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工作动态 > 直属单位

中国地质调查:为陕北未来构建“生命线”

-----记地调局在西北开展的首个省部合作项目“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地下水勘查研究”

来源:中国地质调查 作者:崔婧 发布时间:2012-03-05

   部省携手促发展

    缺水,不仅成为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一大“瓶颈”,也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对此,陕西省人民政府把水资源问题列到了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第一位置,并于2004年与国土资源部联合签署了“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地下水勘查”的合作协议,由陕西省政府和中国地质调查局联合开展“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地下水勘查”工作,并授权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和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组织实施。此项目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在西北地区开展的第一个省部合作项目,也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在水工环方面的首例省部合作项目,更是地调局直属单位直接承担的第一个省部合作项目。

    队伍亮剑创奇迹

    十多年前,曾有数家国内外电力、煤炭、化工等企业的代表捷足先登,可他们在榆林转了几圈后却一个个退缩了,原因只有一个-----缺水。为解决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地下水资源及生态环境问题,2004年以来,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地下水勘查研究省部合作项目负责人张茂省研究员带领业务团队,针对陕北国家级能源基地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的特点,围绕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关键技术问题,采用了一系列新新技术新方法,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全面系统地查明了地下水资源总量,掌握了地下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与特征,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新发现水源地11处,新探明20处水源地,新探明B级地下水可采资源量5.44亿立方米/年;提出了一套生态水文地质研究与评价方法,定量揭示了该区地下水位埋深与植被生态的依存关系,开创性地建立了地下水与植被生态的耦合模型,评价了地下水开采引起的植被生态风险,为该领域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首次提出了保障生态、水资源和采煤安全的“三带”高度,并以此开展了采煤对水资源影响区划;构建了基于生态的地下水优化开采模型和考虑矿区疏排水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通过人工渗滤系统原位试验,提出了黄河中游高泥沙河水开发利用的新模式,并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

    丰硕成果作贡献

    这个项目成果丰硕,得到陕西省各级政府的认可与采纳,为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和重大项目建设提供了水资源依据、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已在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得到了转化和应用,推动了陕北国家级能源基地的科学发展。2月24日,该项由西安地质调查中心领衔,陕西省地矿局908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等10家勘查单位和科研院所协作完成的成果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地下水勘查研究》是部省合作项目在合作模式、研究深度和发展方向等方面的一次检验,这个成果已成为国土资源大调查工作的亮点之一。通过共同努力,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内容,提升合作质量,充分发挥地质工作在国家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作用,为服务区域经济结构调整,造福当地人民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