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 治理地灾
——地质历史事件对现代地灾防治工作的启示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作者:殷志强
发布时间:2016-02-16
地质历史事件是指地质历史时期突然发生的、在短暂时间内完成而且影响范围较大的自然现象,它在地层中留下能够被识别的显著标志,是反演和认识过去地质现象的良好载体,如火山喷发、地震活动、冰川活动、地貌演化、沉积环境变化等。
现代地表过程无一例外地受到了历史地质作用和现今构造运动的制约或控制。通过研究历史时期的地质事件和古气候古环境,追寻史前全球性、区域性地质灾难事件,能够更好地、客观地认识人类怎样应对环境恶化、适应环境好转,从而采取适度的生存对策;也能够为河谷区城镇化建设、重大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区搬迁选址等现代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如:通过对黄土高原2万年以来古植被的恢复,指出了黄土高原现代植被种植结构的重新布局,即退耕还草,而非退耕还林;通过对叠溪地震滑坡堰塞湖湖相纹泥层研究提出岷江流域7~8级地震诱发滑坡泥石流的群发周期约为300年,其对地灾防灾减灾意义重大;更有人通过我国石笋记录研究认为王朝衰亡与季风减弱密切响应。
历史时期由于地震和气候变化等内外动力作用,曾发生过多期次大规模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不仅改变了区域微地貌格局,也形成了多处美丽的地质景观。通过历史时期滑坡发育特征、形成机理、稳定性研究建立起来的古滑坡体识别、稳定性判定,对我国现代地灾防灾减灾工作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地质历史时期的第四系堆积区,多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区,也是现代人口集聚、城市密集区,但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强,造成了地球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如:2010年甘肃省舟曲山洪泥石流灾害摧毁的月圆村,就建在地势较平坦的古泥石流堆积扇上。因此,第四纪研究是宏观把握各类自然灾害,特别是地灾形成演化趋势的重要基础理论。
笔者认为,在第四纪研究中,对河谷区的研究更为重要。河谷区因在城镇化建设、移民搬迁选址中缺乏必要的第四纪地质知识储备,对河谷地形地貌演化与新构造运动研究不够,无法正确区分正常地貌现象与滑坡地形的异同。导致该地区部分移民区直接建在古滑坡堆积体上,居民房屋和农田灌溉受到了严重制约,如青海黄南州尖扎县的夏藏滩村。还有一些县城建在古滑坡体前缘的河谷区河流阶地上,古滑坡体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县城区的安危,如四川阿坝州的丹巴县。
近年来,由于地灾体本身的复杂性和人们认识的局限性,类似舟曲泥石流、重庆武隆鸡尾山滑坡的悲剧事件或许会继续上演,笔者认为做好以下三点,或许可从一定程度上破解特大型地质灾害的防治难题。
一是开展古地质灾害孕灾机制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寻找相似型。如对舟曲泥石流灾害的孕灾背景、成灾模式及防治措施研究能够为2013年四川宝兴冷木沟泥石流防治提供借鉴;通过对2009年重庆武隆鸡尾山滑坡成灾模式、运动路径的认识,为今后类似特大型滑坡事件的应急处置提供借鉴。因此,如果我们能够把历史上类似的古(老)滑坡的孕灾背景、成灾模式、运动路径研究清楚,从历史长河中寻找相似型,就可以为现代滑坡的触发因素、成灾模式、运动路径研究提供借鉴,从而降低损失,减少伤亡。
二是逆向思维,开展河谷区地貌演化过程研究。现代绝大部分滑坡泥石流发生在河谷区,因此对河谷本身的认识显得尤为重要,岷江及支流受汶川地震、暴雨后悬河化影响,河谷区城镇化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因此通过了解岷江流域河谷演变历史,合理规划河谷区开发利用,是降低损失的一种有效途径。
三是城镇化、移民选址区地质体宏观稳定性研究。滑坡本身是第四纪地貌过程,也是对地表过程的一种响应。通过对西藏樟木滑坡堆积体的研究,认为冰水混合堆积物位于崩坡积下部,胶结性较好,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能够阻挡上部崩坡体进一步滑动,且冰水堆积的形成时代早于崩坡积层,根据第四纪知识判断樟木堆积体不具备发生整体滑坡的可能。因此,探讨河谷地带堆积体的成因及其形成演化过程,对于全面、正确识别滑坡、预测其形成演化趋势,具有十分重要价值。
以史作镜,可以知兴替。我们要认真捕捉地质历史事件、研究历史,从历史借鉴中为现代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为当今和未来同类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的启示,进而指导美丽中国建设和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也只有充分认识清楚了地质历史时期发生的重大典型地灾事件,才能对我们今天的地灾防治、城镇化建设、移民搬迁选址等提供更深入的指导。
(作者单位为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