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沈阳地调中心召开大、小兴安岭找矿突破座谈会,号召全体职工积极行动,加快实现东北地区找矿突破。
2011年国务院通过的《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2011—2020年)》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地质矿产勘查工作的目标任务。2012年7月11日,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书记、局长汪民在局务会议上提出了“要加快实现大、小兴安岭找矿突破,尽快撕开口子”的找矿工作意见。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东北地区和沈阳地质调查中心近一时期的找矿工作目标和方向,为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创造了全面参与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历史机遇。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广大干部职工深受鼓舞,同时也倍感责任重大。
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多年以来在大、小兴安岭成矿带开展了以“省、部合作多宝山地区矿产远景调查”为代表的一批1:5 万矿产远景调查和矿产调查评价的等找矿工作,在基础地质调查、矿产远景评价、矿产勘查、科学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特别是2008年以来,在大、小兴安岭成矿带及邻区累计完成1:5万区域地质调查8288平方千米(24幅正规1:5万地质图),1:5万矿产远景调查地质填图6190平方千米(18幅1:5万地质图),1:5万化探8300平方千米(24幅1:5万图幅),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修测)9000平方千米(1幅1:25万地质图),1:10万石油地质测量10600平方千米(7.5幅1:10万地质图),槽探92880.14立方米。发现了一大批找矿异常和矿点、矿化点,积累了丰富的找矿资料。如近期在内蒙古莫力达瓦旗重点检查区内发现多条石英脉带,并普遍有褐铁矿化现象;发现大量深红色强硅化蚀变带,发现大量黑曜岩和石泡流纹岩,并确定此处为一火山口,推测该区钼异常可能与此有关。在内蒙古阿荣旗地区进一步圈定了金矿化带分布,基本查明金矿体的分布及产状等特征,在断裂带上盘流纹质角砾凝灰岩、角砾岩中发现含金石英脉5条。修编了大兴安岭北段1:150万区域地质矿产图、航磁异常图、区域化探异常图等图件,总结了3个重点工作区和2个整装勘查区的成矿地质背景与成矿作用特点,建立了两个主要成矿系列。编制了黑龙江省多宝山-三卡地区1:25万综合地质图,将研究区构造作用划分为六个阶段。修编完成了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张广才岭成矿带地质矿产图,初步完成研究区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1:50万基础图件20余张,初步总结了成矿规律和圈定找矿靶区等。内蒙古区域地质调查项目在中生代火山盆地边缘发现水泉沟铜铅锌矿化蚀变带和四道沟八家子铅锌矿化蚀变带及多处高品位石墨矿。通过槽探工程发现了白音高老组地层喷发不整合在三叠纪花岗岩之上,并发现了石英网脉型Cu、Pb矿化点1处。
当前,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展开,东北地区地质调查工作站在了新的起点。如何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地质找矿战略行动计划和汪民副部长的讲话精神,如何破解制约东北地区地质找矿工作的重大地质问题,如何提升大、小兴安岭成矿带区域地质调查和矿产远景调查工作程度,尽快提交一批可供进一步勘查的矿产地;如何合理、有效地在大兴安岭北部的森林沼泽区、冻土区,南端的半沙漠区、西部的干旱区开展化探取样方法试验,物探(激电)实用性方法研究,遥感解译以及矿化蚀变影像特征识别,钻探工艺和设备研发等科技攻关工作,形成适合东北地区的高效勘查技术方法,是夯实基础、引领找矿方向、破解隐伏矿及深部找矿难题的关键。
为此,沈阳地调中心针对东北地区森林沼泽冻土独特的自然景观,以及古亚洲构造域与滨西太平洋构造域的叠加复合部位特别的地质条件,正在积极开展大、小兴安岭地区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远景调查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等勘查技术的多学科综合调查与研究,提高在特殊和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找矿理论和勘查技术工作的能力。研究森林沼泽冻土区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等勘查技术方法,推动东北地区地质勘查技术研究工作再上新台阶,充分发挥大区地调中心科技引领、技术支撑的基础先行作用。
找矿突破正当时,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广大干部职工信心十足。在12年来实施大、小兴安岭地质大调查项目的基础上,沈阳地调中心围绕重点成矿区带、整装勘查区和重点勘查区,做了大量基础地质调查和矿产调查评价工作,拥有丰富的地质找矿资料,培养了一批东北地区地质找矿专家。下一步,沈阳地调中心要着力加大基础地质调查和矿产调查评价力度,合理布置地质调查与找矿勘查工作,有效开展各类异常查证,重点突出铀、铁、铜、铝、铅锌、金钼等重点矿种的地质找矿。同时,用新机制来组织实施东北地区地质找矿工作,积极联合东北地勘单位,共同寻求最佳找矿途径,尽快撕开口子。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提交1—2处大、中型矿产地,实现大、小兴安岭找矿突破,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