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工作动态 > 直属单位

龙江大地上的地质“野战军”

黑龙江省地质调查研究总院发展纪实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柳震 发布时间:2012-08-21
  黑龙江省地质调查研究总院成立于1997年,是一支从事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的地质调查队伍。建院以来,这支队伍踏遍大、小兴安岭和松嫩平原、三江平原,不断推进地质科技创新,拓宽服务领域,加强基础地质调查,努力实现找矿突破,促进地质成果转化,在黑龙江这片青山、绿水、黑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佳绩,为黑龙江省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了坚强的技术业务支撑,为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真可谓黑龙江省地勘行业龙头、龙江大地上的王牌地质“野战军”。

  公益性地质调查成绩斐然

  多年来,黑龙江省地调总院提交了一批高质量的地质调查报告,探明了一批矿产地和矿产资源后备基地,取得了一批优秀的地质找矿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可靠的公益性基础地质信息。

  “十一五”期间,该院在重点成矿区带、重要经济区、重大地质课题区共实施各类基础地质调查项目44个。重点围绕大兴安岭成矿带开展了系统的基础地质调查,获得了大量基础地质数据,更新了重要区域性地质图件和数据库,提交了71幅不同比例尺物化探图件和数据产品,已基本实现了大兴安岭成矿带中比例尺地质调查全覆盖。在佳木斯地块形成与演化、大小兴安岭地区成矿作用等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大大提高了黑龙江省基础地质工作研究水平。该院在保障资源安全和实施可持续战略、重大工程建设和宏观决策服务、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地学知识与信息需求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该省重要经济区、重大工程建设区的确定及主要成矿远景区划分提供了重要的地质基础信息资料。

  该院以铜、铅、锌、金、铁为主攻矿种,在大、小兴安岭地区共实施矿产远景调查与评价项目18个,完成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2万平方千米,新发现组合异常700余处,查证异常90处,发现矿(化)点46处。大兴安岭地区1∶5万航空物探测量过程中,共发现高精度磁异常2300余处,放射性异常60余处。在区域地球化学调查项目工作,共发现单元素异常3582个,组合异常326个。该院先后发现了3处中大型金矿和1处中大型钼矿。三道湾子岩金矿、鹿鸣钼矿、英城子岩金矿等矿床,引入社会勘查资金超过1亿元,矿床潜在经济价值2000多亿元,资源储量和经济效益非常可观。为该省“十二五”期间矿产勘查工作全面展开、快速突破,降低商业地质勘查风险,全面实现“358”目标提供了依据。

  在地下水资源潜力与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方面,完成了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地下水资源潜力与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查明了三江平原、松嫩平原的生态环境和地下水质量现状,并进行了合理开发利用规划。同时,完成了中俄界河塌岸地灾调查工作。

  多年来,该院共承担160多个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和省级矿产资源补费项目,所提交的地质资料及成果报告优良率达100%,先后有1个项目获得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个项目获得全国矿产资源规划优秀成果一等奖,1个图幅获全国区域地质调查优秀图幅展评一等奖,3个图幅获全国区域地质调查优秀图幅展评二等奖,8个图幅获全国区域地质调查优秀图幅展评三等奖,1个项目获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4个项目获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7个项目在首届黑龙江省地勘项目成果资料展评中获奖,并有25个项目在2002年全局地勘成果汇报和资料展评会上获奖,有5个项目在中国地质调查局东北地区地质调查项目原始资料质量展评会上获奖。该院技术理论水平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优秀的地质成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为黑龙江省地勘行业赢得了很高的荣誉,先后被国土资源部授予国土资源系统“十五”科技工作先进集体,被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地质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被中国地质调查局授予公益性地质队伍能力建设评估A级单位。

  积极主动服务国土资源管理

  作为省级公益性地质队伍,该院积极主动为国土资源提供技术支撑,先后完成了两轮全省矿产资源规划、地质勘查规划、煤炭勘查规划、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勘查规划、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地质勘查规划;编制了《黑龙江省矿产勘查项目管理办法和技术质量要求》、《黑龙江省1∶5万矿调项目管理办法和技术质量要求》;协助省国土资源厅完成了矿产勘查项目、1∶5万矿调项目、中央地勘基金项目、省部合作项目、危机矿山项目的技术管理与服务以及勘查资质登记注册管理、地质勘查成果通报编制等工作,真正起到了支撑省国土资源管理的技术业务的作用。

  该院积极对地学信息进行深度开发和利用,先后编制了《东北地区矿产资源规划》、《黑龙江省成矿区带规划》、《黑龙江省地质勘查规划》等,为黑龙江省中长期地质勘查工作指明了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地质信息及后备矿产资源基地。

  为使地质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国土资源管理和社会,该院承担了全省地学数据库建设,现已完成数据库12个。这些库构建了各类数据库应用的网格数据结点运行环境,实现了数据的共享,大大提高了地质资料的服务效率和利用水平。同时,还完成了《黑龙江省大、小兴安岭地区成矿规律及勘查技术方法研究》和《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十一五”后两年及“十二五”矿产勘查规划及靶区优选》等工作;编制了整装勘查方案,积极争取大调查项目,为地勘单位锻炼队伍、提升勘查技术能力和水平创造条件,提供了坚强的技术支持与服务。

  开创地质工作新局面

  黑龙江省地调总院作为省级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始终把承担国家地质工作与促进黑龙江省经济建设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他们在承担国家地质项目的同时,积极谋划本省地质工作,不仅争取了国家资金支持,也促进黑龙江省政府加大了公益性地质工作的投入,从而形成中央和地方共同出资开展公益性地质工作的新局面。

  从2005年至今,黑龙江省财政共投入4.5亿元进行矿产资源勘查。同年,黑龙江省政府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共同投资4000万元开展黑龙江省农业地质调查;从2006年开始,黑龙江省财政计划出资3亿元,用6年时间开展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 2006年,黑龙江省财政和哈尔滨市政府共同投资5000万元开展哈尔滨城市地质调查;从2006年至今,黑龙江省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立项10个,已经投入资金1亿多元;2008年,黑龙江省政府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共同出资5000多万元开展黑龙江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部省合作项目第一批项目已经启动,黑龙江省政府与中国地调局共同出资3亿元;2009年,22个中央地勘基金项目落实,投资1.33亿元;2010年,有2个整装勘查区被列入国土资源部找矿行动计划,总预算13.56亿元;成功申报10个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查专项资金项目,投资总额7900多万元;2011年,根据全省成矿特点及矿业权分布情况共划分了30个整装勘查区、60个子区,拟申报483个项目,预计项目实施周期为8年,共需经费总概算63.96亿元……这些工作,从论证、调研、立项、申报、技术管理、质量监控到最终成果汇交,黑龙江省地调总院全程参与组织实施及管理,为黑龙江省实现地质找矿新的重大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黑龙江省由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发挥了积极作用。

  拓展地质工作新领域

  该院以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为契机,以黑龙江省“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为目标,充分发挥地质调查工作超前性、全程性和广域性的服务功能,积极推进基础地质工作,逐步拓展服务领域。

  2005年开展的黑龙江省农业地质调查项目,完成1∶25万生态地球化学调查10万平方千米、54种地球化学元素分析测试和地球化学图成图工作;对土壤肥力状况与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等级划分,确认了松嫩平原南部98.89%的土地满足AA级和A级绿色食品基地标准,为该省打造千亿斤粮食基地和绿色食品基地提供了科学依据;新发现富硒土壤2188平方千米,发现富锗土壤469平方千米,为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提供了保障。

  2006年开展的哈尔滨城市地质调查项目,全面系统地查清了哈尔滨市区工程建设层三维地质结构、区域工程地质条件、特殊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以及不良工程地质问题,为区域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建设层和地下空间开发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新发现四处大型地下水水源地、五处深层承压水靶区,为哈尔滨市供水安全提供了保障。

  该院还积极参与矿山地质专项调查、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矿山地灾治理等工作,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服务;积极参与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加强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和研究,为生态省建设服务;积极参与风景区、地质公园、矿山公园、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建设,开展旅游地质研究,提升该省旅游资源的品牌效应。 同时,小兴安岭石林国家地质公园、仙翁山和桃山省级地质公园的成功申报,嘉荫乌拉嘎金矿遗迹的治理与规划和大兴安岭地区地灾治理等项目的实施,为地质工作跨学科多元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大力提升科技创新实力

  增强地质科技创新能力,推进地质科技进步,是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不可推卸的责任。该院始终集中力量,重点解决地质工作中的关键理论和方法技术问题,解决重点矿种和重点成矿区带重大地质课题,推进成矿理论、找矿方法和勘查关键技术创新。

  在该院的推动下,计算机辅助区域地质调查系统、森林沼泽景观区化探异常查证、遥感地质调查、数据库建设与维护、应用软件及管理软件开发等技术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地质调查工作中,既为出色地完成各项地质调查及矿产勘查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也为地质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载体,使地勘队伍地质矿产调查研究工作的认识和实践水平及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与磨炼,该院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现具有区域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地球化学勘查及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评估4个甲级资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球物理勘查及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设计、勘查等5个乙级资质。队伍规模从最初的26人扩大到156人;产值从2003年的700多万元增长到现在的1.97亿元,增长27倍;队伍结构实现了由单一的管理型向科研生产、管理与服务并重型的根本转变。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该院始终把建实、建强队伍作为立业之本。他们以质量管理体系为核心,不断优化资源配置,理顺行政管理、技术质量管理、科研生产、技术支撑与服务相互之间的关系,在队伍结构、机构设置上优化组合;实行目标管理,完善行政管理、技术质量管理、财务管理、项目管理等方面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和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

  通过全员竞聘上岗、公开招聘人才和接收大学毕业生等形式,该院积极引进人才,队伍规模在不断扩大,专业技术结构不断优化,技术优势凸显。目前,该院156名职工,平均年龄35周岁,专业技术人员占90%,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职工占95%,其中博士研究生8人、硕士研究生34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6人、高级工程师41人、工程师12人。

  该院始终把职工技术水平、业务素质及地质成果质量放在各项工作的重要位置。有计划地组织技术骨干参加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培训和学历继续教育,参与多专业、跨学科的生产研究工作,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有目的地引导技术人员向复合型人才发展。近年来,该院已培养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13名、大学本科生8名;有2人成长为部级专家,35人为省级专家;先后有2人获得省地质工作先进个人,2人获得省第六届职工技术运动会技术能手称号,2人获得国土资源系统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入选“国土资源部青年科技骨干”,3人获得第一届省地勘局十大杰出青年科技工作者,35人次获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三等奖。该院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队伍的战斗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为建立精兵加现代化的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该院是高级知识分子密集的单位,职工的文化修养和思想觉悟普遍很高。经过十多年的积淀,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总院文化。弘扬传统文化,彰显总院特色文化已经深入人心。思想政治工作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以提高职工素质和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为目的,在学习中提高,在实践中升华。院务公开工作有序推进,民主管理渠道畅通。文化建设不断加强,职工队伍和谐稳定。

  队伍的整体实力增长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肯定,被中国地质调查局授予公益性地质队伍能力建设评估A级单位,大大提升了该院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结 语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黑龙江省地调总院紧紧抓住地质改革发展的大好机遇,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和全国地质工作会议精神,立足公益性地质工作,以服务黑龙江省“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为己任,以实施“找矿、找水、找热、基础地质和走出去”五大战略为重点,努力加强基础地质调查,加快地质找矿突破,拓宽服务领域,增强服务能力,为黑龙江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