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工作动态 > 地质行业信息

“十三五”地质工作如何开局?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发布时间:2016-01-05
  编者按

  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全国“十三五”规划建议,以及陆续审议通过的省级规划建议,结合地勘单位发展现状及地勘行业新形势,各省地质工作规划编制相继进入研讨阶段。2016年是“十三五”的第一年,地质工作将翻开新的一页。地质工作将从哪几个方面发力,担起下一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重任?请看—

  北京地勘局:成果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

  本报记者 李 斌 特约记者 蒋 明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地质工作正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关键环节,越来越多地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先行性作用。

  近年来,北京地质工作紧密围绕首都战略定位,提出“两项工程、一个平台”即“首都战略性地质资源保障工程、地质环境安全保障工程和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平台”战略部署,实现了地质工作由传统矿产地质向服务民生、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城市地质转变。

  一是找准了首都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地质问题。组织开展了“城市地质安全预警预报信息系统战略研究”、“建设世界城市对地质工作需求战略研究”、“首都建设地质响应计划战略研究”等13项重大地质问题战略研究。为地质工作更好地发挥基础性、先行性作用奠定了基础。

  二是开展了一系列重大地质问题的调查和评价。围绕“两项工程”,重点开展了地下水环境、土壤地球化学环境、突发地质灾害、地面沉降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等地质环境调查、评价、研究,并提出恢复治理、规划管控、法律法规建设等意见建议。针对地下水、浅层地温能、地下空间资源等战略性地质资源进行勘查、评价、监测,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管理评价体系。为城市规划、建设、运营、管理提供了基础支撑。

  三是全面推进“首都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平台”建设。该平台包含“八大监测预警系统”,目前已经初步建成的有“地面沉降监测预警系统”、“地下水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地热与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地质环境影响监测预警系统”、“土壤地质环境监测预警系统”、“突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正在推进“平原区活动断裂监测预警系统”、“重大建构筑物及地下空间地质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和“重大线性工程地质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各系统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地质工作紧密结合,建立基于GIS的预警与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和基于网络的监测信息分级管理与发布系统,实现监测数据的即时传输、动态分析和成果的动态发布。平台全面建成后将进一步服务支撑规划、国土、农委、水务等13个委办局的相关业务。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对京津冀这一重要战略地区进行了重构性的战略定位,提出“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升级转移”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将京津冀协同发展区打造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为地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

  下一步,北京地质工作将以支撑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为核心,积极融入,主动作为,更好地发挥地质工作的基础性、先行性作用,全面推动现有成果的衍生孵化、复制推广,参与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地质工作联动协商机制、京津冀协同发展地质响应计划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平台,为保障首都经济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推动首都经济圈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青海地矿局:立足地勘,绿色发展

  本报记者 罗生福

  在国家不断缩减地勘投入、青海省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新常态下,青海地矿局结合国家和青海省的“十三五”规划提出,在立足地勘主业的前提下,树立四个发展理念、实现两个目标、促进三个转变。

  两个目标,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矿产资源保障和为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提供地质服务保障;三个转变,即从传统地质向大地质服务转变;从单一的地质找矿向民生地质转变;从单一的地勘产业向地勘及地勘延伸产业、民生地质产业转变。

  四个发展理念分别为树立大地质发展理念,改变传统发展模式;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树立绿色勘查理念,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民生服务工作;树立“走出去”的发展理念,开拓省外国外市场。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从传统地质向大地质转变,从单一的矿产勘查向民生地质发展;在产业结构上向民生地质产业、勘查延伸产业发展,全力开拓空间、开拓市场,做好民生地质服务保障。

  二是坚持做好地质勘查主业,加强国家急需资源的勘查,除了加强金、铜、铅锌矿勘查外,进一步做好“三稀”金属,以及石墨、高纯石英、昆仑玉等非金属矿产的调查;加大青海省优势新能源,如干热岩、天然气、页岩气等的勘探研究;发挥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积极参与国家重大专项,破解地质找矿重大突破的科技瓶颈,促进青海地勘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三是坚决贯彻“开采方式科学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生产工艺环保化,矿山环境生态化”的方针,走绿色勘查之路、绿色矿业之路。结合自身实际、深入认识省情,谋划地质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新高度、新措施,为青海省“三区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资源保障、技术支撑。如为柴达木循环经济区的建设,提供矿产资源、水资源保障,积极开展新矿种、新能源的勘查;为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做好1:5万生态地质调查,用专业技术支撑从元素运移规律的总结,到后期生态环境监控;为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做好地学科普宣传工作。围绕城镇化建设开展城市地质工作。积极开展生态环境地球化学调查和农业地球化学调查,提交城市和农业区域污染主要原因、治理建议、生态种植建议等。

  四是坚持“大市场、大地质、大格局”的思维,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两类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地质事业健康稳定发展。

  浙江地勘局:构建大地质工作格局

  特约记者 卢文彬

  浙江省地质勘查局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积极谋划“十三五”发展规划。

  为实现“十三五”期间地勘产业经济超百亿和经济总收入、生产增加值、利润、净资产(以2010年为基数)翻一番目标,浙江局提出了四大方面的新举措。

  做优地质勘查业,构建大地质工作格局。积极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力争提交一批新的矿产地和地热勘查开发基地;推进海洋地质工作,加快码头基地、勘探船和海洋地质灾害防治与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以及人才队伍建设;将环境地质、农业地质、城市地质、旅游地质、浅层地温能、地质遗迹保护等领域全方位融入地方经济建设,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和地质服务与技术支撑。

  做强支柱产业,实现地勘经济跨越发展。一是巩固和提升传统测绘产业。利用新技术、新设备,全方位服务矿产、工程、水文、环境、农业地质和地质旅游等领域。二是延长加粗“大岩土”产业链。从单一的工程勘察拓展到岩土工程勘察、测绘、设计、监测检测、环评、监理和地质灾害勘查设计等领域。三是优化施工产业经济结构。以施工技术为依托,发挥岩土专业优势,不断拓展大、特、深、难、尖等项目。整合资源、提升资质和技术装备,向市政工程、公路工程和工民建等领域总承包方向拓展,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加大跨界发展,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抓住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及“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机遇,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采取“搭船、借船和造船”出海等多种方式,加强与国内外大企业、金融机构、各类基金等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注重成果转化,实现技术、资源与资本市场融合,提高国际合作水平,实现效益最大化。

  深化地勘单位改革,稳步推进事企分离。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要求,为推动地质公益事业和地勘产业良性发展,该局争取于2020年底前完成局属地勘单位事企分离改革。经过5年过渡,将事企分离之后的事业单位建成能力突出、精干高效,能满足国家及浙江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公益性地质勘查机构;将企业培育成为主要从事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地质灾害治理、测绘、工程勘察和施工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企业集团。理清局、公司与院的管理责任和经济关系,建立起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地勘经济运行新体系和适应市场需求,反应快捷、灵活高效的经营机制。

  广西地矿局: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本报记者 黄 强

  广西“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指出要积极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交流合作。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重点,推进广西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优势产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产能合作和重大项目开发建设。

  如何围绕“一带一路”,服务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广西地矿局对此部署“四大突破”。

  广西地矿局副局长黄宏伟介绍说:“一是统筹区内、区外、国外三个市场,发挥广西沿边沿海优势,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以援建柬埔寨实验室为切入点,加强在东盟国家的矿产勘查开发工作,力争在国外开办几个成型矿山,‘走出去’发展取得突破。二是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三大集团组建工作,构建事企共同发展、协调发展新体制,各产业要发挥比较优势,抢占行业制高点,事企分体运行取得突破。三是主动调整地质工作结构和产业结构,适应地质事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工作的新需求,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突破。四是推进地质科技创新和地质工作现代化。大力引进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指导地质找矿,用新的理念指导地质资料二次开发、拓展地质工作服务领域。用新的技术手段服务国土资源开发和管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突破。”

  “抓住‘一带一路’新一轮‘走出去’的战略重点,加大进出口业务信息收集力度,把握各种有利政策资源和机遇,加大培育“柳探”设备产品在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对外竞争新优势,深化国际合作。”该局所属广西华地工贸中心董事长庞君说。该中心将组建广西地矿工贸集团有限公司,并建设资本运作平台、核心支点平台、融资平台、产业物流平台、人才平台,推进转型升级、智能发展、对外贸易和成果共享。

  “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调查工作的需求将成为地方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的主要发展方向。”广西地质调查院院长杨志强在谈到未来5年的发展时充满信心。“我们已精心做好业务布局。其中就包括‘一带一路’地质调查与信息服务,此外还包括新能源调查评价、重点成矿区带综合地质调查、战略性新兴矿种调查评价、土地质量与城市地下空间调查评价、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地质科研等。”

  福建地矿局:服务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本报记者 张瑞利

  福建省地矿局在谋划和制定该局的“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参与福建省“十三五”国土资源专项规划(地质部分)中,从更好服务地福建省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新福建出发,聚焦地质主业、聚力地质主业、聚心地质主业,更好发挥该局的公益职能,在福建省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中作出新贡献。

  福建省地矿局在“十二五”期间,积极适应生态文明建设对传统地质工作的新要求,主动拓展传统地质工作以外的城市地质、环境地质、农业地质、旅游地质和地热专项调查等工作,并取得明显成效,如在即将全面覆盖全省的1:25万多目标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中发现的上万平方公里的富硒土地帮助了诏安、寿宁等福建省扶贫开发重点县“精准扶贫”,在开展全省地热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受委托完成了全省地质资源开发利用专项规划,促成了我国第一个干热岩科学钻探深井在福建省龙海开钻,在7个中心城市开展了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开展全省地质遗迹调查支持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等,有效地服务了福建省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

  该局“十三五”期间将继续在服务福建省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中发力。海洋地质方面,参与完成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实施海岸带地质调查等项目,服务福建省建设国务院批准的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农业地质方面,在全面完成覆盖全省的1:25万生态地球化学调查,推进其成果在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污染土壤防治等方面应用的基础上,实施好1:1万、1:5万土地质量生态地球化学调查等农业地质项目。城市地质方面,继续对接推广厦门、福州城市地质调查成果,抓紧完成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泉州、平潭综合实验区城市地质调查工作,组织实施好已启动的宁德、漳州等城市地质调查工作。灾害地质方面,将发挥好设在该局的国土资源部丘陵山地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和13支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技术支撑队伍的作用,主动服务福建省防灾减灾。水文地质方面,将抓紧完成沿海地区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帮助地方建立应急水源地,并为沿海岛屿等缺水地区抗旱寻找水源。地热能调查方面,支持有关部门落实福建省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专项规划,加强地热空白区深部勘查工作,协助实施干热岩科学钻探等。旅游地质方面,将利用地质遗迹调查成果,服务地方政府建设或申报各级地质公园,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水平。遥感地质和地理信息工作方面,包括福建省重点矿集区矿山开发遥感调查与监测、矿山生态环境动态遥感监测等项目,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实施管理提供支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