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工作动态 > 机关工作

王学龙出席“海洋六号”凯旋欢迎仪式

历时197天 取得6项科考成果

来源:地调局广州海洋局 作者:陈惠玲 刘卫红 黎萍 发布时间:2015-11-11

11月10日上午, “海洋六号”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船历时197天、航程近6万公里,圆满完成中国地质调查局2015年深海资源调查航次和中国大洋36航次科考任务,返抵广州海洋地质专用码头。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党组成员王学龙出席了“海洋六号”凯旋欢迎仪式,与科考队员家属共同迎接“海洋六号”归来。

王学龙代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宣读了关于表扬“海洋六号”调查航次单位和个人的决定,希望受到表扬的集体和个人始终坚持以建设海洋强国为使命、以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为己任的精神,坚持勇于创新、善于攻坚、甘于奉献的作风,珍惜荣誉、再立新功,为建设世界一流地调局做出更大的贡献。王学龙还登上“海洋六号”,参观了首次参与大洋工作的我局自主研制的“海马”号深海非载人遥控探测潜水器,听取了首席科学家何高文的航次成果汇报。他鼓励广州海洋局及全体科考队员继续努力,多出研究成果,要求大家提前部署,精心规划2016年大洋航次及2016年-2017年南极科考航次,为明年及跨年度科考航次任务顺利执行做好充分准备。随后,王学龙一行对广州海洋局南岗基地业务机房和样品库进行了调研。 

今年是“海洋六号”入列以来航次时间最长、参航和轮换人数最多、作业区跨度最大一年,也是遭遇恶劣海况时间最长、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程度最大的一次。“海洋六号”于今年4月28日从广州启航,共有8家单位121人参与工作,横跨西、中、东太平洋,在多个区域开展作业,在深海稀土资源调查、富钴结壳合同区资源与环境考察和多金属结核资源调查以及“海马”号深海非载人遥控探测潜水器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作业区测线调查2.3万千米、航渡测线调查14万千米综合地球物理调查数据资料和测站调查128个站位样品资料,获取沉积物岩心样品总长297米,多金属结核样品1.1吨,现场分析各类样品3000个,为室内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数据和样品。

2015年深海资源调查航次共分为两航段,历时77天,圆满完成了多道地震测量、海底热流探测、深海沉积物柱状取样、多波束地形测量、浅地层剖面测量、温盐深测量等调查任务。取得两项成果:一是:首次发现高含量稀土富集层段,初步圈定新成矿远景区,为下一步开展成矿机制和资源评价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二是首次在东太平洋国际海域开展多道地震为主的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初步查明了调查区的地层和构造特征,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中国大洋第36航次共分为三个航段,历时120天,在位于太平洋的我国富钴结壳合同区采薇海山和维嘉海山及其周边海域,开展了资源、环境和生物调查,为履行中国大洋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富钴结壳勘探合同》提供了重要保障。主要取得四项成果:一是继续履行我国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富钴结壳勘探合同义务,取得了大量的数据和样品资料。二是首次成功将 “海马”号深海非载人遥控探测潜水器应用于我国富钴结壳合同区调查,填补了海山区资源和环境调查手段方面的空白,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水平。三是实现了多波束回波勘探新技术在多金属结核和富钴结壳资源调查领域的推广应用。完成了采薇海山多波束回波探测全覆盖测量,拓展了海洋多波束测量技术的应用范围,完善了多波束测量的野外采集规程,为圈定资源远景区和富集区提供技术支撑。四是进一步扩展富钴结壳合同区环境调查范围。

 

说明: F:\新建文件夹\中国地调局副局长王学龙为科考队员佩戴花环.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