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三月百花绽,北疆漫天雪花飘。
又是一年春风飞度的阳春三月,新疆准噶尔盆地深处却依然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虽然还是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寒冷,却抵挡不住天山脚下勘探“乌金”而涌动的春潮!
3月1日,记者赶赴距离乌鲁木齐600公里外的新疆第五大煤炭基地——克拉玛依—和丰白杨河矿区采访。在无手机信号无网络无电视的准噶尔盆地,记者和野外地质队员同吃同住同处野外,探访到了白杨河矿区300亿吨煤炭资源详查任务开钻5天后的进展情况,也探访到了承担勘探任务的新疆地矿局第九地质大队三支野外分队地质队员的工作、生活和喜乐愁。
□ 本报记者 张金萍 特约记者 张琰 通讯员 钟秋
1 找矿突破排头兵 天山南北建功勋
暴雪后的戈壁上,大风卷着积雪填平了荒滩上的每一个坑洼。这是3月1日在赶往克拉玛依途中看到的新疆风光。而就在这样的天寒地冻中,新疆地矿局第九地质大队的100多名技术人员已于10天前再次跋涉到戈壁深处,在人迹罕至的荒芜川野安营扎寨,开始了新一年的找矿突破大会战。
300亿吨煤炭资源,这是让人激动的数字,也是一场攻坚之战!2月21日,第九地质大队专门为首批出征的野外地质队员举行了隆重的出队仪式,100多人的队伍呼啦啦开赴白杨河!
谈到白杨河,第九地质大队队长李景宏自豪激动之情溢于言表:2011年,九队集中优势力量,在远景预测资源量为1116亿吨的新疆和什托洛盖煤田白杨河矿区开展普查工作,年底提交了一个规模可达特大型隐伏煤田的地质报告。这一成果使白杨河勘查区所属的克拉玛依—和丰地区,在2011年10月26日召开的新疆第八次党代会上,被列为新疆第五个煤化工和煤电基地。今年续作的白杨河矿区详查项目,是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的地质勘查基金项目,投资3.38亿元,将组织150台钻机完成556个孔共35万米钻探任务,预计今年8月底提交煤炭资源量318亿吨。
“从2011年12月18日野外收队到春节前后,地质队员仅仅休整了2个月。”李景宏感慨地说:“找矿项目多,任务重,别人都还在年味中,我们的地质健儿就出队了,这样的鏖战已经连续几年了!欣慰的是,他们的艰辛付出已取得了丰硕的找矿成果,同时也为队里赢得了多项荣誉。”
李景宏介绍,自1965年建队以来,第九地质大队转战天山南北,屡建功勋。承担各类地质项目近700项,提交报告400余份,新发现煤矿产地19处,可供近期开发煤矿产地6处,提交各类矿产资源储量:煤2900多亿吨、铁矿石537万吨、芒硝矿2.2亿吨、石盐7.3亿吨、石膏矿1.07亿吨、膨润土5 300万吨、磷矿1600万吨、石灰岩1.01亿吨。突出的地质成果,为加快新疆矿产资源开发、确保国家和自治区能源战略的实施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由此,新疆地矿局第九地质大队也赢得了西部找矿“特种兵”的称号,并获得了一系列令人欢欣鼓舞的荣誉:1990年提交的国家级特大型准东煤田、和什托洛盖大煤田两项成果获原地矿部“找矿三等奖”和“找矿四等奖”;凝聚众人多年心血的《新疆煤炭资源远景调查汇总报告》被原地矿部授予“科技进步二等奖”;而在“十一五”期间,获得国土资源部、新疆地矿局表彰的各类成果奖励达33项,仅特大型和超大型煤矿产地一等奖就达到了13个。此外,第九地质大队于2007年相继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总工会颁发的“开发建设新疆奖状”、国土资源部授予的“全国地质勘查行业先进集体”称号,2009年又喜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丰硕的找矿成果,无疑成为地勘经济加速发展的强大引擎。在坚强地走过地质勘查发展低谷期,并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新疆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实施进程中,第九地质大队实现了辉煌的二次创业:2003年至2011年底,在8年多时间里承担的各类地质勘查项目合同金额超过25亿元,完成钻探工作量近280万米,以地质报告通过率100%、甲级钻孔率95%以上的高质量工作成果,实现了“十一五”地勘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对此,第九地质大队党委书记夏显昌说,九队今天的发展是靠职工的汗水和艰辛,靠一米一米进尺打出来的。经过找矿战场上的磨砺和市场经济的洗礼,历尽千锤百炼的九队人正在“三光荣”精神和“艰苦奋斗、诚信敬业、科学发展、和谐创优”的企业文化精神引领下,积极争做新疆“358”目标和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领跑者。
2 扬帆煤海领风骚 探煤劲旅传佳话
正月里就厉兵秣马,集结队伍挺进戈壁,担纲新疆第五大煤炭基地的详查任务,这仅仅是第九地质大队实施煤炭资源勘探的其中一个片段。
新疆地矿局局长曾小刚翻开的《新疆准东煤田煤矿勘查区分布图》上,密密麻麻标注的50余家企业集团的名字令人眼花缭乱,有国内五大电力龙头企业,有神华、潞安、鲁能等煤炭行业重点企业。曾小刚笑言:“他们聚集准东,皆缘于一个‘煤’字,缘于新疆地下沉睡着的亿万吨‘乌金’。”
人人都说新疆是个大宝库,地下沉睡的“乌金”到底有多少?曾小刚介绍,第九地质大队在20世纪80年代参与了新疆煤炭资源远景调查,并承担了远景调查资料的汇总工作,这为新一轮勘查工作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提交的《新疆煤炭资源远景调查汇总报告》显示,新疆煤炭资源预测总量达到2.19万亿吨,根据全区三大含煤层可划分为12个煤田和53个煤产地。其中,资源量大、开发利用条件较好的煤田主要有准东、准南、吐哈、伊犁、和什托洛盖和库拜煤田,这几大煤田煤炭资源占全疆总量的95%以上。而正是摸清了家底,准东、吐哈、伊犁、库拜、和什托洛盖煤田先后入选新疆五大煤炭基地。而新疆地矿局作为新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主力军,在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从新疆煤炭资源的全盘考虑,开始向各大知名企业集团推荐煤炭勘探选区。
有了金刚钻,就敢揽瓷器活。从2005年开始,第九地质大队凭借多年在勘查技术、人才、地质资料和钻探施工等方面的优势和实战历练,在强手如林的新疆煤炭资源勘查领域分享到了大蛋糕,而且在和煤田地质队的竞争中独占鳌头,在新疆创造了一个个地质队找煤的神奇佳话。
佳话一:探明我国最大煤矿资源量单矿区。2005年初,经新疆地矿局向鲁能集团和神华集团推荐,第九地质大队在准东煤田大井—将军庙煤矿区和芦草沟、红砂泉煤矿区等区块与大企业联手,在准东煤田首次进行风险勘探尝试。从4月开工到12月28日最后一台钻机撤离,仅仅8个月时间,第九地质大队以施工540个钻孔,完成33万米进尺,提交预测资源量334亿吨的成果,使大井—将军庙成为我国单矿区资源量最大的煤矿区,其每平方千米资源量丰度值达到6000万吨,为国内之首。该项目于2007年荣获国土资源部“优秀地质找矿项目奖”,2010年又获 “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佳话二:为50余家国内知名大企业提供资源保障。在准东4590平方千米的36个勘查区内,第九地质大队几乎囊括了27家探矿权人所有的地质勘查项目,并在伊犁、吐哈、库拜、和丰—克拉玛依、淖毛湖等地区主导实施了大规模煤田地质勘查工作。先后为神华、鲁能、华电、国电、华能、中石化、中电投、山西潞安、湖北宜化、宁波富邦等50余家国内知名大企业集团进入新疆建设煤电、煤化工或能源储备基地进行了选区规划,为他们提供了可靠的资源保障。而这一切的坚强后盾,是第九地质大队过硬的勘查技术、严谨科学的态度、可靠的质量、周全的服务和良好的信誉。
佳话三:探明煤炭资源量远超新疆前50年勘探总和。在准东煤田1.4万平方公里成煤面积上,探明煤炭资源储量2100亿吨,累计提交的煤炭资源量大大超过了新疆50年来提交查明资源量的总和。第九地质大队总工程师周继兵分析说,准东煤田预测资源量达3900亿吨,是新疆3个储量大于3000亿吨的超级煤田之一,煤层厚度大,走势稳定,埋藏浅,构造相对简单,煤质优良,且自然地理和交通条件相对优越,成为目前最适宜开发煤电、煤化工项目的区域。
佳话四:担纲“疆煤东运”主力军,捷报频传。第九地质大队在国家实施“疆煤东运”战略的进程中,承担了东疆地区吐哈煤田地质勘查总体规划的制定和两个区域的地质勘查工作。2009年,开工仅十几天就打出了东疆煤田勘查区内第一个见煤的钻孔,一个月后又在勘查区内发现了纯厚度达91米的特厚煤层。
佳话五:准东煤田普查报告成为全国“样板”。第九地质大队于2009年提交的《准东煤田奇台县西黑山勘查区普查报告》,被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作为地质报告“样板”向全国推广、展示。2011年5月25日,一期工程投资12亿元的华电奇台西黑山600万吨露天煤矿开工仪式隆重举行,标志着准东煤炭资源进入快速开发阶段。
佳话六:缔造新疆煤炭勘探史“神话”。第九地质大队连续多年调集上百台钻机,展开新疆煤田地质勘查史上前所未有的大会战。2008年和2011年相继完成钻探进尺56万米和80万米,连续刷新了全国地质勘查史上一家单位年钻探工作总量的纪录。
作为一支征战戈壁的煤炭勘查劲旅,新疆地矿局第九地质大队一系列突出的找矿成果,“不但为新疆建成国家煤炭资源接替基地提供了坚实的资源支撑和保障,也为未来准东建设成为一个亿吨级煤炭生产、千万吨级煤化工和千万千瓦级煤电的国家特大型煤电煤化工基地提供了依据,对新疆优势资源转换和新型工业化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说这番话的时候,2009年曾被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接见过的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九队队长李景宏满怀信心。
3 戈壁勘探摆战场 钻机齐鸣探乌金
一边是高耸的钻塔下全液压岩心钻机在轰鸣声中加速钻进,一边是几个钻工正忙着修补昨夜被肆虐狂风撕裂的塔衣。这是3月2日在白杨河中部矿区,第九地质大队十分队901机台钻探现场的一个场景。
901机台位于白杨河岸边的胡杨林中。十分队队长樊涛指着开钻五天来进尺最多的901机台说,每个野外地质分队都由地质组、二维地震组、测量组、测井组、水文组、施工组和各类钻探人员构成。出队10天来,承担西部、中部和东部的三个野外队分别进行了驻地建设、钻孔布设、钻孔设计编写等工作,已开动20余台钻机,到4月底三个矿区的全部钻机都将调配到位。
在相距中部矿区60公里的西部矿区,在一人多高的芦苇荡里,十四分队队长杨森开玩笑说:“要完成的110个钻孔是和时间赛跑,和春潮泥浆赛跑,任务紧迫啊!”因为工作区域大部分处于芦苇荡、沼泽地以及红柳林里,沼泽地四五月份泥浆泛滥就不能打钻施工了,六七月份芦苇荡也涨潮变为水塘了。“因此,赶进度、保质保量是我们每天都强调的第一任务。仅用7天我们就全部确认了首批56个钻孔,开工钻机一切顺利。”
而在东部矿区,暴风雪袭击后的戈壁,空旷荒原和天光雪色融为一体。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气温中,身穿红色野外服、胸前印着“地质九队”字样的地质队员,在白茫茫雪地上热情欢呼致意,就像一团团跳跃的火焰,使我们寒意顿消。一分队队长马小平兴奋地说,东部矿区共承担180个钻孔8.5万米进尺的钻探任务,冰天雪地里先期布控的三台钻机见矿情况良好,东部矿区通过已有钻探控制,区内可采煤层为24层,可采煤层总厚59米,可采最大单层厚度20米。“尽管暴风雪给开钻和施工带来极大困难,但8月底完成任务,是必须的!”
离开东部矿区时,回望白雪皑皑中身穿红色队服的野外勘探队员,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而那一片片红色,仿佛昭示着他们内心深处澎拜的找矿热情,这种热情正推进戈壁深处的找矿突破战役全速发力,高歌挺进。
4 劣境勘探身虽累 戈壁探宝乐其中
皑皑雪山峦,寂寂戈壁滩,浩浩胡杨林,密密芦苇荡……这是2月29日晚记者在万米云端之上遥想的新疆冬日风光盛宴。但亲临矿区仅仅两天,漫天冰雪的酷寒以及胡杨林里七八级狂风中的砂石,彻底颠覆了之前的美好神往。而常年奋战在“千里戈壁无村宿,夜宿荒滩岩作伴”的地质队员,他们是以什么样的状态每天身挎包、手拎锤、跋涉寻矿的呢?
有人说戈壁上的路,最先是由地质勘探人员一步一步丈量出来的。“地质员,铁脚板,热血丈量戈壁滩”就是真实写照。
3月2日,在十分队,地质组组长李昌在上午10:30的晨会结束后,就背上地质包,一手持GPS一手抱着40厘米长宽的钻探编录本赶往钻探现场。在钻机旁,尽管双手冻得通红,但李昌编录的字迹非常的工整清晰,问他为什么不戴上手套,他笑着说:“我要争取拿到今年野外地质编录的头等奖!”事实上,钻孔编录时李昌不戴手套的真正原因是,他认为最初的钻孔情况记录是最原始的最宝贵的地质资料,必须认真严谨,不能错漏涂改。李昌最难忘2月下旬钻孔布设阶段的日子,为了寻找准确、平整且合适的钻孔位置,他每天和队员要徒步走20公里左右的荒滩和丘陵,上午背着馒头上山,下午背着岩石标本下山,常常是“两个馒头一顿饭,一壶凉水当茶饮”。李昌很欣慰开钻后有越野车可以直接到达钻探现场,尽管很多深沟、坡陡的路段只能以每小时10公里的速度往前蹭。李昌说,每天到钻机旁详细记录孔深、岩石结构及岩心状况等情况,已经是每天轻车熟路的必修课,但在往返路途上遭遇狂风飞石和暴风雪确实是每个野外地质队员都面临的生死考验。正是这样高度负责的态度,李昌每天到达现场后就守在钻机旁,仔细察看最新岩心并详细记录,在飞溅的泥浆中和机长共同处理钻探中出现的问题,等傍晚回到项目部时已是“遍体笑戴泥巴花”。
在被喻为“大漠绿洲”的胡杨林里,风沙笼罩中的井架下,一位钻工全身沾满泥浆,一双布满血丝的眼睛目不转睛地盯着钻机。铆在钻井平台上的他,活脱脱像一尊泥塑。十分队队长樊涛说,他就是在901机台当了8年机长的张建,901机台曾以一年完成钻孔12个、总进尺5190米的骄人业绩获得2008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班组”。提起这些,34岁的张建平淡地说:“干地质钻探,野外就是工作台,春去冬来,风吹日晒,已经习以为常了。”现在驻守在几乎天天都刮大风的胡杨林里,每天看守机台到夜里2点,如果碰到钻机出现问题或塔衣被狂风掀翻,这一夜就成了张建的不眠之夜。看着不远处一尊尊粗壮的雕塑似的胡杨树,记者想:“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的胡杨,以其耐寒、耐热、耐碱、耐涝、耐干旱的身躯和不屈不挠的意志阻挡着沙暴的侵袭,“爱在深戈壁,不求芳与菲”,这不正是野外地质队员“在千年戈壁探宝绘新图”的写照吗!
而另外一朵“大漠之花”,绽放在白杨河西部矿区的十四分队。3年前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武艳玲,3月3日带我们探访了2个相距40公里的钻探现场。作为首批出征野外的两名女地质队员之一,26岁依然单身的她被项目组成员亲切地叫做“武姑娘”。 武艳玲先后参加过新疆吐哈、淖毛湖、库拜等几大煤田的地质工作,已经历练成长为野外地质组组长的武艳玲说,2月下旬她仅用7天时间,就在戈壁沼泽地和芦苇荡里完成了首批56个钻孔中一半的布孔任务。野外收工后,酷爱摄影的武艳玲给我们讲单反摄影技术,和她心爱的“小熊”狗狗亲密无间地玩耍,带我们参观地质队员的寝车,活泼开朗的她把形似集装箱的寝车叫做“房车”……
和这些驻守荒原、有着铮铮硬汉般风骨的地质队员交谈,他们没有豪言壮语,神情之淡定、语气之平和,令人印象深刻。而记者领略到的野外矿区生活远不止这些:
茫茫戈壁,没有参照物,出野外很容易迷路,曾有“老鹰以为天地接,大鹏误认路难通”的诗句。3月2日,在十分队就出现了这样的小插曲:21时整,分队晚间总结会开始了,但下午4时多紧急去钻探现场处理事故的地质组组长任全江和司机还没有回来。由于没有信号无法联络,恰逢两天前传出可可西里三位地质队员失踪十多天的消息,大家都很担心着急。总结会结束后,分队长樊涛留在会议室一边填写当天的工作日志,一边不时地望着墙上的时钟。终于,22时任全江和司机回来了。原来天黑看不清路,他们在上百平方公里的胡杨林里迷路转了一个多小时。看着有8年野外工作经历的任全江和6年野外驾驶经验的司机满脸的歉意,樊涛当即安排专人第二天立刻前往那片胡杨林布置醒目的路标。而类似迷路的事,3月3日下午我们从十四分队ZK2001孔去ZK1405孔采访时也发生了:越野车导航仪显示钻机位置就在正北方2.8公里,但前后折腾了三条路,中途遇到的不是深深的沟壑就是浓密的红柳林,还闯入了牧民居住区,最后不得不原路返回,另外寻找正确路口。“望山跑死马”,此处用来形容野外地质队员跋山涉水踏勘布孔的艰辛该是多么贴切啊!
离开白杨河矿区时,记者想起了十分队“房车”前一堆石头上地质队员用油漆摘写的诗句:“美人如云隔云端,找矿豪情化山峦。探寻矿石身虽累,捉住乌金人尽欢”。也许这就是这群几乎青一色“80后”地质队员,甘愿驻守荒漠戈壁探寻“乌金”的原因吧!而正是无数地质队员以无怨无悔“持锤探宝向山爬,崇山峻岭献年华”的情怀,打造出了新疆地矿局第九地质大队这支煤炭勘探开发排头兵,铸就了金盆满钵的找矿成果,不断创造着新疆煤炭资源勘探的一个又一个奇迹!
红旗招展处,钻塔凌空立,钻机轰鸣响,处处战犹酣。回望白杨河矿区,我们坚信,一个新的超大型煤田,即将在新疆准噶尔盆地深处的白杨河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