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胶州湾大沽河口原位监测
“蛟龙”号从神秘的7000米海底带回珍贵的样品为我国的深海科考工作提供了基础地质资料,而曾参加最早一批深潜器海试的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如今正在为山东海域寻找第一手的基础地质资料。
2011年1月,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作为国家海洋地质调查的权威机构,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开展一系列海洋地质调查和海岸带地质灾害监测工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提供海洋地质依据。
助力蓝色经济发展
以往的海岸带地质调查工作往往存在海、陆分离现象、调查精度较低、缺乏长期地质数据的积累以及海岸带地质环境监测薄弱等问题。近几年,青岛所的多个项目都为青岛海域的地质调查提供了技术支撑,并且实现了新的突破。
据青岛所环境室张勇博士介绍,以往海域未系统开展过中大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而青岛所承担的《1:25万青岛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试点)》是中国首次进行中比例尺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开展至今已经是第四个年头。该项目首次系统地在青岛幅内开展了地形地貌、矿产资源、海洋地质灾害、海洋环境、地质构造、海洋旅游规划等重大地质问题的研究。
青岛所通过长期监测,完成了重要基础数据的积累,而这些地质调查数据在青岛奥帆基地建设、海湾大桥建设、胶州湾的生态环境研究、海水养殖业、生态农业和人居环境的建设、评估以及特色农产品开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防范海岸地质灾害
青岛有着“帆船之都”和“海滨度假胜地”的美誉,丰富绵长的海岸线虽然带给人们惬意的享受,但也有很多问题需要提前防范,而这就需要地质调查工作介入。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环境室高茂生博士介绍说:“通过前期的调查发现,青岛的自然条件非常优越,但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比如丁字湾、胶州湾在内的一些大的湾口都存在着海水入侵、湿地萎缩等问题。”而地调科研处副处长王蛟则谈到:“近年来受极端气候变化的影响,青岛出现了居民的饮用水盐度增加的问题。针对咸水入侵是否会影响饮用水的水源问题,青岛所下一步将发挥海洋地质、水文地质等优势,对饮用水进行监测工作。”
地质监测工作的意义在于前瞻性,监测数据让相关部门在应对海洋环境保护、海岸带防灾减灾等问题时,有科学依据的支撑,可以做到提前防范,对症下药。如果没有很好地监测与治理,再好的良港也会废弃、再美的沙滩也会变成泥地。
稳步推进调查工作
今年5月,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的“业治铮”号调查船驶离青岛,开始执行今年的首航任务。
海岸带的地质调查工作周期通常为六年时间,前三年为野外调查阶段。“为了配合蓝色经济和‘蓝黄’发展战略,青岛所目前提出了一个针对山东海域地质调查的五年规划。”王蛟说,“今年的工作重点集中在莱州湾和东营,2013年和2014年将分别开展烟台和威海的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与监测,2015年开展定期监测、数据采集分析和灾害动态研究,2016年将提交报告。”日前,“业治铮”号已完成单道地震测线3195公里,海洋重力和海洋磁力测线各3184公里,取得了我国相关海域地质调查阶段性成果。
为加快项目进展,青岛所加强与其他科研单位的通力合作,目前与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所等单位都建立了非常好的合作机制,形成了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可以预见,在不远的未来,青岛所为山东海岸带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提供的科学依据,必将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注入腾飞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