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承担的2012年度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塔里木盆地古潜山奥陶系风化壳油藏岩溶储层预测》正式启动,将开展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储层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研究。
《塔里木盆地古潜山奥陶系风化壳油藏岩溶储层预测》的核心科学问题是古岩溶储层的动力形成机制与储层预测。围绕这一科学问题,该项目将在地球系统科学理论指导下,以岩溶动力学和构造地质学为理论基础,运用岩溶动力系统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和岩溶形态成因组合分析等新理论方法,通过井下岩心描述、古岩溶系统识别,在古岩溶地貌与古岩溶水文地质条件恢复的基础上,通过单井岩溶剖析及井下岩溶缝洞系统分析,进行古岩溶缝洞系统与现代岩溶类比研究,建立碳酸盐岩岩溶储层型油藏介质形成动力学理论,阐明岩溶储层古岩溶缝洞系统分布规律、古岩溶作用期次及古岩溶形成机理、古岩溶地貌与与岩溶关系、古岩溶缝洞系统后期改造规律,构建古岩溶发育结构模式,奠定碳酸盐岩岩溶储层型油藏科学开发的理论基础。同时,开展岩溶储层体系划分及有利区块岩溶储层预测与评价,指导油气勘探和开发。为解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石油能源瓶颈制约和走向国际获取更多石油资源提供开发理论与方法支撑。
项目实施周期为2012年—2014年。技术关键在于,碳酸盐岩岩溶储层型油藏介质形成动力学机制与储层预测。技术难点是,岩溶储层型碳酸盐岩油藏,埋藏深5300m以下,储集体分布复杂,开发难度大的特点;项目的研究涉及数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岩溶学、流体力学、渗流力学、油田开发等多学科,具有多学科交叉和大系统集成的特点。创新点是,碳酸盐岩岩溶储层型油藏介质形成的动力学机制与岩溶缝洞组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