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工作动态 > 地质行业信息

奇迹背后的“奇迹”

——陕西汉中天坑群发现纪实

来源:中国矿业报 作者:王文昭 乔佳妮 刘涛 慕颖莺 发布时间:2016-12-14

引 言:

11月24日,在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发布厅内,来自陕西省的30余家媒体齐聚一堂。镁光灯下,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厅长王卫华激动地向社会各界宣布:“经过广大地质工作者长期辛勤的工作,陕西省汉中市首次发现举世罕见的系列天坑群!”

顿时,现场一片沸腾……

陕西省新发现的世界级地质遗迹——汉中天坑群,不仅数量上位居世界第一,具有稀、奇、峻、雄、险、秀的特点,还因岩溶系统完整、生态系统良好、各类地质遗迹均保持着原始状态,成为最完整、最具自然状态的世界级地质遗迹。国际著名洞穴探险家让·波塔西,更是赞誉天坑群之一的宁强禅家岩地洞河天坑为“世界上最美的天坑”。

汉中天坑群的发现,是陕西省实施地质遗迹调查发现的诸多成果之一。它的重要价值在于,极大地丰富了我国乃至世界地质遗迹旅游资源,填补了世界岩溶地质研究空白,增加了生物研究原始样本。通过对其形成机理、条件及演化规律的研究,将对研究中国南北方乃至全球古地理环境及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被专家誉为改写地质历史的世界级“自然博物馆”。

汉中天坑群是如何被发现的?这一天坑群的发现具有怎样的科研价值?是否能够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本文将为读者一一揭晓。

 

 

 

汉中天坑群总量位居世界第一

 

天坑属于地质遗迹的一个新名词,世界上有88个国家有岩溶地貌,中国是岩溶大国,共有340多处,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

由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开展的“汉中天坑群公益性地质调查”项目,地质遗迹调查范围初步圈定约5019平方千米,此次主要调查600多平方千米的核心区域。截至目前,项目新发现天坑49处,其中超级1个、大型17个、常规31个,总量位居世界第一。

据项目组负责人介绍,这些地质遗迹主要分布在汉中市宁强县禅家岩镇、南郑县小南海镇、西乡县骆家坝镇、镇巴县三元镇四个区域。其中,镇巴县三元镇和南郑县小南海镇天坑最为密集,岩溶地貌景观形态最为完整,分布有单体规模最大的镇巴圈子崖天坑,其口径最大处为520米,最大深度320米,达到超级天坑标准;形态最典型的是镇巴天悬天坑;坑底有原始森林的是南郑伯牛大型天坑。

“可以说,汉中天坑群的发现改写了中国天坑群在世界上的排名,特别是在陕西这样的西北省份,发现如此大规模的天坑群,本身就是一种地质奇迹。”全国重要地质遗迹调查项目负责人董颖在谈到汉中天坑群时说,虽然汉中天坑群单个个体不是最大的,但是天坑群的数量之多十分罕见。

 

 镇巴三元天悬天坑航拍图

 

一张卫星照片与天坑结奇缘

 

风景秀丽,山峰旖旎,壮美的秦巴山区总有意想不到的奇迹。但是,大自然的奇迹不会轻易揭开面纱,需要人类付出巨大的努力。

此次汉中天坑群的发现,离不开广大地质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同时还与一张卫星照片有着不解的奇缘。11月21日,陕西省地调中心遥感所所长张俊良向记者讲述了最初发现汉中天坑群的一段小故事——

冬去春来,陕南4月的空气中仍散发着丝丝凉意。按照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在全省组织实施地质遗迹调查的安排部署,陕西省地质调查中心工作人员分赴全省各地,开展地质遗迹调查工作。张俊良负责的小分队在陕南山阳县、镇安县一带进行调查。

5月初的一天,同行通过手机向张俊良发来一张照片,称陕南疑似有天坑。张俊良听后半信半疑——这么高的纬度,这样的地质条件,不应该有天坑呀!盯着照片,仔细端详了好半天,张俊良和同事决定“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当即,他马不停蹄连夜赶回办公室,打开电脑在卫星图片上细细研究。最终,张俊良通过遥感解译分析、无人机航拍等方式,初步判断出10多个天坑的具体方位和大小。

“陕西省有天坑,而且还有可能是巨大的天坑群!”激动,惊喜,兴奋。张俊良和同事立即向陕西省地质调查院以及陕西省国土资源厅汇报。对于可能有的这一世界级的重大发现,陕西省国土资源厅的领导当即拍板,要求陕西省地质调查院立即组织队员实地调查,一探究竟。

7月1日,张俊良连同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其他4位高级工程师黄建军、宁社教、李新林、李益朝,组成汉中天坑群首支“探险”小分队,开始进行实地考察。考虑到路途较远,5人小分队决定提前一天赶到镇巴县城,第二天早晨8点驾车驶向三元镇。

探寻奇迹的路上,总会遇到重重困难阻碍。在小分队去往天坑的路上,由于道路正在施工,路面已被弄得破碎不堪,来不及清运的路渣堵住了去路。小分队一行人决定把车暂时停放在路边,徒步进山。

走过一道道布满石子的山间小路,且不说脚被磨得生疼,单就照这个速度前行,天黑都赶不到。张俊良灵机一动:“我们租借村民的摩托车,他们熟悉这里的情况,还能当向导。”于是,在山腰一处小卖部,小分队找到当地村民,并邀请他们做向导,还租借到4辆摩托车。

在崎岖颠簸的山路上驾驶摩托车很危险,稍有不慎就会“人仰马翻”。在罕无人迹的大山里,小分队成员在摩托车上颠簸了一个多小时,人都快颠散架了。中午11点,小分队被一座大山拦住了去路。无奈,他们只能徒步翻过这座山。山上没有路,满是灌木丛,他们就用刀边行边砍,劈出一条小路。手被划破,脚被剐伤,想到奇迹即将出现在眼前,大伙儿早已忘记了疼痛与疲惫。

“看!天坑!”随着一声大喊,小分队成员抬眼望去,隐隐看到另一座山梁上有个大坑。“终于找到了!”大家高兴地手舞足蹈。

然而,看似天坑就在眼前,但是要到跟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由于人迹罕至,在山里生活了50多年的向导也迷失了方向。小分队一行又走了3个多小时,才到达天坑的边沿处。

“没错,就是天坑!真是太兴奋、太意外、太激动啦!”回忆起当时的一幕,张俊良连说三个“太”字,“镇巴三元圈子崖天坑相当大,直径目测约有四五百米,探头一看,悬崖峭壁之下郁郁葱葱,美极了!”

在惊叹天坑雄伟美丽的同时,小分队一行赶忙进入天坑,拿出设备对天坑的地理位置、规模做初步测量和登记。“我们的工作就是要精益求精,确保各项数据真实有效。”张俊良和小分队其他成员开始进行探测。此时所有人都欣喜若狂,走了几十千米山路的疲惫之感早已抛至九霄云外。

全部实地勘测完成后,已经是下午5点。晚上8点多,小分队回到镇上,仅有的几家饭馆都关门了。当一行人辗转赶往县城时,已是晚上11点,一天没怎么吃过东西的小分队成员此时方才感到饥肠辘辘。“那天实在太兴奋了,大家连饥饿都忘了。”张俊良激动地说,“这是我们第一次从地质遗迹的角度科学地发现陕西有天坑!”

 

历时4个月,跋涉上万千米

 

就在陕西省人民政府发布天坑信息当天,有一位年过半百的“老地质人”显得格外激动。他是陕西省地质调查院院长苟润祥。这位曾爬过青藏高原、趟过昆仑雪原,在生死考验面前从未落泪的老人,却在此刻潸然泪下。他深知,发现这一世界级地质遗迹的背后,饱含着地质人无数的艰辛。历时4个多月,项目组的队员们在秦巴山里跋涉了上万千米。

地质队员张文龙告诉记者,10月2日,他们一行7人远赴西乡县骆家坝镇细辛村,调查暗河天坑和双旋涡天坑。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他们走了5个多小时才到达山上。此时,天已经黑了,摸索半天才找到一户人家借宿。第二天清晨,队员们继续向遥感测绘标示的天坑位置前行,直到下午3点多才抵达天坑边沿。当队员们记录完测量结果返回老乡家时,天已黑了。“几乎每个天坑的调查,都要经历这样的艰辛过程。但是,每每面对天坑和地洞的壮美景观,大家又无比激动,所有的疲惫与辛劳一扫而光。”张文龙如是说。

在调查镇巴县天悬天坑时,由于天气炎热,队员王鹏将裤脚挽了起来,谁知出来时腿上竟吸附着4只大蚂蟥。裤子和袜子早已被鲜血染红,可他却用衣服缠住伤口后继续前行。

在巴山深处,队员们常常被竹茬扎破鞋脚、野刺划破脖脸,还时常被毒虫咬伤……然而,他们无一人叫苦叫累、畏难抱怨。

在通讯落后的深山里,为了前后照应、不落下一人,队员们沿用了传统的口哨暗语联系方式——每人脖子上挂一个哨子,通过吹出不同的音调进行沟通联系。试想一下,在秦巴山区的旷野里,高低错落的哨音像不像地质人奏出的独有的人生音符呢?

野外工作的艰辛,常常超出人们的想象。为了减少负重,队员们尽可能少带东西,食物也不例外。他们出发前会尽可能吃饱,然后每人只带两三块巧克力充饥。长期的不规律饮食,几乎让每一位队员都患上了肠胃病。路途中,感冒、发烧更是时有发生。但是,他们仍坚守探寻第一线,穿梭在山巅间、密林中……

随着汉中天坑群项目的不断推进,参与项目的技术人员也在不断增加,陕西省地质调查中心特别抽调了十几名队员充实到调查队伍中。在这支队伍中,年龄最大的队员53岁,最小的26岁,长期在一线调查的队员平均年龄不到30岁。就是这样一支年轻的队伍,在汉中天坑群地质遗迹调查中,向陕西省委、省政府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10月20日,陕西省委书记娄勤俭在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关于陕西省地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汉中地区首次发现天坑群地质遗迹报告上做出批示:“勘查找矿、地质调查取得重大突破,成效显著,天坑群地质遗迹要充分保护利用,要根据生态环境进行系统性规划,并有效宣传。”陕西省省长胡和平对地质遗迹调查工作也非常重视,多次就部署和推进该项工作做出指示。陕西省副省长庄长兴先后多次协调解决陕西省地质遗迹调查工作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地质人备受鼓舞,在4个多月的时间内,他们的脚步踏遍所有天坑分布区域,将项目第一阶段600平方千米内存在的80多个疑似天坑点全部调查了一遍。为了尽快获取数据,队员们常常一天要在崎岖的山路上走几十千米。

最终,他们确认了天坑49处,以及直径50米以上的漏斗50余处、洞穴50余处,其它如峰丛、洼地、石林、地缝、峡谷、湖泊等岩溶地貌景观60余处,排除30多个疑似天坑点。

10月28日,陕西省国土资源厅、陕西省地调院邀请国内外业界顶级专家,对汉中天坑群发现成果进行阶段性评审。专家们一致认为,汉中天坑群典型性、稀有性、观赏性、完整性以及可保护性等资源禀赋优异,达到世界级地质遗迹的标准。为此,队员们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奔走相告!同时,他们也告诫自己,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改写我国天坑纬度分布

 

在西北省份中,陕西发现如此大规模的天坑群已属奇迹,汉中天坑群还带来另一个奇迹——改写了我国天坑纬度的分布。

“汉中天坑群沿着大巴山脉在北纬32°~33°范围自西向东蜿蜒200余千米呈带状分布有4个超大规模的天坑群,在这个纬度出现大规模的天坑群,世界罕见。”在陕西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来自广西桂林的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张远海说。

据张远海介绍,在汉中天坑群发现之前,全世界发现并被确认的天坑约130个,均位于北纬24°~31°之间和南、北纬20°以内。其中,有2/3分布在我国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地。

汉中天坑群是我国岩溶地貌区最北界首次发现的岩溶地质景观。“汉中天坑群将岩溶地貌景观的地理位置界限北移了1度,对其形成机理、条件及演化规律的研究,将对中国南北方乃至全球古地理环境及气候变化的对比分析,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张远海说。

 

一部保存完整的化石级地质史书

 

汉中天坑群不仅地理位置特殊,而且还具有典型性强、原始程度高、保存性好等特点。

典型性强:汉中天坑群属于我国亚热带岩溶北界的典型代表,以天坑为主的岩溶地质遗迹景观类型齐全、生态系统良好,其岩溶系统由多条干谷、洞穴等共同构成一个有序洞穴——水文地质系统,是岩溶地质景观系统的典型缩影。

原始程度高、保存完好:从汉中天坑群地质遗迹周边的环境看,地质遗迹分布的最核心区域地势险要、人迹罕至、岩溶系统完整,各类地质遗迹均保持原始状态、自然状态、天然状态,基本未受到人为干扰和破坏,是最为完整、最具自然状态的世界级地质遗迹。特别是每个天坑群均有洞穴、峡谷、溶洞、飞瀑、峰丛、洼地等地质遗迹类型,可以说,是一部保存完整的化石级地质史书。

 

为研究大巴山生物多样性提供重要场所

 

汉中天坑群的发现,也预示着会有更多新物种的发现。

有科学家曾在小寨天坑发现拱桐、桫椤、红豆杉等珍贵植物和大鲵、玻璃鱼、林麝等近20种珍稀动物。

曾多次去过汉中天坑群的地质队员张俊良介绍说,尽管对可能出现的新物种还有待相关领域的进一步研究,但是汉中天坑群原始程度高、生态保护好,已发现不少奇特的动植物。例如,区内有两人多高的杜鹃树,1尺来长、浑身通透的白线虫,濒危物种鼯鼠(“飞猫”)等。这些都再次印证,汉中天坑群完好的原始生态系统。

张俊良说,因为天坑与外界隔绝,因此形成了特殊的小气候,为某些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了特殊的生态地质条件,这也为研究大巴山生物多样性、丰富性、复杂性、独特性提供了极佳的场所。

有望成为陕南经济新增长点

除了具备重大的科研价值,汉中天坑群也拥有极强的观赏性。

据了解,天坑四周多为悬崖峭壁或形态各异的钟乳石,崖壁上时有飞瀑流泉、蝶飞萤绕,底部还有原始植被、相互连通的溶洞群和地下暗河。同时,天坑群处处景色出众,既有极具神秘感的地洞河天坑、天悬天坑、圈子崖天坑,坑壁飞瀑直下,地下暗河涌流,原始森林茂密;也有极具观赏性的南郑小南海大佛洞、镇巴三元金珠洞及其它洞穴,洞内钟乳石形态各异、数量巨大;还有极具游览性的回龙沟、白天河、西流河等峡谷,连绵的悬崖绝壁、飞泻的泉瀑流水,让人目不暇接。

极强的观赏性,意味着开发潜力与前景。以往经验证明,天坑的发现往往会吸引众多国内外探险爱好者、洞穴爱好者前来探秘,也会带动天坑所在地经济的发展。例如,重庆武隆,在几位西方探险家发现天坑之前是重庆最贫困的县之一。自从发现天坑后,武隆成为火炉重庆的避暑山庄,更是重庆最富庶的县。

专家一致认为,通过保护性开发和合理规划,汉中天坑群必将成为陕西省新的重要旅游目的地,以及陕南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后 记:

 

11月15日,记者来到陕西省南郑县大河坎镇,路边有一栋不起眼的三层民居,这里便是“汉中天坑群公益性地质调查”项目所在地。在驻地墙上,一张遥感影像图格外显眼,上边清楚地标注着每一个天坑的位置。据项目组技术人员介绍,每调查完一个天坑点,他们就会在上面做一个标记。如今,这张地图已被标注得密密麻麻。

虽然汉中天坑群项目已取得阶段性的成果,但是地质队员的工作还在继续。在他们身上,也还有许多说不完的感人故事。

正是因为他们默默奋战在大山深处,不畏高温酷暑,不惧艰难险阻,不顾个人安危,才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我们期待,汉中天坑群还有更多的“奇迹”被发现。

 

 南郑小南海地河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