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工作动态 > 质量管理 > 最新动态

华北地区开展考察交流活动,促进项目成果质量提高

发布时间:2005-01-27


  天津地调中心2004年通过开展包头-满都拉地质走廊现场考察与讨论会、海岸带地质环境与城市发展研讨会和太行山北段-中条山-豫西南铜多金属矿现场考察等一系列的野外考察与交流活动,开阔了项目承担单位的视野,促进了区内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进展,使项目工作质量和成果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实际效果非常好。

  1、包头-满都拉地质走廊现场考察与讨论会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调中心、内蒙古地质调查院、吉林大学和全国地层委员会组织,沈阳地调中心、宜昌地调中心、地科院地质所、地质力学所、中科院南古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及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黑龙江等地调院,共16个单位的63名代表参加的《包头-满都拉地质走廊现场考察与讨论会》于2004年7月10日在内蒙古包头市召开。中国地调局基础部庄育勋副主任、于庆文副处长到会,王泽九研究员、邓晋福教授、杨振升教授、陆松年研究员、伍家善研究员等老专家,以及耿元生研究员、赵越研究员、金巍教授、张允平研究员、潘仲芳研究员、顾德林教授、万渝生研究员、章森桂研究员等出席了会议,会议代表汇集了国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生产一线的一批从事地质调查和研究的中青年骨干。包头市国土资源局赵涛副局长等全程陪同。

  《包头-满都拉地质走廊现场考察与讨论会》是在完成1∶25万包头幅、白云鄂博幅、满都拉幅的基础上召开的,旨在通过新一轮地质大调查成果,借助各领域专家学者的智慧,促进包头-满都拉地区地质研究和找矿工作。会议主题为:(1)华北地块北缘与中亚造山带的边界特征及构造单元性质;(2)华北地块北缘大青山地区早前寒武纪地质。此次会议以野外考察现场交流为主,座谈讨论为辅。会议由天津地调中心于海峰副所长主持,天津地调中心王惠初研究员介绍了包头-满都拉地质走廊的大地构造背景,吉林大学徐仲元教授、内蒙地调院贾和义高级工程师、陶继雄高级工程市分别介绍了包头幅、白云鄂博幅和满都拉幅的区域地质调查成果和主要考察内容。

  代表们先后考察了大青山哈德门沟和毛忽洞沟地质路线,重点观察了大青山地区早前寒武纪地层格架以及高级变质岩的深熔作用。随后考察了白云鄂博矿区的岩石地层、比鲁特构造岩浆混杂带、乌德构造混杂带、满都拉地区的索伦山蛇绿混杂岩和早二叠世火山岩等地质路线。听取区调项目组成员的现场介绍,并进行了会议讨论。杨振升教授就高级变质区的地层格架、构造样式的形成机理以及深熔作用,邓晋福教授就岩石(火成岩)成因及其构造背景和与中亚造山带中蛇绿岩相关的一些地质问题,陆松年研究员就早前寒武纪构造格架、孔兹岩系、与中亚造山带相关的基础地质及成矿背景等问题作了发言。会上各抒己见,讨论热烈。中国地调局基础部庄育勋副主任作了会议总结,充分肯定了会议的形式和内容,强调基础地质是地质工作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根基、野外地质关系是地质研究的基础。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以野外实地考察为主的组织形式非常好,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有利于达成共识,有利于地质问题解决,有利于提高成果质量和水平,值得提倡。

  2、海岸带地质环境与城市发展研讨会

  2004年10月16日-18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共同主办,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承办的海岸带地质环境与城市发展研讨会在天津召开。来自我国沿海各省市及香港、台湾和美国、日本、荷兰、埃及的近两百名代表围绕着海岸带地质环境及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孟宪来、副局长张洪涛、天津市副市长陈质枫、天津市规划与国土资源局副局长董建军出席了会议。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陈梦熊、王思敬、林学钰在大会上做了报告。

  为了推动沿海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创建海洋产业、海洋经济,迫切需要进行海岸带综合治理与保护和沿海城市环境调查研究。中国地质调查局目前已开展了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海南岛等沿海地区的调查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孟宪来在讲话中说,作为国家地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岸带地质调查与研究要实现国家层面的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与沿海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结合。要发挥地质工作在海岸带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支撑作用。  
 
  来自美国、日本、荷兰、埃及的六位专家分别介绍了各自国家面临的海岸带环境地质问题。国内三十多位专家介绍了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些研究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其中,海平面上升、风暴潮、海水入侵等灾害,咸水、微咸水、地下水库的开发利用,地铁修建等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中的环境地质问题,地面沉降、地裂缝灾害,污水处理问题,地震与活动断裂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六大类问题因与城市发展关系密切而分外引人关注。

  会议期间组织了对天津市沿海地面沉降、近现代海岸淤积与侵蚀、典型贝壳堤等的野外现场考察。

  海岸带地质问题非常复杂,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海岸带地质环境研究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将更加彰显。刘东生院士在大会上做了题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报告,王思敬院士做了题为《城市发展中的环境地质问题》报告,林学钰院士做了《中国海岸带地区的地质环境与资源》报告。最后,陈梦熊院士作了会议总结。陈梦熊认为,围绕海平面上升与地面沉降加强监控,结合重大工程,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工程,开展地质环境的调查研究,加强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和工程地质的调查研究等将是今后海岸带研究需要加强的方面。海岸带天然资源丰富,对经济发展非常有利,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重要战略,但海岸带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灾害严重。因此,协调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人口之间的矛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此次会议专家和代表们通过交流和考察,深化了对海岸带环境地质问题的认识,增强了责任感和紧迫感,对海岸带环境地质调查与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太行山北段-中条山-豫西南铜多金属矿现场考察

  2004年11月6日-16日,天津地调中心组织了河北、河南、山西、内蒙地调院、华北、河南有色地勘局、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公司等单位的70余名专家对太行山北段-中条山-豫西南铜多金属矿进行了现场考察。

  此次现场考察的目的是总结河北、山西省太行山北段、中条山地区、豫西南地区铜铅锌银矿找矿成果,交流找矿经验,研讨主攻矿种、矿床类型、找矿靶区、找矿技术方法,分析该地区铜铅锌银矿找矿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部署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做好准备。

  考察由天津地调中心于海峰主持,参加考察的专家和领导有陆松年研究员、杨文智、邵和明教授级高工、地调局资源评价部李剑、山西省地勘局总工武胜等。

  在河北省太行山地区,河北地调院介绍了司格庄-镰巴岭─大河南2000年至2004年大调查成果和太行山北段找矿方向与勘查技术方法研究成果,考察了河北省与中生代中酸性岩有关的木吉村典型铜矿床以及大调查工作新发现的大北庄、镰巴岭、庙安热液脉型、矽卡岩型铜铅锌银矿床;山西省地调院汇报了中条山铜矿资源评价项目的工作进展、取得成果及今后工作安排,考察了太行山地区与中生代中酸性岩有关的灵丘刁泉典型铜银矿床及大调查工作中新发现的小彦铜矿床,在中条山地区考察了铜矿峪典型铜矿床及大调查工作新发现的黄狼沟矽卡岩型铜矿床;河南省地调院汇报了豫西南地区铅锌银矿评价工作取得的成果,考察了与中生代中酸性岩有关的南泥湖典型钼矿床和大调查工作新发现的赤土店热液脉型铅锌银矿床、板厂斑岩型银铜多金属矿床。最后在河南南阳进行了会议研讨。

  与会人员一致认为,自大调查工作开展以来,华北地区累计探获资源量银21598吨,铅610万吨,锌547万吨,铜35万吨,金143吨,揭示出该地区仍有很大的铜多金属、贵金属矿找矿潜力。从太行山北段-中条山-豫西南铜多金属矿成矿地质条件和综合研究成果以及本次考察结果来看,该区在今后工作应充分收集、研究、利用前一阶段成果资料,总结以往找矿工作经验,在华北地台区把与中酸性岩体有关的铜多金属矿作为主攻矿床类型,在秦岭地槽区把与海底喷流有关的铜多金属矿和与中酸性岩体有关的铜多金属矿作为主攻矿床类型。以地质、物化探综合方法手段对隐伏矿(化)体进行预测和开展积极地验证,提高找矿效果。

  此次考察使大家相互学习交流了找矿经验,提高了认识,为今后工作开拓了新的思路,对提高大调查项目成果质量和水平起到了推动作用。

天津地调中心、局总工程师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