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是地质工作的生命--访中国地质调查局总工程师周家寰
发布时间:2003-04-08
“十五”后三年,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的重点是突破“自我服务、体内循环”的观念束缚,开拓基础地质调查的服务领域,紧密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结合,主动为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好务,首先要强调的是抓好地质大调查项目的各项质量工作。质量是生存之本,质量是效益之源。
近日,记者在西南地区地质调查项目质量展评会上,就抓好地调项目质量工作采访了中国地质调查局总工程师周家寰。
通过展评摸清质量现状
周家寰总工说,近年来,国家每年都投入较大资金用于在全国各省(区、市)开展地质大调查。大调查工作涉及地学的各个领域,致力于解决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为国土规划、矿产资源勘查、资源评价、农牡业发展、环境保护、灾害防治及工程建设提供了全面的服务。
他认为,为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就要给国家提交高质量的可靠的资料。因此,中国地调局十分重视对项目质量的监控和检查工作,今年第一季度,对西北、西南、华北、中南、华东和东北等六大片区的地质调查项目,随机抽取部分项目完成情况并进行了质量展评。目的是为了摸清整个地质大调查项目的质量现状,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原因,然后制定提高地质大调查工作质量的具体方案。
周家寰告诉记者,六大片区随机抽取检查的地调项目达130个左右,以区域地质调查项目和矿产资源评价项目为主。这些项目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代表性,而且大多是重要项目和大项目。送交展评的资料份数1万件左右,基本能够反映出地质调查质量状况。
这次进行的全国首次西北、西南片区地调项目质量展评工作,共抽出了42个项目,其中矿产22个、区调20个。聘请了数十名既具有实践经验,又具有理论水平的专家,组成4个专家组进行质量评价。通过4个专家组对各项目进行的点评,反映出项目总体质量较好,大多是良好级,个别项目突出。展评会期间,地调局、大区所、地调院业务领导、项目负责人,就如何加强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工作,如何提高地质调查项目质量进行了座谈,总结出的质量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周家寰说,地勘单位属地化后,质量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有机制上的问题、体制上的问题,也有制定标准不统一、人员素质不高等多种因素。这需要各级领导结合各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革。
三方面抓质量
周家寰总工程师认为,质量的基础工作在基层,这个基层是指野外工作。因此,要紧紧抓住大调查基层质量管理工作不放松,牢固树立质量意识。
一是要完善标准,做到有章可循。属地化后,各部门地勘队伍在大调查工作中,都按自己的习惯做法开展,标准不统一。虽然近年来大调查工作也制定了如1:25万区域地质大调查规范等,但这些规范毕竟还很少。如,矿区大比例尺填图技术要求、矿区工程素描编制相关规定等,这些国家仅制定了原则,无统一的可操作的标准。下一步将制定出内部统一的可操作性标准,便于开展质量管理,也便于资料的社会共享。
二是加强技术人才的培训。目前,很多野外工作的年轻技术人员缺少具有实践经验的老技术人员传、帮、带,表现出后劲不足。中国地调局将利用多媒体开展技术培训辅导,以提高和加快年轻技术人员野外观察地质现象、收集地质资料的实际工作能力,提高地勘队伍素质。
三是从制度上完善,加强质量管理。地调局从2000年开始对地质工作进行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要求实行地调局、大区所、项目组三级管理,但有的地区执行不够严格。今年,强调要对项目质量进行全程监控,加强管理。
周家寰谈到开拓地质工作服务领域时说,目前,美国对经济领域地质资源的开发,德国对城市地质环境的调查都很成功。我们的地质大调查在农业、生态、环境地质服务领域的工作也已起步。在这些新领域,更要抓好项目质量,提高成果价值,以增强我们的服务功能。
(国土资源报记者 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