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工作动态 > 直属单位

为地质工作者织一张安全网

——中国地质调查局加强野外地质调查安全生产概述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高慧丽 发布时间:2012-06-05

 进藏的车队


野外救援被困车辆

    编者按

  野外地质勘查现场,犹如没有硝烟的战场,时刻面临大自然的挑战。

  刚上映的影片《生死罗布泊》,展现了天地苍凉、荒无人烟的西部景象,也再现了地质工作者工作环境的险恶。今年2月,陕西三名地质队员就是在平均海拔5000米的可可西里赤布张错湖失踪,至今下落不明……

  “在罗布泊,谁也保证不了我们的安全!要想安全,就呆在家里哪儿也别去!”《生死罗布泊》中,郑建勇的这句话,道出了千万地质队员不畏艰险、勇于奉献的心声。流淌在地质人血液中的“三光荣”精神,令每一位观众为之感动。是的,即便工作环境十分恶劣,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但为了国家矿产资源保障,地质队员们义无反顾。

  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号角已吹响。目前,进藏、进疆的地质工作者已陆续出队,今年的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全面铺开。在这里,我们发自心底地对所有地质队员们说:“在野外,一定要注意安全!”

  □ 本报记者  高慧丽 

  “安全就是幸福,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就是稳定。”在中国地质调查局4月15日召开的安全生产工作会上,副局长王研的发言掷地有声。

  安全生产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就地质工作而言,其特殊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安全生产工作的特殊性。今年2月陕西三名地质队员可可西里失踪事件,再次敲响保障野外地质工作安全的警钟,尤其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进入全面实施、地质工作量剧增的关键时期,更要提高安全意识,时刻做好防范和预防。

  绷紧野外安全生产这根弦

  地质工作性质特殊,工作人员分散流动,工作区点多线长,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十分艰苦,野外工作常常是风餐露宿,与蚁虫野兽为伴,与崇山峻岭为伍,高原反应、失踪、疾病、泥石流、寒冷、高温、虫兽和车辆交通事故等都是野外地质工作者随时可能遇到的,尤其在西部艰险地区,地质调查工作区海拔高,交通、通信条件极差,地理和气象条件复杂多变,更要时刻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

  为建立地质工作者野外安全保障防线,中国地质调查局早在1999年成立之初,就研究部署了地质调查野外作业安全保障工作,在西藏、青海、新疆设立了拉萨、西宁、格尔木、乌鲁木齐、喀什五个野外工作站,作为地质调查野外作业安全保障的前沿哨所,并将野外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作为国土资源大调查工作的一部分内容纳入工作范围。

  为保障野外地质调查安全,中国地质调查局大力推进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和技术支撑体系建设,连续两年修订《中国地质调查局安全生产管理规定》,出台了《中国地质调查局野外工作用车安全生产管理规定》。2011年,中国地质调查局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了野外工作用车安全管理,通过地质“野战军”专项集中采购了一批野外工作用车,并装备了车载北斗定位通信终端。

  安全生产管理保障系统基本建成

  经过近三年努力,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地调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物化探研究所作为技术支撑单位,成功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北斗的野外地质调查管理服务与安全生产管理平台。

  2011年,安全生产管理平台在15个局属单位和青海、新疆、西藏三个省区五个野外工作站开展了试点运行,至2011年年底,全局系统4595名干部职工、807个野外项目参加了试运行。在此基础上,地调局进一步完善了安全生产管理平台的管理功能,初步实现了野外安全保障监控设备与管理系统的有效集成。通过在内蒙古、甘肃、陕西等6个省区不同地理及气候条件下的测试,北斗定位监控跟踪信号的成功接受率在90%以上。目前,六大区地调中心和七省区地调院约20个项目组开展了北斗系统的推广示范应用。航遥中心开展了航空物探飞机北斗定位通信终端野外应用测试,广海局为“海洋六号”安装了卫星定位跟踪设备,海陆空地质调查人员、车辆、飞机、船只的野外安全监控技术体系基本实现。

  局属单位和局野外工作站还积极探索,将安全生产管理与业务、人事、财务管理相结合,实现了项目、车辆、人员、经费、安全生产的动态管理和监控,实现了安全生产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现代化,推动了地质调查安全技术的发展,提升了野外作业安全保障能力。

  安全生产形势愈加严峻

  随着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拉开序幕,预计今年地质调查工作项目将超过2000个,工作任务货币总量将超过60亿元,在野外工作高峰期间,将有300多个野外工作组、3000多人、700多辆车同时作业,在空间上有空中作业、海上调查和陆地调查,作业环境越来越复杂, 不可预见的风险因素越来越多,安全生产工作形势越来越严峻。

  中国地质调查局安全生产委员会主任、人教部主任赵奇表示,当前一些工作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还比较淡薄,“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还时有存在。部分局属单位还未按地调局的要求设置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岗位设置,安全管理模式粗放、简单。随着局属单位自有车辆和野外项目工作租赁车辆的不断增加,部分单位尤其是野外项目组对租赁车辆和聘用驾驶员缺乏有效管理,野外车辆交通安全问题更为突出。赵奇特别表示,近年来,地质工作货币工作量剧增,但安全生产经费却未能实现同步、协调增长,2011年全局安全生产投入7980余万元,仅占货币工作量的0.7%。多数单位安全生产经费投入明显偏少,安全保障条件还较为简陋,一些单位甚至还不具备在艰险地区多人同时开展地质工作的基本安全保障条件,卫星电话、北斗定位通信一体机等现代化的个人安全保障装备更是明显不足。

  构建坚实野外安全保障防线

  野外安全生产管理,必须从野外工作的起点抓起,并贯穿野外地质工作的全过程。

  在今年4月召开的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地调局要求,要加强项目工作设计的安全措施审查,积极推行西安地调中心强化评审专家安全专业培训的经验;出队前要开展安全教育,指定安全员,配齐通信、野外救生包等安全保障装备;野外临时聘用人员要签订用工合同,及时为临时聘用人员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野外作业高峰期要组织开展全局安全大检查,尤其要扭住安全生产的薄弱环节,如车辆、船舶等开展安全专项检查。

  比照财政部《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的要求,地勘单位安全费用可按项目或工程的费用的2%提取,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切实做到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不仅加大对消防设备老化、野外安全保障装备落后等硬件问题治理,更要充分发挥制度和机制效能,坚持杜绝不安全的工作方式和行为。各野外工作站要围绕野外地质调查安全保障、后勤服务和应急救援的核心任务,做好外来野外项目作业人员的接待和登记,与野外项目组保持常态化联系,全力做好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工作。

  今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将持续推进基于北斗技术的数字地质调查系统的研发和示范应用,地质调查安全生产管理保障系统计划于2012年6月在全局推广应用。地调局明确要求,“十二五”期间,力争每年配置野外安全生产保障远程监控设备项目组的数量递增不低于20%,凡在新疆、青海、西藏及大兴安岭等艰险地区、无人区开展野外工作的工作组,必须全部配备北斗远程监控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