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方汉山来到光彩山上,遛遛弯儿,打打太极拳,和村民们唠唠家常,然后回家舒舒服服地睡觉。
方汉山生活的三岔路村,就在湖北省黄石市铁山区光彩山脚下。如今,山上处处绿树成荫,亭台轩榭点缀其间,与当地著名的旅游景点东方山和铁山矿山公园连成一片,村民有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可谁又能想到,光彩山此前还是高达150米的废矿石堆,周围垃圾成堆、乱石堆砌、险象环生。
得益于“铁山—还地桥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光彩山脱胎换骨。而这,正是湖北省近年来全面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的缩影。11月23日,记者随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调研组一行来到湖北,亲身感受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给湖北人民生活带来的改变。
过度开采留下诸多隐患
湖北省目前已探明矿种92种,拥有各类矿山企业3850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曾为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也为共和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作出过巨大贡献。具有3000多年矿业开发历史的黄石市,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摇篮,自1950年建市以来,累计上缴国家利税350亿元以上。
但过度开采,给荆楚大地留下了诸多隐患。以黄石市为例,常年采矿留下的开山宕口、工矿废弃地有数百处,全市正在使用和已废弃矿区面积达32.65万亩,破坏农田1.48万亩。从空中俯瞰黄石,一边是裸露着巨大岩石豁口、残破山壁的山体,一边是澄碧的磁湖——如同一名受伤的少女,半边脸雅致清新,半边脸创痕累累。
持续高强度开采,严重破坏了矿山生态环境。矿山开采中产生的尾砂等废弃物堆放,占用了大量土地,破坏了植被,地下水污染和水土流失严重。据不完全统计,湖北省因采矿被破坏和影响的国土面积达2.6万公顷。由此引发的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着矿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乔冰告诉记者,目前全省各类矿山采空区地面塌陷达50余处,影响范围70多平方公里;山体开裂、崩塌和滑坡隐患点有233处,威胁近5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湖北三鑫金铜股份有限公司地测部副部长周玉华至今仍清楚记得,2001年,因地表沉降,公司在鸡冠山西南侧的化验楼墙体开裂,建筑物倾斜,最终报废。1997年12月发生的地表塌陷,地表水溃入井下,造成公司停产数月,直接经济损失680余万元。
不仅如此,矿山地质环境恶化,导致矿区土地无法耕种,饮水水源消失,房屋开裂不能居住,直接影响矿区和周边近100万名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地矿矛盾突出,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打造天蓝、地绿、水净生存环境
矿产资源开发带来的地质环境破坏,点到了湖北人的痛处,也让主政者意识到,若长此以往,将积重难返。痛定思痛,一场大力实施矿山复绿战略、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积极构建生态屏障、努力打造“天蓝、地绿、水净”生存环境的战役,就此打响。
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处长施伟忠告诉记者,截至2015年,中央财政下达湖北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资金达31.16亿元。近5年来,湖北省投入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资金已达29.82亿元,共治理矿山100余座,治理恢复面积逾2000公顷,近2万人远离威胁。在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的同时,还增加了建设用地、耕地和林地。
11月25日,记者随调研组来到武汉市蔡甸区伏牛—三红矿区。汽车行驶在柏油路上,轻松地爬到半山腰。昔日怪石嶙峋的山体,如今已披上绿装。山脚下,一排排整齐的厂房正开足马力生产。
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地质矿产处处长于学海告诉记者,仅蔡甸区永安中原矿区一项治理工程,在有效解决高陡边坡和护坡等隐患的同时,就增加建设用地89.3公顷,增加林地33.5公顷;江夏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点18处,恢复矿山环境281公顷,增加建设用地243公顷。
矿山地质环境的恢复,增加了主政者手中吸引投资的砝码。于学海给记者讲了个故事。一次,一位台商想在武汉投资,但选定的厂址后面便是采矿留下的青山挂白。“在生意人看来,这样不仅不安全,还属于破相,不吉利,于是这位商人打了退堂鼓。”这坚定了武汉市加快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步伐。仅仅一年后,破损山体恢复如初,这位台商很快建厂投产。
恢复的地质环境,立刻展现出了生态魅力。大冶铁矿足足摸索了15年时间,最终在荒芜的废石场、废弃的排土场、闭库的尾矿坝上成功种植槐树,创造了“在石头上种树”的奇迹。槐树林将工矿废弃地变废为宝,成为黄石一景。
每年四五月间,黄石国家矿山公园都会举办槐花节,湖北省旅游局更是以花为媒,在公布的湖北赏花地图和33条赏花线路中,黄石国家矿山公园的槐花都榜上有名。
多方参与矿山复绿成为“一盘棋”
尝尽废弃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个中滋味的湖北人有个愿望:不仅要将示范工程打造成全国一流示范区,也要通过制度建设,在还“旧账”的同时,不欠“新账”。
今年11月,湖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治理的实施意见》,明确地提出要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促进全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目前,省国土资源厅正着手分解各项目标任务,进一步强化地方政府的主体责任意识,督促、引导采矿权人对由采矿活动诱发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进行预防保护和恢复治理。”施伟忠告诉记者。
为保证新建及生产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与矿山开采同步实施,今年9月,湖北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管理的意见》,明确提出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土地复垦方案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方案,合并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复绿方案。
“下一步,我们将制定翔实的实施细则,确保矿山企业切实履行保护和治理义务。”施伟忠表示。
更难能可贵的是,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越来越成为各级政府及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一项事业。
以武汉市为例,2013年,市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通过《关于加强山体保护修复利用、推进美丽江城建设的建议案》。2014年,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将《关于加强山体保护、改善生态环境案》定为2号议案。根据市人大、市政协的提案和议案,市政府迅速成立了武汉市破损山体生态修复领导小组和武汉市山体保护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在市领导统一指挥下工作,全市矿山复绿、破损山体修复工作成为“一盘棋”。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热潮,也带动着越来越多的矿山企业自觉加入其中。11月26日,调研组来到宜昌市樟村坪镇火田岭磷矿。火田岭磷矿是云霄垭村集体产业,2011年储量耗尽,为做好闭坑工作,磷矿自筹资金800余万元开展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地质环境治理,不仅消除了威胁村民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废弃矿渣堆场平整覆土后,复绿土地475亩,包括耕地275亩,交付当地村民耕种。”站在一块复垦出的耕地前,云霄垭村村委会主任马代军告诉记者。
政府出资引导,优惠政策扶持,企业依规治理,社会资金参与,湖北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如火如荼地开展,正发挥着巨大的示范作用,唤起了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生态保护意识。