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工作动态 > 直属单位

大东北:联创齐争谋求找矿突破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于德福 发布时间:2012-07-09

    6月21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资源评价部、辽宁省有色地质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共同发起,武警黄金指挥部等13家单位积极响应的东北地区找矿突破联创齐争活动启动仪式在本溪市举行。
    启动仪式上,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对活动给予了这样的评价:这项活动将拓展联创齐争范围、丰富联创齐争内涵,彰显地质人投身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大局意识。
    记者对发起单位、响应单位的相关负责人进行了采访,得到一个深刻的印象:东北地区的相关地质力量,正在联创齐争的大旗下,聚合一起形成拳头,砸开东北矿产资源久攻不破的“硬核桃”。
联创齐争——突破条块分割的掣肘
    东北,有着我国重要成矿带——大兴安岭成矿带。但是,长期以来,与山水相连的蒙古国找出多个震动全球的大矿相比,大兴安岭却一直相对沉寂,找矿没有取得大的突破。
    原因何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思考,主抓矿产勘查的局资源评价部在思考,负责统一部署东北地区地质工作的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在思考,在东北地区找矿中屡建奇功的辽宁省有色地质局也在思考。不可否认,制约东北地区找矿突破的原因,除大兴安岭森林密、覆盖厚等客观因素外,不能忽略主观因素的存在。
    对此,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主任单海平总结为以下几点: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均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地质工作,但仍存在“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的情况。
    目前,地调项目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在项目属地化和项目承担单位属地化管理方面存在交叉,运行管理与监督管理在局与大区两个层次运行,地质调查项目管理机制不顺。
    国家公益性、基础性地质调查与商业性地质调查的关系在规划部署、组织实施和成果共享等环节的沟通与协调不够。
    成果地质资料在建成网络服务平台后,仍存在内容不具有吸引力、用户使用不方便等问题。历史地质资料的统一管理、统一开发、社会化服务需要进一步加强。
    如何走出上述窠臼呢?
    三家发起单位达成了共识——用联创齐争打破原有的条块分割,把在东北地区开展找矿的单位捏在一起形成拳头,共同推进找矿突破。
    发力方向——一盆二带三区
    思路有了,目标在哪呢?三家发起单位在深人分析东北地区勘查历史、成矿地质条件、征求勘查单位意见、开展学术研讨的基础上,确定了联创齐争的发力方向:一盆二带三区。
    一盆即松辽盆地。松辽盆地跨越黑、吉、辽三省,面积约26万平方公里。1959年9月26日,松基3井成为第一口喷油井,标志着大庆油田的诞生,使中国彻底甩掉了“贫油”的帽子。为实现大庆建设“百年油田”的战略目标,2008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在松辽盆地及外围部署实施油气新区新层系新领域调查评价项目,目前已在松辽盆地外围新发现了6个中新生代油气远景盆地,初步查明石炭—二叠系发育有4套烃源岩;施工地质探井证实,上二叠统林西组发育2000米~3000米厚的暗色泥(页)岩,生烃潜力巨大。
    二带即大兴安岭成矿带和辽东吉南成矿带。大兴安岭成矿带是我国著名的有色及贵金属成矿带,已发现大型矿床17处,中型矿床51处,小型矿床99处,矿(化)点近千处。金属矿床(点)主要集中于大兴安岭西坡北段得尔布干地区、大兴安岭中南段巴林右旗—乌兰浩特地区、翁牛特旗—赤峰地区和黑龙江多宝山地区。而在南戈壁—东乌旗铜多金属成矿带东段中国境内的二连—东乌旗一带,虽然铜多金属矿点、矿化点、重砂异常和金属量异常以及化探异常星罗棋布,但由于工作程度较低,除在东乌旗发现有朝不楞、阿尔哈达等大中型矿床以外,其他地方仅发现有一些铜、金矿点和矿化点。辽东吉南地区主体处于辽吉两省郯庐断裂以东地区,主攻矿种有能源、黑色金属等,先后发现并勘探了鞍山—本溪地区铁矿、海城—大石桥一带的菱镁、滑石矿、营口—宽甸地区硼矿、抚顺地区煤矿、青城子铅矿等大中型金属、非金属矿床,找矿潜力十分巨大。
    三区即鞍本、多宝山—大新屯、东安—汤旺河三个整装勘查区。2011年,国土资源部设立整装勘查区,利用新机制推进勘查工作。辽宁鞍本地区主攻铁矿,2011年度新增铁矿石资源量约25亿吨,累计铁矿石总资源量约75亿吨,据潜力评价资料,鞍本地区预测铁矿资源量大于400亿吨,找矿潜力巨大。多宝山—大新屯地区主攻铜金矿,2011年度新增资源量岩金4吨,累计总资源量岩金99吨、铜357万吨。
    拳头攥得更紧——用新机制推进基础性地质工作
    思路有了,目标也有了,接下来就是怎样聚合东北地区的找矿力量了。
    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做了大量工作,决定在尊重地质工作规律的前提下,用市场手段来解决问题,即用新机制来组织实施东北地区的基础性地质工作。
    以往,国家基础性地质工作任务的主要承担者为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队伍和省级公益性地质工作队伍。从今年开始,中国地质调查局虽然要从新开项目中拿出一定比例通过招标方式确定任务承担单位,但仍然没有完全建立起以工作实力、凭技术优势承担国家基础性地质工作的机制。同时,在落实基础性地质工作内容的过程中,也没有完全实现与找矿突破具体需求的无缝对接。
    为彻底改变这一状况,沈阳地质调查中心组织召开了2012年东北地区地质调查工作会议,将东北三省的国土资源厅、地勘局、地调院、环境监测总站及在这一区域开展公益性地质调查和研究的35家单位邀在一起,共同商讨东北地区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的组织实施策略,形成了以能发挥各自技术优势为基础、以合同约定为主要形式,共同开展东北地区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共识。
    按照这一共识,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分别与有色、煤田、核工业等25家单位,签订了合作开展地质调查项目工作的协议。按照合作协议,各单位在现有行政隶属关系不变的情况下,密切合作,优势互补,发挥各自的特长,在更大范围内协调一切可以利用的人才和技术,建立更加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形成东北地区新型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机制。具体说,就是在基础地质调查、矿产地质调查、水文环境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调查等方面,合作开展项目的立项申报、成果申报、重大地质问题研究和示范工程,共同实施东北地区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调查工作。
    这一新机制的实质,就是通过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项目,将在东北地区开展地质工作的单位聚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攥得更紧、冲击力更强的拳头。
    在项目的设立上,沈阳地质调查中心通过会议、调研等形式,广泛征求地方政府、矿山企业、勘查单位的意见建议,瞄准当地经济社会需求,对大家提出的开展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1:5万富硒土壤生态评价、长白玄武岩覆盖区综合物探找矿、老矿山深部和外围找矿、页岩气资源潜力调查评价等,给予了充分重视,并将体现在今后的项目设立中。
    对于这一新机制,勘查单位的态度如何呢?记者在核工业204研究所采访时,该所总工赵忠华在表示对这一新机制欢迎的同时,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以前受条块限制,核工业队伍只进行单一的铀矿调查评价。核工业地质队伍几十年来在松辽盆地共完成钻探工作量10多万米,这些钻探岩心也只进行了有关铀的检验。现在,这些宝贵的实物资料和相关的基础资料全保存在204所,用新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掘这些资料包含的地质信息,既可以发现新的信息,还可以避免今后地质工作的重复性,使地质工作投人的有效性发挥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