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工作动态 > 直属单位

河南省地调院的青藏高原调查之路

——河南省地调院的青藏高原调查之路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张毅 高长岭 发布时间:2012-03-09

    2月14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国土资源部推荐,中国地质调查局与有关单位共同完成的《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集成项目荣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作为该项目主要完成单位之一的河南省地质调查院,10年间先后承担了40多个区域地质调查、地球化学调查、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矿产勘查项目,相继有近千人次奔赴青藏高原野外地质工作一线。

  —支青藏地质理论研究和找矿的先行军

  河南省地调院总工程师燕长海,是该项目主要完成人之一。刚从嵩山野外地质一线考察归来的他接受采访时说,地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这一殊荣来之不易,给地质科技人员带来莫大的鼓励和鞭策。

  燕长海介绍,青藏高原地处全球三大成矿域之一的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域,找矿突破最有希望。1999年启动的国土资源大调查,计划在2000~2010年间对青藏地区的矿产资源进行摸底调查,并开展地质理论创新研究。

  在第一批地质调查任务招标时,河南省地质调查院在6个标段中以第一名的成绩中了5个标。“这是因为河南省的地质队伍早在1990年就已经进人青藏地区开展野外地质工作了。”燕长海说,“可以说,在青藏地质理论研究和找矿方面,河南省地调院是一支先行军。”

  走进雅鲁藏布大峡谷

  2000年3月,河南省地调院首批37人进人波密—墨脱地区开展区域地球化学调查,也就是雅鲁藏布大峡谷地质科学考察,拉开了青藏地区地质调查的序幕。这个项目得到了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的高度重视,在平顶山市地质工作者纪念碑前举行了隆重的出征仪式。

  肩负着国家和河南省政府的重托,从平顶山出发后,经过陕西、甘肃、青海,进人西藏,翻越昆仑山、唐古拉山,跨越沱沱河、怒江,一路颠簸,经历剧烈的高山反应,37名地质队员来到雅鲁藏布江畔,开始了8个多月艰苦卓绝的战斗。

  科考队的工作区北跨喜马拉雅山,南至中印边境,面积1万多平方公里。区内南迦巴瓦峰海拔7782米,而最低海拔只有550米,落差之大,工作环境之艰苦可想而知。科考队员靠着双脚,在峡谷艰难跋涉,采集样品到位率100%,样品准确率100%,完成了地球化学探测面积9000多平方公里,采集地球化学样品2700多个,取得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胜利完成了科考任务。

  基础地质调查10万平方公里

  与此同时,基础地质调查、矿产资源评价也在念青唐古拉山地区陆续展开。

  “我们的矿产调查和评价区域集中在青藏铁路以东、怒江以西,拉萨—林芝318国道以北、那曲—昌都317国道以南的这个区域。”时任念青唐古拉山地区矿产调查评价项目负责人杜欣说。

  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区面积更为辽阔,南到中印边境,北至高原北部,海拔4600米以上,大都荒无人烟,工作条件十分恶劣。时任基础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的方怀宾回忆:“青藏高原上风雪无常,一次半夜冻醒才发现,帐篷被大雪压垮了,雪隔着帐篷压在脸上,冰凉。”

  10年间,地质队员们用双脚走遍了任务区的各个角落,完成了10万平方公里的基础地质调查任务,绘制出了尼玛—热布喀等8个地质标准图幅,为青藏高原地质找矿打下了坚实基础。

  “基础地质调查为成矿理论创新和找矿突破提供了最基础的数据和地学信息。”燕长海说,“我们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了晚古生代念青唐古拉山地区由断隆、断坳相间分布的地质构造格架至中生代转换为新特提斯构造背景下的岩浆弧后盆地的新认识,首次提出研究区的两大成矿系列,建立了念青唐古拉山地区热水沉积—岩浆热液叠加改造成矿模式,并探索出一套适合当地找矿的有效技术方法组合。

  创新找矿理论实现找矿突破

  在河南地调院创新的理论与技术方法指导下,经过几年的艰苦探索和实践,地质找矿取得了重大突破。

  该院完成的西藏当雄—嘉黎一带铜铅锌银矿产资源调查评价项目,提交新发现矿产地6处,其中超大型矿产地2处、大型2处,获得铅锌资源量737万吨、银7412吨、铜34万吨,同时圈定找矿靶区39个,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矿点20多个。

  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国家相继安排找矿勘查、科研项目10余项,发现了10余处矿产地。经当地政府批准,由该院探明资源量、首期投人勘查开发的3个矿产地企业投人商业性勘查资金2.05亿元,已建成的矿山在2008年实现利税1.65亿元,有力地促进了西藏经济的发展。

  “按此新理论指导,国家预计在青藏高原探明的铅锌矿资源量将超过3000万吨。”燕长海自豪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