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四点的小兴安岭格外宁静,在沼泽化异常严重的湿地腹部,武警黄金第一支队的两调(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远景调查)尖兵们已经分散到各自的作业区开始了一天繁重的任务。
在草甸子里走的每一步都极为艰难,临近晚上七八点,他们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到达了营区帐篷;吃过特意预留的饭菜,经过了简单的洗漱、整理工作后,躺在床上5分钟不到就已鼾声四起。
这是两调尖兵们野外工作的普通一天,寥寥数语的描述,那种工作的艰苦已是跃然纸上。
艰苦环境锤炼意志
武警黄金第一支队的两调工作分布区在小兴安岭的深部,地表植被茂盛,水系极为发育,沼泽化严重,这样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在工作必然异常艰难。
在区两调工作的前两年,部队营区只能搭起帐篷,战士们白天在山里感受“露水沾湿、汗水打湿、草塘水灌、雨水淋湿”的四湿侵扰,晚上在床上感受“衣服黏潮、被褥湿潮、空气阴潮”的三潮困惑。
“干了二十多年的地质工作,这块‘骨头’是最难啃的。”两调尖兵的头把“利刃”、技术组主任工程师谢凯感慨道。
有一次,他要完成一条路线调查,工作地点路线较远。为了当天能赶回营区,4点钟天微微亮时,谢凯一行人就上了山。当时气温也就8摄氏度左右。为了多背些样品,他们只穿了件迷彩,想着靠一路奔袭来取暖。“要到达目的地必须要穿过一片4千米长的沼泽。去的时候还好,可眼看着工作快干完了,却下起了暴雨。大家怕误了任务,顶着雨、咬牙取了最后一个样。”
当时已经天黑了,那片4千米的草甸子水深过腰,战士们硬是蹚着水扛了过去,不少人回到营区时下半身基本已经失去了知觉,可采集的样却一个没少。
“‘两调’工作是良心活,靠的就是一股子拼劲。”这是谢凯最常说的一句话。
“病号”不喊苦
说道他们的身体,基本个个有恙。“要不得个风湿、关节炎都不好意思说是这个队伍的。”技术组的黄工笑道。
谢凯40岁不到,更是成了“病号王”——颈椎病、腰椎病、视网膜萎缩、腰间盘突出、多发性肌炎、肩周炎、痛风、尿酸高,野外工作能得的病,他基本都有。
这些“病号们”却从不待在病房。第一年的三兴山等四副1∶50000区域地质调查项目是战士们最头疼的活,因为脚要长时间泡在水里,再健康的人也吃不消。任务刚刚起了头,队伍里就有好几个人开始烂脚,可这丝毫没有耽误工作。1374平方千米的水系沉积物在尖兵们鏖战83天后圆满完成,可脚上的一道道口子却还在重复着好了又坏、坏了又好的痛苦折磨。
但无论身体受到怎样的痛苦,这11个人的技术组,无论年纪大小,三年来从未有过一人提出过要调出去干些轻松点的任务,有工作大家都是抢着干完的。
砥砺“艰”兵辉煌
回忆起“两调”工作的点点滴滴,技术组黄工说道:“我们野外工作时间大概每天12小时,赶上阴天下雨室内整理时候也是常常通宵达旦,但大家从不抱怨。我们心里明白,这是支队的第一个区矿调项目,必须要干出个成绩。所以,三年来大家都是抢着、拼着干过来的。”
可以说,他们用脚步丈量了这1374平方千米的每一寸土地。千百次的出发、回归终于换来了支队的第一个区矿调任务的圆满结束。验收的时候,支队本想安排谢凯去南方疗养,可考虑到区矿调项目要准备验收,他婉言拒绝这番好意,继续奋战在区矿调的一线。在最后的验收中,三优一良的成绩告诉了所有在两调前线奋战过的战士们,他们已然成为了真真正正的两调尖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