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质调查质量管理工作的基本回顾
质量工作是地质调查的生命线,地调局成立以来,非常重视质量工作,在质量管理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或行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一)基本上建立了地质调查三级质量管理体系
地调局刚一成立,就组建了六大区项目管理办公室,从各地勘单位选拔有经验的技术管理人员到项目办工作,明确了六大区的地域划分,明确了项目办的主要职责在项目实施过程的质量监督管理,这就基本形成了三级质量管理体系:地调局本部主要是部署质量监督和管理工作,大区项目管理部门进行项目实施过程的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最基础的质量管理工作。
(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质量管理制度
在明确了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地调局加强了质量管理制度的建设,先后制定发布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质量管理总则》、《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实施单位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原则要求》等9项制度,基本上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质量管理制度。
(三)推行了项目工作单位进行质量体系认证
督促项目工作单位建立完善的内部质量管理制度,推行项目工作单位建立质量认证体系,促进项目工作单位质量管理制度切实规范的执行。鉴于地勘单位的实际情况和通过社会认证的难度和费用,地调局推行了二方认证,为此制订发布了《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实施单位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实施方案》及《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实施单位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细则》等制度,举办了4期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培训班,2001年2月在南京召开了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编写经验交流会,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做了系统总结和全面部署。到2002年底,已有航遥中心、山西地调院等10多个单位通过了三方认证,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内蒙地调院等16个单位通过地调局组织的二方认证。质量体系的认证工作促进了项目工作单位规范各种管理,对于提高项目工作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建立了技术监督队伍,组织实施质量监督
通过单位推荐、地调局审查和全国平衡的办法,在全国地勘单位、行业地勘部门、地质院校等单位选聘了有较好专业技术基础和一定管理经验的技术监审专家898名,制定了专门的管理办法。组织专家开展项目设计、野外施工监督、原始资料检查、野外验收、报告审查等地质调查各环节的质量监督和检查工作。
(五)组织开展了年度质量抽查工作
按照地调局的规定,项目工作单位要进行100%的自检、互检,上级单位要进行20-30%的抽检,地调局和大区的抽查不低于10%。三年来,每年7-9月都组织质量抽查,将抽查的重点放在野外原始资料上。
2000年7-10月份,地调局组织了一次全面的地调项目任务、经费管理、质量情况大检查,其中以原始资料的集中检查为重点。在各单位全面自检的基础上,地调局和大区项目管理办公室组织了40多个专家检查组,抽查了47个重点地质调查项目,根据项目野外分布特点,又对160多个工作项目进行了顺检和了解,参加这次检查工作的专家有160多人次,重点检查的工作项目占实施的工作项目总数的10%,连同专家组的顺检,检查工作可覆盖1999-2000年实施的工作项目总数的20%左右。2001年7-9月,地调局组织抽查了9个项目,大区所组织抽查了85个项目。2002年7-9月,地调局组织抽查了18个项目,大区所组织抽查了50个项目。
抽查的结果优秀达30%以上,60%以上为良好,个别的为合格。检查反映大多数单位对最基础的原始资料收集工作的质量普遍重视,整体质量水平基本符合地质调查的要求。但是也发现不少质量问题,如野外原始地质资料收集不按规范执行,野外记录不规范、简单粗糙,同一项目的几个小组记录格式不统一,综合整理不及时,质量管理制度不健全,质量监控不力,质量自检、互检活动没有开展,主管单位对项目质量的抽查及监控做的非常不够,样品采集和分析不符合规范和设计的要求。也有个别单位有严重的质量问题,如2000年发现云南一地勘单位有弄虚作假现象。年度质量抽查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处理办法,促进了项目工作单位严格开展质量管理工作,对提高地质调查工作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六)组织开展了地质调查项目原始资料质量展评活动
为了全面评估地质调查工作整体质量情况,发现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研究找出产生主要质量问题的环节和原因,并针对性的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地调局于2002年12月-2003年3月在六大区组织了地质调查原始资料质量展评活动。展评活动由大区所和地调局共同组织,项目采取随机抽取的方式。本次展评仅将区域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评价项目作为抽查的对象,共抽取了106个项目,其中区域地质调查项目46项、矿产资源评价项目55项、物化探项目3项,共有14,803件野外原始资料参加来展评。展评采用专家、代表查阅原始资料,按照项目工作人员、管理人员、专家分组召开质量和管理座谈会。通过展评,对项目工作质量有了总体深刻的认识,也发现了目前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通过分析,基本上找出了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展评活动给各项目承担单位提供一次相互交流与学习的平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这次活动总体上来看,办的非常成功。气氛热烈、紧凑、有序,达到了预期目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七)地质调查项目质量管理取得的主要成果
近五年来的质量管理取得了比较好的结果。通过三年的年度质量抽查和最近完成的质量展评活动,对地质调查项目工作质量总体有了比较客观的认识。
1.地质调查项目整体质量状况是好的或比较好的
大部分项目能够按照审批的设计严格施工,单个地质工程能够按照国标、行标和地调局的有关技术要求执行,精心组织,精心施工,工作较为规范、质量可靠。
2.地质调查项目工作质量逐年提高
地质调查工作质量明显提高,地调项目质量管理体系初步形成,质量管理工作得到了明显加强。
3.未发现大的质量问题
2002年以来各种检查未发现大的质量问题。项目承担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主动克服了体制不顺、自然条件差、资金与人才缺乏等困难,积极工作,保证了大调查项目的正常开展,并取得了可喜的勘查和研究成果。
二、地质调查项目工作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存在的质量现象分析,认为存在以下主要质量问题:
1)技术标准不健全或没有可操作的技术标准。
2)新人员多,不掌握有关标准和要求,经验不足,没有接受系统培训。
3)技术装备落后,难以达到质量要求。
4)个别单位未严格执行自检、互检等质量管理制度。
5)项目工作过程中的综合研究弱,工作手段配合协调不够,设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6)个别项目工作人员责任心和地质事业心不强,质量意识薄弱。
三、地质调查质量管理进一步工作安排与要求
地质调查质量管理总体思路就是以实现地质调查质量规范化管理为目标,以建立健全地质调查技术标准、质量管理制度和提高野外人员技术素质为基础,以强化内部质量控制(工作单位内部形成严格的制约机制)和外部质量监控(监督检查)为手段,以技术标准和质量管理制度的培训为切入点,采用积极主动的管理方式,强化服务意识。通过主动服务和项目工作单位的共同努力,使地质调查工作质量明显提高。
(一)健全完善地质调查技术标准体系
1)对已有技术标准进行系统清理,明确地质调查各项工作要遵循的标准,并汇编成册,印发项目工作单位。
2)根据清理结果,对目前还欠缺的技术标准组织力量分阶段进行补充制订或修订。
3)组织力量对过去已发布的一些比较原则的技术标准,制订操作性较强的实施细则。
(二)加强地质调查技术人员的业务和标准的培训
1)编制技术标准教材,制作技术标准多媒体、图片宣传画等。
2)举办培训班,或发放VCD或通过计算机远程服务等方式培训地质调查技术人员,提高项目工作人员技术素质。
(三)继续完善地质调查质量管理制度建设
1)根据目前形势的变化,重新审查已有的质量管理制度,必要时做一定的补充或修订。
2)加强质量管理制度的培训,使地质调查项目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都能准确掌握项目质量管理制度,增强质量意识,自觉遵守项目质量管理制度。
(四)引导督促工作单位内部形成有效的质量管理机制
1)督促项目工作单位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
2)督促项目工作单位认真执行管理制度,尤其要认真执行自检、互检和上级单位的专检(抽检)等最基本的制度要求。
3)要求各单位对每个管理环节实施的管理都要留下记录,做到有据可查。
4)通过以上办法,促使各单位形成比较有效的项目质量管理机制。
(五)依靠技术进步,提高项目工作质量
1)通过各种渠道,提高地质调查工作装备水平,尤其是要抓住地质队伍"野战军"装备规划和实施的机会,全面提高地质队伍"野战军"的装备水平。
2)全面推广区调野外数据采集系统。通过推广,达到统一记录格式、规范记录内容、规范野外地质工作的目的。
3)通过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工作,加紧开发矿产资源调查评价野外数据采集仪、地质灾害调查野外数据采集仪、地下水资源调查野外数据采集仪,为规范野外记录奠定基础。
(六)采用多种方式,继续强化监督检查
1)进一步完善技术专家监审制度,优化技术监审专家队伍。
2)继续开展年度抽查,组织好2003年的质量抽查工作,对抽查的严重问题要严肃处理。
3)在条件许可时,对重大项目或单个地质工程开展监理试点工作。
(七)加强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全面提高地质调查工作质量
1)在地质调查项目任务书下达时,要加强与有关单位磋商,使管理单位和工作单位对任
务书有比较准确的理解。
2)强化项目设计编写前的踏勘和预研究工作,把好设计审查关,全面提高设计工作的质量。
3)合理安排地质工作手段,加强项目施工过程中的综合研究工作,及时调整有关工作,保证地质手段之间的协调,提高总体工作效果和质量。
(2003年地调局工作会议发言材料 总工程师室 谭永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