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博铁矿露天采场
地质队员在智博铁矿外围进行剖面测量
检查组查看钻探岩芯
在新疆西天山,一个国家级铁矿资源接替勘查开发基地已经形成,整装勘查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位于西天山中部的阿吾拉勒成矿带,由于近年来多个铁矿找矿快速突破及20亿吨的铁矿远景资源量,而受到世人前所未有的关注。重大找矿成果的背后,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起到哪些作用?取得了哪些成果?当前,正在这里实施的公益性地质调查项目又开展得如何?
8月30日,记者跟随西安地质调查中心“质量万里行”项目检查组,走进新疆智博铁矿,感受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为那里带来的巨大变化,感受那里矿业勘查开发的热度。
“天路”变通途,打通矿山勘查开发“生命线”
从新疆新源县出发一路向东南,再向东翻越艾肯达坂,驱车100多公里便驶入智博矿区。
一排排整齐的蓝色厂房渐入眼帘。“这是智博铁矿的二选厂。一选厂还要靠近矿山。一会儿,我们要通过智博铁矿隧道,才能抵达矿区。”这次西天山“质量万里行”项目检查组组长、西北项目办副主任滕家欣告诉记者。
走过一段颠簸的简易公路,检查组抵达智博铁矿隧道口。只见,在海拔3600米左右的山腰处,一条隧道通往山的另一边,不时有拉矿石的装载车进出,而另一侧山脊上仍依稀可见一条“之”字形的山道,被地质队员们称作“天路”。滕家欣指着大家面前高耸的山峰介绍说:“以前,进驻矿区要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天山分水岭,山高坡陡。地质队员在这里勘查,通常要骑马走上两天才能达到。矿山投入开发后,矿业公司根据矿山总体建设需要,在这里开钻了一条隧道,贯通东西矿段,现在只需10几分钟就能抵达主矿区。”
智博铁矿自2006年发现后,2007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和新疆地矿局在阿吾拉勒成矿带部署了1:5万航磁,并在智博矿区开展了地表评价和钻孔验证,取得了找矿的重要发现。但由于交通条件差,无法开展大规模调查评价工作。
据新疆地矿局第三地质大队总工程师石福品介绍,作为智博铁矿的发现者,新疆第三地质大队在勘查初期就积极谨慎地寻求合作伙伴,最终于2007年底,所属巴州天山矿业公司与新疆凯宏投资公司“牵手”成功,共同出资在和成立巴州凯宏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进行智博铁矿的勘查开发。矿山资源量主要集中在东矿段,进出都要翻越这座海拔4000多米的山。由于整个矿区地处高山冻土层,土质松软且水分较大,车辆进出非常困难,严重阻碍了资源勘查和矿山开发的进度。凯宏公司综合考虑后,投资6000多万元修建了这条长2275米、高5.5米、宽7米、可供双方向通行的隧道。
可以说,这条隧道成为了探采智博铁矿的“生命线”。
公益先行、商业跟进,矿山步入勘查开发快车道驶过隧道,智博铁矿露天采场豁然跃入眼帘,挖掘机、装载车穿梭往来,剥岩、采掘等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一派繁忙景象。
“公益性地质工作以其扎实、可靠的找矿成果,吸引和拉动商业资金的跟进,才带来这派热火朝天的开发景象啊!”滕家欣感慨地说。
石福品告诉记者,自2006年勘查至今,新疆地质三队共投入技术人员100余人次,钻机80台。2009年勘查会战打响后,三队探矿公司多方协调,组织了来自山东、河南、陕西等地的钻探力量、30余台钻机会聚这里,当年完成钻探工作1.5万米,探明铁矿资源量达1.72亿吨。随着矿山隧道的贯通,2010年共完成3.3万米钻探进尺,资源储量进一步扩大,增至2.4亿吨;2011年又钻进3万多米,累计探获资源储量达3.18亿吨,其中富铁矿资源达1.52亿吨,成为当前新疆最大的富铁矿。在矿山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开展的同时,矿山的采选开发也在同步进行。截至目前,凯宏矿业公司累计投资11.8亿元,年产铁精粉80万吨。
一般来讲,一个矿床从发现到普查、详查、勘探至少需要10年以上时间,才能为矿山企业提供有效的资源依据,而智博铁矿却在几年间完成了这一过程。“公益先行,商业跟进,矿山企业反哺勘查,推动智博铁矿实现了矿产勘查和矿业开发的快速突破,是践行地质找矿新机制的典型范例,同时也更加证实了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是可靠的,地质调查项目的质量是可信的。”滕家欣说。
一波三折,撩开大型铁矿神秘面纱
绕过采场,检查组来到新疆三队的驻地。在这里,一直驻守西天山智博铁矿的项目负责人田敬佺向记者介绍了智博铁矿发现的全过程。
2006年,新疆第三地质大队召集主要技术专家,查阅上世纪50年代查岗诺尔至备战铁矿一带1:100万路线地质找矿成果地质资料,对该区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发现胡斯台沟谷—诺尔湖一带的沟谷中均存在磁铁矿的转石,对比此地西侧的查岗诺尔铁矿磁铁矿转石特点以及这一带的铁矿成矿规律,判断在胡斯台沟谷—诺尔湖一带沟谷上游很可能存在未发现的磁铁矿矿体。
于是,三队的地质队员们领命上路,深入这一区域开展1:1万路线地质找矿工作。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大部分山体被积雪覆盖甚至部分还被冰川覆盖,迟迟无法找到有价值的线索。队员们想放弃,可三队领导不甘心,经过慎密的研究、推敲,精心选定了几条重要地质找矿路线,要求队员们继续开展路线找矿工作。
带着新任务,地质队员们又上路了,他们一头扎进深山里,靠着顽强和坚韧的毅力,硬是在山里坚持了近半个月。山上的气候变化无常,即使是六七月份,也经常是雨雪交加。普查小组的同志们累了就啃几口干粮,渴了就喝几口雪水,白天在崎岖的山路中攀爬,夜里就窝在单薄的帐篷里。队员们沿着既定路线追索,不放过任矿化线索和信息。终于,田敬佺和地质队员在一条叫“阿尔宰来库乃”的沟里,沿沟上追几百米后,在接近雪线的地方找到了一块磁铁矿“转石”。一块转石带来找矿的巨大转折。沿此“转石”继续向上追索,副技术负责张永平发现了第一处铁矿露头,接着,其他地质队员先后追索发现十余处铁矿露头。顿时,大家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付出的艰辛终于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随后,三队通过地面地质工作圈定出一条东西长4.5千米的铁矿带,其中东矿段圈定11个铁矿体,出露矿体累计厚度达82米;中矿段矿体赋存灰黑色玄武质安山岩中,有2个矿体;西矿段矿体长120米,宽24~52米,平均品位达52.18%。2007、2008年,三队地质技术人员针对已发现矿体附近展开普查评价工作,更为细致的掌握了矿区的地层、岩性资料,阐明了矿区的地质特征、成矿条件和成矿远景,为进一步地质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据。
“如今,智博铁矿已探明资源储量3.18亿吨,今年。我们在矿山东部外围进行勘查时又发现了新的找矿线索,预计铁矿石资源量还将增加3000万吨!”田敬佺兴奋地说。
阿吾拉勒,国家级铁矿资源接替基地渐成
检查组听完项目组的工作汇报,抽查了部分项目任务书、工作部署图、资料记录等,查看了钻探岩芯,了解了目前钻探施工与岩芯编录情况。新疆地调院院长王克卓告诉记者,在项目整个实施过程中,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调中心、新疆地调院、新疆第三地质大队从项目设计,到野外施工,再到野外验收、报告审查,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我们的三级质量管理体系是完善和运行有效的。没有扎实的工作,是不会出大成果的。找矿成果,就是对地质调查项目质量最有力的验证。”王克卓如是说。
秉承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发扬“三光荣”的工作精神,地质工作者才揭开一个又一个地下宝藏的奥秘,为缓解我国矿产资源供需矛盾提供了坚实支撑。也正是如此,公益性地质工作在阿吾拉勒成矿带取得了可喜、可靠的勘查成果,吸引了众多商业资金的快速跟进,推动这一成矿带快速取得多个重大找矿突破。
据介绍,中国地质调查局2007年将阿吾拉勒确定为重要铁矿成矿带,2008年后相继实施了阿吾拉勒东段铜铁矿产远景调查,在查岗诺尔、智博、敦德—备战、松湖等铁矿的系列调查评价项目。新疆358项目将该带作为重要矿集区,全面加快勘查评价工作。2010年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启动,阿吾拉勒铁矿集区列入国家47个首批整装勘查区,中国地质调查局又部署了阿吾拉勒成矿带铁铜矿成矿规律等方面的科研工作项目,由西安地质调查中心牵头,组织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长安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资源所以及有关地勘单位专家和学者参加的产学研团队,开展了成矿规律、控矿因素、成矿类型、勘查选区等一系列研究工作,为整装勘查区工作部署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如今,在商业资金的推动下,阿吾拉勒整装勘查区已探明查岗诺尔、备战、智博、松湖、敦德5个大型铁矿,远景资源量超过20亿吨,已经成为了国家级铁矿资源接替基地。
阿吾拉勒,是新时期地质人在西天山舞起的一条绚丽彩带,多个大型矿山犹如彩带上点缀着的颗颗明珠,日益散发出夺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