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快摸清西北地下水资源“家底”
——谈如何为“一带一路”战略做好地质服务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作者:李烈荣
发布时间:2016-03-09
当前,要论中国经济的新引擎是什么?答案当然是“一带一路”战略。毫无悬念,如何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再次成为今年两会上的热议话题。那么,于国土资源管理而言,该如何发力呢?笔者以为,应当充分发挥基础地质调查的支撑服务作用,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摸清西北干旱区地下水资源状况。
我国西北部的陕、甘、宁、青、新等省区属于典型的半干旱气候区,也是“一带一路”战略的主要地域。对于这些地区来说,最重要的水源和最佳的供水选择莫过于地下水。从世界范围看,地下水确实在解决干旱区缺水问题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并在总用水量构成中占了相当大比例。
然而,尽管我国实施西北地下水特别计划已有20年,取得了一系列突破,但是总体上还处于地下水开发数量小、地点分散的阶段。当地地下水的开发利用状况怎样?水量水质现状以及生态环境状况等又怎样?我们尚未做到心中有数。为了避免影响到今后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这一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应当尽快补上摸底调查这一课。
其实,国外有不少值得借鉴的经验。最近几十年来,一些干旱、半干旱国家和地区加快了地下水资源勘查评价及相关水文地质工作的步伐,并由此取得了不少有重大意义的突破和进展。比如哈萨克斯坦,通过广泛持久的地下水勘查评价及干旱区水文地质研究工作,不仅从理论上冲破了传统观点——沙漠地区不可能形成大型地下水储的所谓地下水成因的原生说和地下水蓄积的凝结论,而且在以往一直认为基本无水的沙漠地区下面发现、评价了70个自流水盆地和大量潜水。
再比如,美国自上世纪50年代起从国家层次规划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同时大力加强西部和西南部的地下水资源勘查研究工作,不仅基本查清了干旱区不同水文地质单元地下水含水层的空间分布特征、地下水资源形成条件、地下水水力学和地下水水质,而且获得了有关地下水位、饱和度变化、地下水可利用量、抽水对含水层影响等方面的比较客观、全面和准确的资料、数据,从而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地下水开发利用和规划管理的战略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关的例子还有很多。总的来看,虽然各干旱、半干旱国家和地区地下水开发利用的历史长短不一,开发程度也差异很大,然而却共同表明了两个基本事实:一是干旱区尽管地表水源匮乏,但只要具备合适的地质、地理条件,都可能存在丰富的地下水水储,尤其是地质历史时期(数万至几十万年前)形成的深层地下水的资源潜力往往十分巨大;二是干旱区在大规模开发利用地下水之前和期间,都必须大力加强地下水资源的勘查评价及相关的水文地质工作。
干旱区地下水资源的勘查与开发,是一项关系到干旱区经济振兴和社会发展的具有全局战略意义的系统工程,必须从国家层次统筹规划和精心组织,并大力加强战略性和基础性的地下水资源勘查评价及有关水文地质工作。
特别值得注意的有两点。其一,注重地下水和地表水的联合运用。地下水与地表水同处于一个水循环整体之中,具有相互转化的关系。只有将地表水和地下水综合评价与开发,才能最大限度地合理而充分利用水资源。二者联合运用是当前干旱地区许多国家开发水资源的一项基本政策。
其二,干旱区地下水资源因受补给所限,尤其是深层地下水基本上是一种非再生的水资源,应避免无计划或不科学的过度开采,对开发前后的生态环境变化注意加强监测和研究,做到兴利防害。否则,将可能造成一系列不利后果,如导致地下水含水层衰竭、水质恶化、土地盐碱化等,甚至还可能危及子孙后代的用水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科学的论证和有效的管理是开发利用好干旱区地下水资源的重要保证和必要前提。
(作者系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咨询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