位和矿业公司专家和技术人员大幅度增加,占到代表1/3以上,表明了科研与找矿勘查逐渐融合为一体。学生代表接近一半,而且十分活跃和富有创造性,表明我国的地质找矿事业后继有人,充满了光明和希望。
本次会议由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矿床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矿业联合会等18家单位发起,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科院贵阳地化所、贵州地矿局、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