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工作动态 > 直属单位

中国矿业报:大壮大美 震撼人心

来源:中国矿业报 作者:刘扬正 发布时间:2012-05-07

    大漠风尘,茫茫戈壁,骄阳炙烤,血色黄昏。在一片几乎没有生命迹象的死亡之海——罗布泊,8名地质队员为了信念和理想不屈不挠的找矿经历,动人心魄,催人泪下。

  欣赏着这部片子,我自始至终都感觉到一种深入骨髓的震撼。

  首先让我震撼的是那极为壮美的大漠风光,导演给我们展示了西部那特有的自然之美。大沙漠金色的沙丘和它美丽的曲线,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和它蒸腾的气浪,地平线上动人心魄的硕大的朝日和夕阳,车轮驶过之后有如游龙般的尘雾和辙印……但伴随这种壮美的却是严酷得让人心悸的环境,天上无飞鸟,地上无寸草,烈日下的高温,大风中的沙尘,没有水源,没有人迹,突然坍塌的地面和汹涌的流沙随时会吞噬掉所有的物体——生命在这里显得极为弱小而无助。

  更让我震撼的是我们地质队员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他们为了国家粮食安全,为了农业生产急缺的钾肥,置个人生死于不顾,毅然决然地闯进了这块生命的禁区,历尽艰险,4名队员英勇牺牲。那一个个悲壮的情节和在平凡中展现出的精神世界,有如拍岸的惊涛,不断地撞击着我的心灵。

  刘胜,这位年仅18岁刚刚接班的孩子,为了给大家改善生活,就在离开队部的第7天,在大漠的边缘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离去了,他用生命采集的鸟蛋却留下了他对队友的挚爱和生命的光辉。当盛着鸟蛋的脸盆在水面轻轻漂流时,我已控制不住夺眶而出的热泪。

  老陈,一家五口的生活重担压在他的身上,那少得可怜的粮食定量让孩子们食不果腹。他最懂得粮食增产对民生的重大意义,寻找钾盐是他重要的人生目标。然而,就在他为了让进军的路标更加醒目,在插下测旗的一瞬间,他被坍塌的流沙吞没。队友们撕心裂肺的呼喊,无力改变这惨不忍睹的结局。

  危险,如影随形。不经意间,快乐的尼加提连人带车掉进了流沙之中,那翻腾的漩涡,使又一个英勇的生命瞬间消逝。前面,还有多少险境在等着他们?然而,地质队员们义无反顾。

  队员们大义凛然、无私忘我的精神随处可见:

  队长阿扎提,一个英俊、魁梧、正直的维吾尔族汉子。他在3个队友相继牺牲后,冒着被撤职查办的风险,毅然瞒报军情,决定继续前进。当在预定目的地罗中没有发现钾盐的踪影后,又毅然决定分兵出师罗北。国家利益与个人得失,找矿实现与队友安危,成果保护与制度约束,一个个尖锐的矛盾,一次次把他推到风口浪尖上,也一次次地见证了他人格的纯净和高尚。

  女工程师冷嵋,把只有4岁的女儿丢给父母,把刻骨的思念留给自己,为了找矿常年在外奔波。作为队里惟一的女性,她经历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最后,为了把找到的卤水标本送出去,她忍受着生离死别的痛苦,和丈夫郑建刚分开突围,竟成永别。

  冷嵋的丈夫郑建刚,在最困难的时候从不绝望,他坚信他的判断,罗布泊一定有钾。为了这个信念,他面对死亡,没有丝毫退缩。正是他不顾生死的坚持,终于在罗北挖出了蓝宝石般的卤水,在共和国的找矿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当剩余的5名队员迷失方向,陷入绝境,为了把标本送出去,他提出兵分三路,分别突围。为了多给队友一份生的希望,他又决定让队友两两结组,而让自己落单,并在半夜悄然离队,最后壮烈牺牲。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这部浸透了主旋律精神的影片,全然没有枯燥干巴的说教,没有生硬冰冷的口号,而是把真正的“三光荣”精神,用一个个感人的情节,注入到每一个场景的具体行动中,融入到每一位地质队员的血液中,让人激动,让人景仰,让人感悟。

  导演在许多细节的处理上别具匠心:

  当阿扎提、郑建刚、冷嵋从罗北找到卤水历尽磨难回到营地时,留守的艾小青等2人正要按分别时的约定返回。当发现他们归来后,艾小青他们怀着极度的喜悦向队友奔去,跳跃的脚步、袅袅的气流、广阔的地平线构成了一幅极美的画面。

  队员艾小青在行进途中收留了一只小鸟,这是大漠中除地质队员外的惟一活的生命。队员们对小鸟百般呵护,匀出自己的食物和水喂养它。最后,为了保护它的生命在深入大漠腹地时不致受到伤害,不得不忍痛放飞。几个小小的细节,充分展示了地质队员对生命的热爱却惟独无视自己安危的精神境界。

  冷嵋送给老陈的几张小小的粮票,既反应了那个物资极为困乏的年代里粮食的奇缺,也传递了那个年代里同事之间闪亮的爱心,更突出了罗布泊找钾的沉重主题,可谓以小见大。

  影片中多次出现的西部音乐也很有特色。它们时而高亢,时而悲凉,时而明快,时而凝重,很好地渲染了气氛,使情感更加浓烈动人,使视觉和听觉都非常具有冲击力。

  感谢导演给我们创作了这样一部壮极美极的影片。西部风物的大壮大美,人物风貌的大壮大美、时代精神的大壮大美,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给我们启迪,让我们奋发,使我们懂得什么叫爱国,什么是奉献,什么是崇高。 

  还要感谢编剧黄世英老师。他年近古稀,身上装着8个支架,历经5年创作了剧本,在国土资源文学的园地里,再添一朵奇葩,为弘扬地质工作者的“三光荣”精神,奏出了又一曲洪亮的壮歌。

  《生死罗布泊》,这是自上世纪60年代《年青的一代》以来,我看到的地质找矿题材中最好的一部影片,我深信,每一位观众也都会受到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