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工作动态 > 直属单位

《生死罗布泊》:给民族精神补钙

——访“五个一工程奖”评委赵葆华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杨旋 发布时间:2012-09-25

赵葆华
《生死罗布泊》剧照
   

  《生死罗布泊》喜获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记者联系到了著名电影剧作家、评论家,同时也是这次奖项的评委之一的赵葆华。

  赵葆华已看过三次这部电影,所以采访中他侃侃而谈,对整部电影的内容和艺术表现都有着深刻的解读。

  黄世英总是带着一份使命感和责任感,从生活的“富矿”中寻找激动人心的东西

  赵葆华和黄世英算是老乡,一个辽宁人一个吉林人,当赵葆华从部队分到长春电影制片厂时,就看过黄世英的作品《男儿要远行》和《踏遍青山》,可惜后者最终没有拍摄。他目睹了黄世英从业余作家成为获奖多次的专业剧作家的整个历程。

  “以电影文学创作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成为全国劳模,恐怕只有黄世英一个人。而他几十年来笔耕不辍,热爱肥沃的地质文学矿藏,默默耕耘,不问荣辱,拿出自己的作品献给影坛,献给国人,这种精神让我感动。”

  赵葆华说,他看得出黄世英是个真诚朴实的人,所以他的作品中没有花拳绣腿,没有娱乐搞笑,他所有的作品都是郑重书写、诚意表达,就像鲁迅说的有真意、去粉饰、勿卖弄、少做作,靠真诚郑重来传递一种艺术理念。当他拿起笔来,从不巴结观众,不讨好市场,不媚俗、不恶俗,他想的是如何担当时代的责任。带着一份责任感,他在生活的“富矿”中寻找激动人心的东西。

  虽然是一个行业作家,但他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没有局限于行业,既基于行业内容又上升到国家意识、民族精神。他的作品题材超越了行业而获得了普遍的审美意义,以前的《世界屋脊的太阳》、《男儿要远行》等,包括这次获奖的《生死罗布泊》,都具有大情怀。

  黄世英来自基层,生活给他搭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各级领导同事也帮助他成长,他是很幸运的也是幸福的。按说他已到了颐养天年的年纪,但还有年轻人的野心,仍旧天南海北地跑着,去发现生活中带有时代前行趋势的事和人。

  黄世英原本是一位物探工程师,他十分熟悉地质行业,地质队员用脚去丈量大地,他就用脚去感受他们的生活。作家就应该像他那般追逐生活,深入生活,而不是在书斋宾馆里写作。

  “我特别赞赏用脚去写作,追逐生活,听命时代。当然,他的作品题材大都是他热爱的国土资源事业,他也非常勤奋,心血管做了好几个支架还笔耕不辍。当年为了创作《世界屋脊的太阳》,黄世英在西藏历尽千辛,最后由谢飞导演拍成电影获得了华表奖。看得出,他是一个能在寂寞中创造奇迹的人,在寂寞中守望文学理想的人。他身上有地质工作者不怕寂寞、为国家找矿的执著精神。”

  国土资源行业不仅养育了无数像电影中八个地质英雄一样的国土人,还养育了表现八个地质英雄、写出《生死罗布泊》的编剧黄世英。

  最后,赵葆华要特别送一句话给黄世英。“2004年我的作品《我的法兰西岁月》获得第七届夏衍电影文学奖一等奖,当时我发表了一段获奖感言——电影是光彩夺目的艺术,但必须由编剧面对第一张白纸开始。当导演和明星站在台前面对鲜花和掌声的时候,编剧在幕后享受寂寞,然而只有寂寞才能铸造辉煌。这句话我会和世英共勉。”

  参加这一届“五个一工程奖”评选的电影作品有1500多部,《生死罗布泊》能够脱颖而出,绝非偶然

  “这部电影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国土资源部门。现在的电影更多的是为了赢得市场,更多的倚重娱乐精神,往往编剧导演就是以为民找乐为最高使命,靠这样的欢乐赢得市场。我们的民族也需要一些欢乐,但是只重快乐没有思想力量,也是悲哀的。”

  赵葆华认为,《生死罗布泊》以饱满的思想力量和文学情绪,让人们重新认识了地质工作者。“这部电影是有大情怀的。上世纪70年代地质工作者为国家寻找钾盐,我看了之后很震撼。那八个人是默默无闻的人,可承担的却是重大国家责任。钾盐能让国家富起来,没有钾盐,我们的农业永远落后。”

  电影伊始,尼克松第一次访华,送给周恩来总理一张大耳朵图片,并断言在那里必然有钾盐。然而艰难的寻找过程中,地质队员们完全把个人的生死抛开,一心为国找钾盐。电影中以郑建刚、冷嵋为代表的地质工作者历尽艰辛、九死不悔,堪称民族英雄。

  对于电影来说,内容为王,叙事为先。内容是具有决定因素的,选择什么样的题材很重要。但是故事讲不好,表达不好,观众就不看了,这就是叙事为先。《生死罗布泊》把找钾盐这样一个带有国家使命的重大题材完全投放到八个具体荧幕形象上,郑建刚等八人,在艰苦的条件下奔赴罗布泊,当冷嵋提出中心转移说,要分头前进,可饮水、汽油、粮食都不够了,在这样九死一生的情况下,他们的选择印证了国家使命高于一切的理念,现在的年轻人应该看看这部电影。

  这部作品的艺术风格是统一的。本来具有类型片的元素,但走了一种特别冷峻深刻而又温暖的现实主义品格,目的就是让观众认同——英雄离我们并不遥远,英雄的精神和我们共呼吸。观众受到精神洗礼。这和现在很多作品风格完全不一样,因为所有主创都不把这部电影当成文化消费,而是当做精神洗礼。

  剧本是这样,导演的表达也是这样,这就是达到了形式与内容同构,从而产生了巨大的真实力量,巨大到一种灵魂震撼。这是我们在荧屏上久违了的。而且王洛勇等演员的表演也特别质朴无华,整部作品向人传递出一种真实的力量,给电影工作者提供了另一种艺术表达的可能,当你表达国家形象、时代使命,真实呈现艺术更能达到,而且更具震撼力。没有对地质工作的熟悉,做不到这一点。

  作为一部鲜明的主旋律作品,尽量少说,而是用人物命运去呈现地质工作者的情怀和责任。这部作品就摆脱了以往所谓主旋律作品的高台布教,说得少做得多,分明是惊天动地的伟业,但是很少有激昂慷慨的表达。简短的对白,写出了大写的民族精神。有一个细节,就是为了大家改善伙食,一个年轻的生命就默默消失,每一个鸟蛋都是对他生命铭心刻骨的缅怀。这种动作,摆脱了主旋律作品千篇一律的面貌化。

  作为专业的电影评委,赵葆华认为《生死罗布泊》获奖是必然的。最后,他评价道:“这部电影就是于朴实无华中,升腾起一股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和思想的震撼力,可以说给我们的民族精神补钙,给当代青年人的精神补钙。”

  人物简介:赵葆华,著名电影剧作家、评论家。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曾任中国电影华表奖、金鸡奖和数字电影百合奖评委、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华鼎奖、长春电影节评委。创作影视文学剧本30部,皆拍成影片和电视剧,发表影视评论文章几百篇百余万字。代表作品有:电影《我的法兰西岁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